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 25 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二、教科书内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ft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教材第一子目对应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国家建设路线的较量;教材第二、三、四子目对应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教材最后一段说明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体现课标要求。三、学情分析从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高一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对于人民解放战争全局的把握和理解还不够深刻。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突出“人民”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到人民选择的重要性与战争结果的必然性。四、教学目标(一)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增强时空观念。(二)概括国民党政权在人民解放战争之前和在战争期间的具体表现,进行史料实证,分析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统治灭亡的原因。(三)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出的相关努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四)通过教科书研读,对比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表现,认识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培育家国情怀。五、重难点分析(一)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二)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六、教学设计思路“人民解放战争”,强调“人民”的重要作用。首先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指导学生对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之前的方针政策,解放战争期间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提炼。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维护人民利益,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同时看到“人民”的选择是解放战争取得如此结果的必然性。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 2003 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 1 第 17 课《解放战争》标题图片教师提问一:对比《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25 课与旧教材的标题,你有什么发现?回答:《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标题多了“人民”二字。教师讲授:与旧教材对比,《中外历史纲要(上)》突出了“人民”的作用,那么本节课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来学习这场人民解放战争。设计意图:学生抓住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突出本课的重点“人民”。(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原因何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史,看看国共两党在战前与战争之中的具体表现,一探究竟。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14 年的艰苦抗战终于结束。中国人民尽管取得最终的胜利,但也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无数家园被毁,多少生灵惨遭涂炭,谁愿再次承担战争的煎熬?因此,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希望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和平与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1.学生阅读教材P147—P148教师提问一:当时中国有什么样的建国方针?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针是和平、民主、团结,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是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教师讲授:对比国共两党战前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和平民主的愿望,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而国民党政权则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不得民心。这似乎就预示着国共两党必有一战,战争不可避免。教师提问二:既然战争不可避免,为什么 1945 年 8 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呢?2.展示《中外历史纲要(上)》p14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正在调兵遣将,发动战争之心昭然若揭。然而一是人民需要和平民主,有厌战情绪,蒋介石不得不做出一些表示;二是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调兵遣将尚需时日,因此借谈判来拖延时间。教师提问三:既然重庆谈判是一个陷阱,毛泽东为什么还是去重庆参与和平谈判呢?回答:第一,为了争取民主和平。(只要有机会为人民争取到民主和平,共产党就不会放弃这种努力。)第二,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第三,体现和平诚意,得到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支持。(结合教材 p148 学思之窗)教师讲授:中共中央决定参与重庆谈判,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 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3.展示材料:1946 年 2 月 10 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国民党特务、打手七八百人提前进入会场,他们夺走扩音器,破坏大会。大会总指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刚走到台上,就被特务包围。台上台下,特务、打手大打出手。李公朴被踢倒,头部被铁尺打伤,血流不止。郭沫若大喊“请勿打人”,也遭毒打。——2003 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1 第 17 课《解放战争》教师讲授:国民党并不想履行《双十协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派特务打手破坏集会。国民党政权反人民的真面目很快暴露出来,否决了政协会议所做出的协议,撕毁《双十协定》,发动战争。由此可见,战前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实现和平进行努力,而国民党坚持发动战争,违背人民意愿,站在广大人民对立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共产党在内战爆发前一直在为人民争取和平,顺应民意,为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着想。而国民党没有顺应民意,站在人民对立面,悍然发动内战破坏和平与民主。国民党政权失败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三)全面内战的爆发教师过渡:这场战争于 1946 年 6 月爆发,以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接下来我们阅读一则史料,分析战争爆发初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1.展示材料:1946 年 7 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 430 万人,其中正规军约 200 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 127 万人,其中野战军 61 万人。双方总兵力的对比为 3.4: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1 卷下册教师提问一:结合材料,如果你是当时中共领导人,如何应对敌强我弱的态势?回答: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进行战略防御,以运动战的方式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教师讲授:国民党军队最开始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运动战的方式,进行战略防御,1946 年 7 月—10 月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 30 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和ft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教师提问二:为什么国民党要重点进攻陕北和ft东解放区?回答:陕北是中共中央所在地;ft东联系华北和华东,进攻ft东可切断解放区与华北、华东的联系,减轻南京、上海的压力。(四)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材料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派遣大批军政人员前往原日本占领区,共接收了日伪工厂 2411 座,价值约 20 亿美元,还接收了日本侵占的大量物资、金银等,价值在 10 亿美元以上。这些资产完全由国民党官僚资本集团控制。国民党接收大员们贪婪地掠夺财物,接收变成“劫收”。——《中外历史纲要(上)》P147教师讲授:国民党在抗战取得胜利后,贪污腐败,掠夺财物,不能维护人民的利益。材料 2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的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 年前八个月的纸币发行量已经是 1937 年全年发行量的 47 万倍。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中外历史纲要(上)》P149教师讲授:国民党政权疯狂掠夺人民财富,民心尽失。(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师讲授:经过一年奋战,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反攻时机已经成熟。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ft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ft威胁国民党统治区的核心地带,牵制国民党军队,粉碎其重点进攻,从此国共双方攻守之势逆转。展示材料:1948 年 7 月至 11 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 100万人,使其总兵力下降到 290 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 310 万人。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1 卷下册教师讲授: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局势已经逆转,战略决战时刻即将到来。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4 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23 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设计意图:梳理人民解放战争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材料 31947 年中共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制度,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中外历史纲要(上)》p150教师讲授:广大农民获得解放,支持共产党,支援解放战争。材料 41949 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外历史纲要(上)》p151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被即将到来的胜利冲昏头脑,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材料 5在 1949 年 4 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中外历史纲要(上)》P151教师讲授:即使已经取得优势,共产党早日争取和平。国民党仍然坚持内战。(六)总结教师讲授: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国民党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教师提问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意义何在呢?回答: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的发展方向,是 20 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教师总结: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中国近代饱含了太多血和泪!正因为有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中华民族今天的繁荣富强!今天,历史的重任已然落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无悔青春,不负韶华,共筑中国梦!设计意图:适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明白革命历程的艰难与困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家国情怀。八、板书设计(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顺应民意2.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违背民意(二)全面内战的爆发战略防御(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国民党:巧取豪夺——损害人民利益2.国民党:贪污腐败,丧失民心(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战略反攻2.战略决战3.渡江战役——胜利4.共产党:土地改革——解放广大农民5.共产党:艰苦奋斗,维护人民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