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 元素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教学难点1.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标签的认识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2. 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物质:同学们知道,上面所提三种物质中的铁、碘、硒指的是什么吗?二、探究新知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宏观上,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的,有的是由原子构成的,也有的是由离子构成的。【注意】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2.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3.不同的物质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也可由相同种元素组成,如金刚石、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4.元素是宏观概念,不能用“个”等单位形容,如不能讲氢、氧两个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元素与原子等微观粒子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1)宏观——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微观——原子——构成。1 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下列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与元素有哪些区别?三、合作探究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一定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元素也不发生变化。地壳中的元素分布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生物细胞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氧、碳、氢记忆口诀:氧探亲空气里含量前两位 氧、氢、元素与原子等微观粒子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归纳总结】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的宏观结构时一般用“组成”。即:宏观 物质 元素 组成微观 分子 原子 构成巩固练习同学们做练习题课堂小结知识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