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描述月光透过树林枝叶的缝隙照在鲜花上的诗句,其实这一景象是胶体的丁铎尔现象。物质按照不同的组成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溶液、胶体溶液、浊液都属于混合物,它们是三类重要的分散系。丁铎尔现象是胶体分散系特有的光学现象。在医药方面,三类分散系同样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分散系的一些基本知识。专题一 溶液、胶体和渗透压1.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组成,认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会简单计算溶液浓度;认识胶体的主要性质,了解高分子溶液的组成;认识溶液的渗透现象;提升从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2. 了解胶体溶液的稳定因素及破坏稳定因素导致溶胶聚沉的条件,养成用变化是有条件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3. 了解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理解溶液的稀释定律;发展现象观察和规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专题一 溶液、胶体和渗透压学习要求4. 进行溶液配制和稀释,探究和实践溶液配制的操作过程,分析可能产生的实验误差,初步形成发现、解释、分析、归纳、总结等实验探究能力,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5. 了解各种分散系对人类生活和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知道溶液渗透压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职业素养。专题一 溶液、胶体和渗透压学习要求第一节 溶液及稀释定律第二节 胶体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专题一 溶液、胶体和渗透压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情境与问题在天气酷热或剧烈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例如,挥汗如雨的站岗的战士和电力工人。这个时候能否马上大量饮水?把两个刚从地里拔出的新鲜萝卜分别放在浓盐水和纯水中约4小时,观察萝卜外表,称重,划破外皮观察内部结构,再与新鲜萝卜对比,会有哪些变化?实验观察表明,放在浓盐水中的萝卜会发生皱缩,萝卜内水分渗出;放在纯水中的萝卜会增重,并因为内压增高而极易破裂。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观察与认知人在大量出汗并大量饮水后,血液中电解质的浓度会降低,体内细胞会因此吸收水分并膨胀。由于脑组织固定在坚硬的颅骨内,一旦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力就会增高,由此产生一系列神经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昏迷、死亡等严重后果。要了解“水中毒”发生的机制,我们需要学习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相关知识。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观察与认知大量出汗后,不应立刻大量饮水,而应当补充含有适当盐分的饮料。如果只是大量饮水而没有补充适当的盐分,可能引发“水中毒”并产生一系列症状,例如,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发生昏迷、抽搐,甚至危及生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观察与认知定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发地由浓度较低溶液向浓度较高溶液方向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稀溶液的渗透现象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2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质粒子的浓度不同。链接——渗透原理如果要阻止渗透现象的发生,就要在蔗糖溶液上方施加一定的压力,这种恰好能够阻止纯水中的水分子向蔗糖溶液渗透的压力就是该溶液的渗透压。蔗糖溶液纯水半透膜h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粒子的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性质无关。医学上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粒子的总浓度称为渗透浓度,常用的单位是mmol/L。溶液渗透浓度的大小反映了渗透压的大小。二、渗透压与渗透浓度的关系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例1 比较相同温度下0.15 mol/L NaCl溶液与0.3 mol/L葡萄糖溶液渗透压的大小。解: ① NaCl是强电解质,溶液中完全解离:NaCl Na++Cl-。NaCl溶液的c渗 = 0.15 mol/L×2×1 000 = 300 mmol/L。② 葡萄糖是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解离。葡萄糖溶液的c渗= 0.3 mol/L×1×1 000 = 300 mmol/L。答:两种溶液的渗透浓度均为300 mmol/L,相同温度下渗透压相等。二、渗透压与渗透浓度的关系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在化学中,我们把两种溶液的渗透压进行比较,渗透压高的称为高渗,低的称为低渗,相等时互为等渗。由于相同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和渗透浓度成正比,因此,相同温度下,溶液的高渗、低渗和等渗的比较可以直接用渗透浓度的大小来判断。二、渗透压与渗透浓度的关系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1. 经过以上学习,可以得出结论:相同温度下,两种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渗透方向是由 (高渗/低渗)溶液向 (高渗/低渗)溶液方向进行。2. 相同温度下,把下列溶液用半透膜隔开,请你判断渗透方向。(1)0.2 mol/L KCl溶液 || 0.1 mol/L CaCl2溶液(2)0.2 mol/L KCl溶液 || 0.2 mol/L 葡萄糖溶液(3)9 g/L NaCl溶液 || 9 g/L KCl溶液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运用与提升人体血浆渗透浓度的正常值范围为280 ~ 320 mmol/L,渗透浓度在此范围内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大于320 mmol/L的溶液为高渗溶液,小于280 mmol/L的溶液为低渗溶液。三、医学中的低渗、等渗和高渗溶液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例 2 计算9 g/L NaCl溶液及50 g/L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并判断这两种溶液是否属于等渗溶液?解:(1) 计算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B=ρB/MB三、医学中的低渗、等渗和高渗溶液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解:(2) 计算两种溶液的渗透浓度①NaCl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解离成Na+和Cl-。c渗 = 2×c(NaCl) = 2×0.154 mol/L = 308 mmol/L。②葡萄糖是非电解质,不解离。c渗 =1×c (葡萄糖) = 2×0.278 mol/L = 278 mmol/L。答:9 g/L NaCl溶液的渗透浓度为308 mmol/L,50 g/L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为278 mmol/L,两者均在280 ~320 mmol/L范围或接近此范围,均为等渗溶液。三、医学中的低渗、等渗和高渗溶液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四、渗透压在医学中的意义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链接——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形态溶液的渗透压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四、渗透压在医学中的意义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进行大剂量补液时,需使用等渗的溶液。大剂量补液时,如静脉滴注等渗溶液,红细胞可维持正常形态,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大量滴注低渗溶液,可使红细胞逐渐膨胀,最后破裂,医学上称这一现象为溶血。若大量滴注高渗溶液,可使红细胞逐渐皱缩。医学上称这一现象为胞浆分离。皱缩后的细胞失去了弹性,当它们相互碰撞时,就可能粘连在一起形成血栓。四、渗透压在医学中的意义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临床上为患者换药时,通常用与组织细胞液等渗的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若用纯水或高渗溶液会引起疼痛。当配制眼药水时,必须使眼药水与眼黏膜细胞渗透压相同,否则也会刺激眼睛引起疼痛。临床治疗中,针对特殊患者(如脑水肿患者),常需要使用高渗溶液,例如,200 g/L甘露醇注射液。使用时遵医嘱适当加快滴速,尽快降低颅内压。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临床中对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的重要疗法。血液透析疗法实际上是通过半透膜(即透析膜)将患者的血液和透析液隔开,利用膜两侧溶液存在的浓度差进行溶质交换的过程。透析时将患者的血液和透析液同时引入透析机,并使之在透析膜两侧呈反向流动,透析膜两侧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及简单离子溶质可自由通过膜进行交换,但大分子溶质(如蛋白质分子)则不能通过。拓展延伸——血液透析拓展延伸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因此透析过程中,患者血液中的小分子毒素,如尿素氮、肌酐等通过透析膜向透析液中扩散,而透析液中的碱基、钙离子等向血液中扩散。总之,通过血液透析的一系列过程,可将肾衰竭、尿毒症患者体内过多堆积的毒素及过多滞留的水分排出体外,同时补充机体需要的物质,以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拓展延伸——血液透析拓展延伸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思考与应用1. 试计算下列溶液的渗透浓度,并判断它们相对于人的血浆是等渗溶液、低渗溶液,还是高渗溶液?(1)0.3 mol/L NaCl溶液;(2)0.3 mol/L葡萄糖溶液。2. 临床上,常利用泻盐(硫酸镁、柠檬酸镁、磷酸钠等)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帮助排泄;农业上,给蔬菜施肥时肥料浓度过大会造成“烧苗”。试从渗透压的角度解释这些现象。第三节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