资源简介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导 读《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本课主要讲述民间组织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八国联军1900--1901年, 为扩大侵略权益,攫取更丰厚的利润,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通过《辛丑条约》获得大量赔款白银,将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课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1课时)。【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的签订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初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与研读史料,简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以及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体会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和绘制八国联军侵华过程示意图,列举《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简述签订《辛丑条约》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3、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概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设计说明: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将“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分解为: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与研读史料,简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以及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体会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目标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和绘制八国联军侵华过程示意图,列举《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简述签订《辛丑条约》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目标3“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概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设计了行为条件“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图片和研读史料”,实现从目标中看得见教,看得见学,并将目标指向“培养论从史出、无证不信、实事求是的史证意识,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实现了目标的升华。【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指向目标1)2.完成任务二(指向目标2)3.完成任务三(指向目标3)4.完成任务四(指向目标4)【资源与建议】1.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华史实,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对中国的影响,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2.本课教学可以按以下的逻辑顺序进行:“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3.义和团运动(运动的目的、口号及性质);辛丑条约的签订(条约的内容、条约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理解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工具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突出重点,通过任务三突破难点。设计说明:本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构建学习框架和学习的逻辑顺序,了解重难点并明确学习任务,突破重难点。【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八国联军侵华对于清政府的压迫,列强不满足与既得利益,八国联军为了在中国掠夺更多的利益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组织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那么,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八国联军为什么要镇压义和团运动?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二、探究新知一、义和团运动任务一:阅读教材第34页段正文和第35页第一段正文并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指向目标1)1.阅读教材思考:义和团运动是开展斗争的原因,方式是怎样的 提示:列强的侵略,洋教活动猖獗;破坏铁道、电线、轮船等。2.思考义和团运动的目的、口号、性质是什么 提示:目的:抵制列强侵略,保卫大清江山。目的:抵制列强侵略,保卫大清江山。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3.“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扶清”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灭洋”鲜明表达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意志,却盲目排外。义和团运动的迷信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提供了条件。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剿灭变为招抚,承认了义和团运动的合法地位,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御列强的侵略和控制,最后义和团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二、抗击八国联军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5页二段正文、识读图片和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指向目标2)材料一:“天津义和团民,近已聚集不下三万,日以焚教堂,杀洋人为事。”——1900年裕禄奏报 自《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1900年,美俄法德四国公使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若于两月以内不能镇抚,则各国联合以兵力伐之。”——《八股联军志》,《义和团》第三册(1))抗击八国联军的背景是什么?(指向目标2)提示: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材料二:列宁:列强“想使人相信,它只是在平定暴乱,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但是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改变。”赵立行:从世界背景来看,作为瓜分中国狂潮的延续,八国联军侵华是服务于帝国主义扩张需要的,是其瓜分世界的一个过程。(2)思考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指向目标2)提示: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权益(3)归纳总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提示:廊坊阻击战—攻陷大沽炮台—慈禧向各国宣战—天津失陷—攻陷北京慈禧出逃归纳小结:义和团运动势力的不断扩大,一度控制京津地区,义和团扶清灭洋,影响了列强侵华的脚步,1900年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开始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辛丑条约》的签订任务三:阅读教材37页正文、识读图片和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指向目标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材料一:材料二: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于1902年1月3日回到北京。“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1)叙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指向目标3)提示: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军事: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辛丑条约》签订的危害?(指向目标3)提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列强;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丧失军事自主权;使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使清政府的外交机构更适应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任务四:阅读教材37页正文,结合材料图片,回答问题。(指向目标4)材料三: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于1902年1月3日回到北京。“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洋人的代言人)材料四:《辛丑条约》的影响?提示:《辛丑条约》是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三、课堂小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在新世纪的开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板书设计】【检测与作业】1、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的感慨源于(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2、《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这句话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清政府的统治过于残暴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八国联军侵华4.下图是某学生绘制的反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漫画。漫画旨在说明( )A.西方列强军事实力异常强大B.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C.中西礼仪文化存在巨大差异D.清政府开启了学习西方历程【学后反思】1.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2.学完本课,你有哪些认识 你还有什么困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