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园地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边读边想象,让课文中的情景在脑海中再现,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具体形象。2.读“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和“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等场面描写的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找出每组成语的规律。【过程与方法】朗读《鹿柴》这首诗,了解诗的意思,并背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写一个事物。【教学重点】1.了解、积累成语,能发现两组词语的规律。2.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事物。3.积累古诗《鹿柴》,了解诗的意思。【教学难点】学会边读边想象,让课文中的情景在脑海中再现,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具体形象。【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关于读书的经验,古有大教育家孔子的“韦编三绝”、“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近代有徐特立的“煮书”哲学。本单元我们学了几篇写景的文章,你又是怎样把它们读懂的呢?请同学们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看看你都用到了哪些阅读方法。二、交流平台1.生交流体会。2.师指名回答,并相机归纳:好的写景文章不仅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还能充分调动起读者的各种感官体验,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会的阅读方法。3.句子赏析。(1)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雪花扑扑地往下落,夜晚的原野格外宁静。(听觉)(2)父亲说:“高梁的根最苦,所有的虫子都不敢吃它,根是它的命。”说着,父亲掐了一小截,让我用舌头舔舔,啊呀,那个苦劲到现在我还记得。(味觉)(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嗅觉)(4)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视觉)师:运用多种感官(眼、耳、手、口、鼻等)从不同的方面观察事物,这样观察既全面细致,写出来又具体形象,吸引眼球。4.让学生从本单元课文中找出有关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的句子。5.练习说话。(1)请你至少运用两种感官来描写夏天的校园,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2)生组内练习,班级展示,师生评价。三、词句段的运用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哪怕一个字或者一个词都可能内容丰富,意蕴深远。请同学们自由认读课本上的四字词语,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1.生自由认读词语。2.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正音。3.结合工具书理解词意,注意词语中易写错字的字形结构。如:鼎、震、鸦雀。4.指名说词语的共同点。(提示:都是描写声音的词语。第一排的词语可互为近义词,表示声音很大,场面很热闹。第二排的词语可互为近义词,表示声音很低甚至没有,场面安静。第一排与第二排的词语可互为反义词。)5.读了词语,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6.生说自己想象的画面。(生:广场上人声喧闹嘈杂,好像锅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7.开火车读词语、全班齐读。四、写话练习1.师:“风、烟花、雷雨、小狗……”这些事物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呢?请你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写两句话来描述它。2.生自由读加点词语。师指名读,正音。3.引生说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提示:加点词语都表示时间很短。多用来写某一事物的变化很快。)4.生自主写话,师巡视指导。5.小结:读文章时我们要善于通过想象去发掘文字背后的美感,还要注意积累更多的词语,发现词语中的丰富内涵。写话时,要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具体,写出韵味来。第二课时一、导入课件出示几份上节课学生写话练习作业的图片,有的工整干净,有的歪七扭八。(生谈自己的观后感,师相机总结平时作业中的书写问题。)1.整体书写的内容太靠近横格的上线或者下线。2.字距太小或者太大,导致看不清或找不到字的另一部分,以致于影响作业的整体美观。3.标点符号的书写很随意,不规范,影响阅读的停顿和理解。引入课题:我们怎样把字写在横格的中央呢?二、看示例,找规律课件出示钢笔楷书的作品图片,引生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预设:生1:每一个字都在横格的中间,排列整齐。生2:标点符号书写规范,清晰美观。师:同学们的观察可真细心啊!你想写出这样的字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而正确的练习方法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课件出示规范书写方法)三、书写练习1.请你按照描红、仿影、临帖的顺序,认真练习本节内容。2.生认真练习,师巡视指导学生书写。四、日积月累1.简介诗人。(唐代诗人、画家,其诗多咏山水田园。)2.生结合注音自由读古诗《鹿柴》,要求读准确、读流利。3.指名读古诗,师点拨节奏和停顿。齐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4.品读古诗。结合教学挂图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1)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2)第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5.学生尝试背古诗。【教学反思】本课我采用教师讲解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知识的解读上,我采用前后关联的方式,让学生有联系地进行理解,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课堂内容。比如第一课时中我让学生练习写话,第二课时就让他们从书写上反思自己的作业,让练字与平时的作业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步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