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苏武传》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10.《苏武传》 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常存感恩之心
陈小红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乡村医生马文芳,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偏僻的乡村行医?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就是那1961年的169元钱。”
那年,在他母亲得伤寒病去世后的第五天,弟弟也得了这种病。在全家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分、二分、五分,一个庄又一个庄,乡亲们几乎全部出来,竟然凑起了169元钱。这笔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救命钱,让马文芳泪流满面。虽然弟弟没能救过来,但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喊着:“在农村,一定要有医生,一定要有为父老乡亲们治病的医生!”
解放日报曾以“感恩的心”为题报道了河南省这名乡村医生的事迹。从最初的报答之情,到责任之感,再到奉献之举,一颗感恩的心,成就了他的业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无论是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还是华益慰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心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你只知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有别于常人,他们执着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质不全面的人;一个缺乏感恩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抛弃感恩的社会,是充满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奉献;不懂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别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学会感恩,这是立身做人的要求。感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而是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感恩需要砥砺德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仅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让我们在感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不断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担当责任,做一个让他人尊敬、令亲人自豪、受社会称道的人。
(《人民日报》2006年9月8日第04版)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第2段中“竟然凑起了169元钱”“竟然”一词的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候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B.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C.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D.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典属国,秦汉时官职名,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物。
B.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百姓在内。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神爵,是汉宣帝的第四个年号,这里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待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2)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7.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情感。
8.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四、选择题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①子为父死,亡所恨 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D.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②欲因此时降武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会论虞常 论:判罪
B.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怨恨
C.自分已死久矣 分:职责 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1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C.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因此时降武
A.空以身膏草野 B.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 D.杖汉节牧羊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以后,唯天子得乘辇。因此,“辇”常为天子、天子车驾的代称。
C.“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1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雨雪,武卧啮雪 B.羝乳乃得归
C.乃幽武置大窖中 D.杖汉节牧羊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宜皆降之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五、语言表达
17.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及课文所学内容,为苏武设计一段表明忠于汉室不变志节的内心独白,字数在60~90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18.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
示例:
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19.请用“家乡”“桃花”“生活”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20.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苏武传》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40~70字)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21.请对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但当前在我国实际的激励机制运作过程中,激励机制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导向作用,反而存在着一系列的应用问题。有关专家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借鉴广州和上海的经验,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应对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强化积极有效的正面影响、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领域中的法律法规以及增强宣传领域的视角捕捉等。
六、小阅读-课外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倒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这段文字即出自李陵《答苏武书》。试结合课文《苏武传》和这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七、小阅读-课内
2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背景下展现,叙议结合,论中有情,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彰显屈原爱国志洁的人格风采。
B.《苏武传》选自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文章以叙事为主,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失的事迹;同时善用对比,表现出对苏武在困境中坚守理想的敬佩与赞美。
C.《过秦论》多用夸张、对比,通过对秦经数代经营,横扫六国,统一四海,却被弱小的陈涉及山东豪俊所亡的历史事实,阐发“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观点。
D.《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立论,提出盛衰多由“人事”的观点,随后以庄宗之事加以印证,叙论结合,警戒后人。言辞平易晓畅,情意恳切,引人深思。
24.《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两篇文章在谋篇布局和所要表现的人物精神上有何不同?
25.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要常存感恩之心。 2.“竟然”说明没有想到,字里行间渗透着马文芳对乡亲的感激、感恩之情。
3.B 4.B 5.A 6.(1)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多次上书,苏武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2)皇帝思念那些曾经辅佐自己的人,于是让人在麒麟阁模仿这些人的形体、容貌给他们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
7.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现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8.(1)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逝川”语出《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也可说是用典。
(2)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9.C
10.A
11.D
12.B
13.D
14.B
15.C
16.D
17.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我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
18.例文
苏武: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19.家乡那一树一树的桃花,开在菜园边,泥墙下,像一片片灿烂的红云,温暖着乡下人家粗粝而简朴的生活。
20.①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坚持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
②《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李陵的话,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苏武回国后不忘旧友的品质,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表达愧悔之意,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苏武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
21.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有积极作用,但我国的激励机制存在应用问题、专家经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应用过程中的相关应对举措。
22.(示例1)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坚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
(示例2)《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李陵的话,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本文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苏武回国后不忘旧友的品质。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表达愧悔之意,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苏武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
23.C
24.《苏武传》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典型事例,却“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指”,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与赞美;《屈原列传》是既有对史实的勾勒,也有对细节的描绘,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国运日衰的背景下展开。揭示了屈原个人身世的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和爱国情怀。
25.不矛盾。
因为苏武在匈奴把维护国家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苏武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在审讯时苏武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明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名利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强地活下去。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