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同学认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作文。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松弛感”一词火了起来。有人说,“松弛感”是对慢生活的复古怀旧,对当下的人们非常重要;有人说,“松弛感”不仅表现为外在的状态,更体现出个人的内在境界;也有人说,“松弛感”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
你对“松弛感”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符合逻辑。不少于7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同学认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对此,同学们热议不断,见仁见智。
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以“调控自我,绽放青春”为主题的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社交媒体上,“松弛感”一词火了起来,这也引发了网上关于“松”与“紧”的讨论。其实,关于生活中“松”与“紧”的思考,由来已久。
村上春树曾说:“要想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洛克有句名言:“凡是打算充分利用一生中任何一部分时间的人,必须让其中一部分用于游戏娱乐。”
《礼记·杂记》有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松紧之道是万物的生存法则,“松”与“紧”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生活中的‘松’与‘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松弛感”为话题。首先理解“松弛感”的内涵,“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松弛感”是应对当下焦虑生活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内卷”成为新常态。生活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车轮,我们一直在被车轮转起的漩涡裹挟着往前走。当我们停下时,总是担心自己会跟不上,亦或是被淘汰。不管干什么,都没办法沉浸其中,整个人都是紧绷的。而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松弛感”既不是强调“对抗”,也不是鼓励彻底放弃的“躺平”,而是为无处宣泄的复杂情绪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松弛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接受和推崇。材料例举了学生对待“松弛感”的不同观点。有人推崇松弛感,有人反对松弛感,有人认为当分情况做论断。其中第三种观点比较有辩证理性,当奋斗时,绝不松懈,当放松时也要适时放松,松弛结合,才能行稳致远。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接下来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松弛感”,指拥有明确的志向之后,身心的平静放松,不焦虑;心态上的松弛不代表行动上的松懈,适时充电不妨碍前行的进度;“松弛感”代表着一种淡泊的胸怀,有所舍方能心智笃定、轻松自在。最后阐述生活中如何做到既保持松弛感,又不消极处世。
立意:
1.张弛有度,成就从容人生。
2.松弛之间,行稳致远。
3.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
2.例文:
“紧绷”社会,需要松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常处于快速紧迫的生活节奏中。近日,松弛感一词走红网络,恰恰反应了快餐时代人们追求松弛感的需求。在宁静的午后,煮一壶白茶,小火慢煮,轻啜入口,唇齿留香,悠闲惬意。当下,我们应拥有松弛感,更好地生活。
何为松弛感,松弛感代表着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又体现为行为上的从容不迫,内心的淡泊宁静。寻觅拥有松弛感,让人身心愉悦,也能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沉住气,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将对成功大有裨益。
松弛感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情绪感受,为成功蓄力。在紧张中,松弛感给人喘息的机会,得到放松,从而将自我状态调整到最佳。里约奥运会上,游泳健将孙扬头戴耳机亮相,在赛前用音乐调整好心情,也调整好了状态,勇夺金牌。固然,金牌的取得与他的勤奋训练有关,但在赛前音乐带给他的松弛感,其作用同样不容小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松弛感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汉初推行的休养生息的策略,让百姓生活具有松弛感,安居乐业,更好地发展,终创“文景之治”的兴盛局面。反观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却推行暴政,令百姓不能松弛,甚至没有喘息之机会,强秦最终仅存二世而亡。由此可见,拥有松弛感,才能助你在成功路上走得更远。
松弛感决不是一味地贪图享受,更不是逃避困难后的彻底放松。逃避困难后的放松是暂时的,之后,我们将被焦虑、甚至愧疚反噬,困难甚至会无限扩大,最终将我们击倒。好的松弛既保证了健康的心态,最主要的是,在我们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最直接的帮助,助力我们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松弛感是东吴周瑜谈笑间火烧曹军的指挥若定,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躬耕田园的宁静淡泊,是汪曾祺一边写作一边研究马铃薯的悠闲惬意。松弛感源于一种自信,更是强大心理与个人素养具体的外化,因此,我们需要提升自我内在的境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真正的松弛感。
时代洪流奔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松弛感不可或缺,我们要追求拥有松弛感,是为人生大智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松弛感”的相关介绍,首先提出时事热点,“松弛感”火起来了。接下来用“有人说”呈现对“松弛感”的不同理解,第一个有人说,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对“松弛感”下定义,是一种“对慢生活的复古怀旧”,讲“松弛感”对当下人的是重要意义。第二个有人说,从内外的角度来呈现“松弛感”的表现,不仅是外在松弛的生活节奏,也是内在的轻松自在的心理状态。第三个有人说,是从“松弛感”适应的群体对象而言,指出不适合年轻人。这里把“松弛感”和当下流行的“躺平”联系起来了。
其实,“松弛感”并不等于“躺平”,“松弛感”是遇事不慌的松弛感、劳有所获的松弛感、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而不是一味躺平的松弛感、无所事事的松弛感、颓丧惫懒的松弛感。三个“有人说”呈现不同的人对“松弛感”的不同理解,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表达对“松弛感”或赞成、或反对。
题目要求对“松弛感”表达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可以思考“松弛感”是什么,比如:1.“松弛感”不等同于“躺平”,躺平意味着要降低自己的欲望,远离竞争,擅于放弃;而松弛感是渴望成功,尽力而为之后的坦然接受;2.“松弛感”不仅是“面子”的表现,更依赖于“里子”的积淀,它代表着一种淡泊明志的胸怀;3.“松弛感”也是一种生活节奏和状态的松弛。不拧巴,不争执,不咄咄逼人,慢慢成长,不让繁杂琐事消耗自己等。还可以思考如何才能拥有“松弛感”,如“松弛感”的必备要素是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活在当下,就事论事。心态上的“松弛感”是值得学习的,但不去刻意追求松弛,才是真正的松弛感。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拥有“松弛感”,享受潇洒人生。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要试着换种心态看问题。二、活在当下,降低期望值,专注于事件本身。三、“松弛感”不等同于“躺平”,是尽自我之努力,去享受独属于个人的那份闲适与洒脱。最后,提出展望,愿你我都能获得松弛自在的人生。
立意:
1.“松弛感”不等于“躺平”。
2.拥有“松弛感”,享受潇洒人生。
3.“紧绷”社会,需要松弛。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给网络热词“松弛感”下了定义,指出它是一种状态: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然后,展示了同学们的不同观点:有人从时间宝贵、青年应该奋斗的角度出发,认为“松弛感”要不得;有人从要眼光长远、不能只看当下成败的角度出发,认为应有适当的“松弛感”;还有人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松弛”时则“松弛”。这些观点,虽然表面上主张不同,策略不同,但都是着眼于成长发展,目的是一致的。
通观整则材料,命题人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考,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调控人生的紧张与松弛,如何协调珍惜时间、抓住当下、奋发有为与放远眼光、着眼未来、久久为功之间的关系。
而引导语要求,写一篇以“调控自我,绽放青春”为主题的发言稿,这告诉我们,要在思考如何调控自我,以让自己在青春年华华丽绽放的大背景下,来辩证地思考怎样看待“松弛感”。另外,既然是发言稿,那么,在注重思辨表达的同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发言稿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称呼语、问候语、开场白、正文、收束语。
写作时,在发言稿的开场白中,可以从“调控自我,绽放青春”这一背景主题出发,提出问题:面临成长的压力,如何调控自我。接下来顺势提出自己的主张,即对“松弛感”的看法。结合材料综合考虑,还是选择第三种观点更富有思辨性,也更符合现实。然后,在发言稿的主体部分,则可以采取层进式结构,辩证分析对松弛感的认识:适当的松弛感,可以给予心灵以呼吸的空间,让人更从容悠游地去规划人生;但是,如果松弛过了头,沦为“躺平”,则就挥霍了时间,浪费了生命;因此,当松则松,当紧则紧。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当紧张时必须时间上抓紧,精力上多付出;而在心态上,则应从容放松,不必汲汲于一时之得。在演讲稿的最后,可以呼吁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心态,张弛有度地处理自己的高中生活,让青春绽放光彩。
立意:
1.负重前行不能不勤,逆水行舟怎可松弛?
2.人生长宜放眼量,松弛方能致远方。
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4.紧一紧,赢得人生精彩;松一松,换来浅酌低唱。
4.例文:
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礼记》有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松与紧之间的关系成了重中之重,而我认为,秉持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态度来应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是大智慧者应当具备的处世之道。
当前的社会,繁重的生活使人压力山大。此时,有人选择躺平,有人选择不断的内卷。他们就像薛定谔口中的那只猫一样,处于松与紧的叠加态,但却是物理之上的叠加,非松即紧,非紧即松。殊不知,有些人却可以最好的面对生活,以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态度处理好每一天。
“紧”是生活的主体,这无可厚非。没有一定的“紧”,生活很可能不进反退。但倘若是不间断的“紧”,便可能不仅使人每天疲惫不堪,甚至消磨意志,致使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应做到紧中有松。正如《桃花村》中主人公每周末抽一天去大自然散心,让手机关机一样。生活不应是工作的专用舞台,也应是自己的桃花村。洛克有言:“凡是打算充分利用一生中任何一部分时间的人,必须让其中一部分用于游戏娱乐。”正因为有了在瓦尔登湖畔漫步闲游的时光,梭罗才悟出了人生哲理;正因为有了苹果树下的怡然自得,牛顿才发现了万有引力。紧中有松是压力下最好的生活态度。适当的松不仅能够使人的压力得到释放,往往还能给人提供不同寻常的灵感和体验。因此,在生活中做到紧中有松,让适当的“松”成为“紧”的润滑油,以此推动“紧”持续运行。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松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一直松着不是挺好吗?”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的生活不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一味的松就像躺平,是对生活的妥协,最终一定是一事无成、懊悔终生结局。“松”要适当,应做到松中有紧。
如果说“紧”是台机器,“松”是使机器流畅运用的润滑油,那么过度的松则毫无疑问会让这台机器无法运转。生活中的松的实现有许多途径,但不留神便会陷入到修昔底德陷阱中, 必然在人生中失败。因此,我们在松的同时要有紧的限度,莫让诱惑成为掌握了时间的主人。村上春树有言,“要想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松中有紧也是如此,在游戏娱乐放松自己的同时,应当把握好“度”,让松为紧服务,而不是让紧为松所奴役,否则人就不愿再为生活付出,沦为人们口中的“废柴”。因此 ,我们应做到松中有紧,莫让过多的润滑油损害了机器的运行。
孔子有言,“过犹不及”,不论是紧是松,都应当让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做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辩证统一,才能在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扶持中走的更稳更远。
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有张有弛,方为人生正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提出“松弛感”这一话题,继而给出关于“松”与“紧”关系的三种看法。三段引述材料分别指向三个维度:一、生活应该自律,要“紧”才不至于浪费时光;二、生活需要"松”,人生才能更好;三、一张一弛,一松一紧,方为正确之道。
但是,泛泛地谈“松”与“紧”的关系,又容易陷入话题太大,无的放矢、大而中空的节奏,所以用拟定话题——“生活中的‘松’与‘紧’”来命题。可以结合自身的体验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上述三种观点中取其一,也可以在三者中做辩证分析。
具体写法如下:
(1)“松”“紧”之间,松而不弛
所谓张弛有度,不过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过度松弛滑向躺平,过度紧绷陷入内卷。身处其间,放下执念,保持精神世界的“松”; 积极拥抱现实,努力提升与改变,维持物质世界的“不弛”, 才会由内而外地拥有更大的人生选择的空间。
(2)“松”“紧”依存,无此无彼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若想要享受人生的“松弛”,便要在更多人所不知的时刻坚守“紧绷”, 反过来,若是没有“紧绷”的映衬,那么,“松弛”由于“边际递减效应”变也会显得“廉价”了。
(3)无“松”无“紧”,从心所欲
所谓“松弛”与“紧绷”皆是虚妄,任何试图将两者同幸与不幸、乐观悲观绑定起来的想法都是不成立的。一切问题的根本乃是我们如何看待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等所有外界事物的关系,视角适当转换,缤纷万千。
(4)“松弛”与“紧绷”本无好无坏, 重在把握其间之“度”。适当“松弛”乃是生命自然成长应该具备的样子,而适当“紧绷”亦是现代“契约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故而,身处其中,若是能做到“松”而不“弛”, 便是践行中庸之道了。
立意:
1.张弛有度,成就人生。
2.“松弛感”不等于“躺平”。
3.一张一弛,智慧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