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划重点(知识归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划重点(知识归纳)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划重点(知识归纳)
-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8 认识固体
知识清单必背
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教室里的物品:试管、烧杯、烧瓶等玻璃器m中盛放的是液体,不是固体。其余可见的物品,如实验桌、黑板、教室两侧的实验器材等都是固体。
3.纱巾、羽毛比较柔软,面粉、食盐颗粒比较细小,但它们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都属于固体。
4.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小石子或沙子,虽然它们颗粒较小,但仍属于固体。
5.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探究活动必会
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1)比较积木体积的大小:可以采用划分方块数量的方法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A组积木:1+2+1+1+1=6(块)
B组积木:1+2+3+4+3=13(块)
C组积木:1+2+3+2+1+1=10(块)
结论:在这三组积木中,B组积木的体积最大。
(2)比较粉末体积的大小:可以把两堆粉末分别装入相同的杯子中,借助尺子或画线的方法,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从而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3)比较玩偶体积的大小:
①埋盐法。先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其体积,再分别把不同的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从而比较出不同玩偶体积的大小。
②排水法。在两个大烧杯中分别装500毫升水(大约半杯),将两个玩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并完全浸入水中,观察烧杯中水和玩偶的总体积,总体积大的玩偶的体积也大。
活动手册参考
●把教室里的物品分成两类,填在下表中。
固体 非固体
讲台、黑板、塑料箱、灯等 试管、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的液体等
●判断下面物品是不是固体,并写出理由。
物品名称 纱巾 面粉 羽毛 食盐
是不是固体 是 是 是 是
我的理由 用手能直接拿起来 虽然是细微的粉末,但是面粉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用手能直接拿起来,形状是固定的 显微镜下的食盐颗粒是有一定形状的
固体的共同性质 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
●写出比较不同固体体积的方法。
固体名称 积木组 粉末堆 不同的玩偶
用到的方法 数小积木块的数量 倒入相同的杯子中,比较高度 排水法或埋盐法
9 认识液体
知识清单必背
1.我们可以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比较两种液体的质量。
2.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3.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的物质称为液体。不同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4.飘动的烟、流动的沙,虽然它们都会流动,但是它们有确定的形状、质量和体积,都属于固体,不是液体。
5.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由规范的玻璃筒或塑料筒制成,刻度精确,刻度通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
6.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7.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作判断。在实际检测中,气泡在哪边,能说明哪边高。
8.用水平仪可以测量课桌、讲台、 窗台等是否水平。
9.量筒的使用方法:
(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读数时,平视是正确的读数方法。仰视和俯视是两种错误的读数方法。仰视读出的值会小于实际值,俯视读出的值会大于实际值。
10.相同体积的水的质量比油大。
活动手册参考
●找一找图(见活动手册)中哪些是液体,并写出理由。
名称 理由 液体的共同性质
汗水 能从脸上流下来,湿湿的 有确定的体积;有一定的质量;没有确定的形状……
雨水 能在坑洼处聚集成水泡
牛奶 不用嚼,是喝进肚子里的
洗手液 像水样装在瓶子里,没有固定的形状
汽油 像水一样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观察、比较四种液体的性质。
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可能改变。混合后的固体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2.生活中有许多情况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如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等。
3.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会发生改变,颗粒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体积会发生改变。
4.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1)选择孔眼适合的筛子可以分离颗粒大小相差较大的固体混合物,如玉米粉和绿豆的混合物。
(2)选择磁铁可以分离铁制品与其他物品,如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
(3)用过滤装置可以分离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两种固体混合物,如沙子和红糖的混合物。
5.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物的例子:将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将大米和稻壳分离;固体垃圾的分类;建筑工地上工人把石子从黄沙中分离出来;农民在收大豆时,把大豆和其他杂物分离开来等。
活动手册参考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大小。
(50)克+(50)克+(50)克=(150)克
我的发现: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不变。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
我的发现: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后占据的空间比混合前小。
我的解释:不同固体颗粒大小不同,导致颗粒之间的空隙也不同,混合后,小颗粒固体可以占据大颗粒固体之间的空隙,所以混合后占据的空间变小了。
●●写出分离下面的混合物的方法。
混合物 黄豆、绿豆和玉米粉 木屑和铁屑 红糖和沙子
分离方法 可用孔比较小的网筛分离出玉米粉,再用孔较大的网筛分离出绿豆。 可用磁铁吸出铁屑。 可放入水中分离出沙子,再蒸发得到红糖。
11 把盐放到水里
知识清单必背
1.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发现沙子会沉入杯底,盐会慢慢溶解在水中。
物质 搅拌前 轻轻搅拌一会儿后 停止搅拌几分钟后
沙子 颗粒没有明显变化 颗粒没有明显变化 颗粒没有明显变化
盐 颗粒慢慢变小 颗粒慢慢减少 颗粒消失,完全溶解在水中
2.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3.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越快,溶解越快。
4.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5.探究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是否有关时,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是为了控制变量。
6.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糖等物质。在20℃时,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或204克白糖。
7.分离水中的物质。
(1)过滤法:通过过滤法可以将水中的不溶物分离出来,泥沙能用过滤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蒸发法:通过蒸发法可以将水中的溶解物分离出来,盐能用蒸发法从盐水中分离出来。
8.沉在杯底不能溶解的盐,可以通过加热、搅拌、加水等方法继续溶解。
9.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10.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11.我们吃的盐大多数是通过晒海水得到的,蒸发水分,留下盐。
12.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都是多种方法一起使用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13.加快溶解的例子:调味品、奶粉、感冒冲剂等做成粉末状;冲奶粉感冒冲剂时使用热水并不断搅拌。
14.减慢溶解的例子:药物制成片,糖制成块。
探究活动必会
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每次加相同质量的盐;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当盐溶解得很慢时,一点一点地加;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盐;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盐。
结论:100毫升水中大约能溶解36克盐。
活动手册参考
●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问题: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实验设计:(1)准备30毫升热水(60℃)和冷水各一杯。(2)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约10克)的盐,都不搅拌。(3)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分析表中记录的信息。
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