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8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一课时教科书 书 名: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以及汉字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2.通过辨识甲骨文字或阅读有关文字的故事,不断寻找、发现汉字的历史和特点,初步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对我国汉字文化产生喜爱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进而产生学好、用好、写好汉字的热情。在体验中,认同我国是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形成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汉字的特点。 教学难点: 汉字的发展历史。教学过程8《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的方式和工具。文字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生活必需品,上面就藏着少数民族文字,请看。 2.出示图片,学生寻找人民币上的文字秘密。 提问:在人民币上,印有五种民族文字,你能辨认出来?你还知道我国其他的文字吗? 二、环节一:丰富多样的文字 1.学生介绍自己从人民币上发现的少数民族文字,并说一说自己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样的文字。老师相机点评。 学生A:通过对比,我发现人民币上有藏族文字。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藏族旅行时,也在酒店看到过这种文字。 老师点评:你处处留心,在生活中见到过藏文就把他记在心里了。如果把世界上的文字按其“家乡”的海拔排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藏文,它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文字”。藏文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松赞干布创制的。 学生B:我发现人民币上的壮文很有趣,它和汉语拼音很像。我能用学过的知识拼读出都得就是拼音,拼不出的就是壮文。 老师点评:你的观察很细致,壮文就是一种拼音文字,有三十二个字母在195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推行。 学生C:我在人民币上发现了维语。中秋节妈妈买了一箱库尔勒香梨,新疆的水果可甜了,箱子上面就有维语。 老师点评: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他们的民族语言为维语。新疆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那里都得水果种类多,味道好,老师也很喜欢。请你来分享。 同学D:老师,我发现了蒙文。蒙文字形很有趣,像小蚯蚓。我爷爷珍藏了一封信,上面就有蒙文。 老师点评:这是一封年代久远的信件,一定有着难忘的故事。同学们发动自己的智慧,找出了人民币上的民族文字。同学们课下还搜集了哪些民族文字?请你来说一说。 2.学生介绍其他民族文字(东巴文、朝鲜文)。 学生A:看,这个像图画一样的文字是云南的东巴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界活化石。 同学B:这是我搜集的朝鲜族文字,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吉林、黑龙江等地,所以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就有这样一座艺术馆。 3.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图片。 讲解: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民族文字丰富多样。我国还立法保护这些文字“各个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4.课件出示法律条文“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讲解:不过,还有一条法律“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条法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运用民族文字的同时,为了方便交流,我们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些标识上,除了有民族文字还有汉字,就是对这条法律条文的运用。 三、环节二:古老而优美的汉字 1.创设情景:万舟带领同学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感受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课件播放中国文字博物馆视频。 过渡语:了解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字,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王国,感受古老而优美的汉字吧。 2.课件出示例字:“虎”“象”,初步感知古汉字造字规律。 老师:这两个字真有趣,左边的虎字寥寥几笔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就跃然纸上。另一个就更好认了,有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是大象的“象”字。 学生A:讲解员姐姐说这两个字很像绘画,这是古汉字的造字规律之一,把具体的物体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形成文字。 3.课件出示“日”“月”“山”“羊”“水”“木”对应的甲骨文,学生试着猜一猜这些对应的规范汉字。 讲解语:同学们,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古汉字,你能看出来这些古汉字对应哪些现在通用规范汉字吗?试着在田字格中写出来吧。 4. 课件出示古汉字对应的现在通用规范汉字。 总结语:你写对了吗?时隔三千年我们仍然能够看懂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说明早期的文字与绘画同出一源,生动形象,我们的祖先极其富有智慧。万舟同学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看看。 5.课件出示“十二生肖甲骨文金币”,学生尝试找一找自己的属相。 学生A:我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商店中,发现了一套12生肖纪念币。金币上印着12生肖甲骨文。妈妈说,这是文创产品。把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汉字文化与生活用品结合,把文化带入生活日常。我还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肖“鼠”看,这个小老鼠活灵活现,嘴边还有米粒呢。你也来找一找自己的属相吧。 老师:老师也从上面找到了自己的属相,生肖蛇,这只灵动的小蛇真可爱。这样有趣的古汉字是怎么演变成为规范汉字的呢?让我们以“中国”的“国”字为例来了解一下。 6.以“国”字为例感受古汉字如何演变为规范汉字。 课件播放“国”字演变视频。 7.讲解“囯”“囻”“国”三字,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道德思想。 老师:在“国”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两个字形很有意思。一个是魏晋时代的“囻”字,一个口里面一个民,这样的汉字“囻”反映了当时“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个汉字的本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很可惜流传的时间并不长。 另一个是太平天国时期,统治者认为权利和王者是最重要的,所以将“国”字里面的“或”字改为“王”字。 老师:我们现在使用的“国”字是怎么来的呢?新中国成立后对汉字进行规范简化改革。在当时挑选这个“guo”字的时候也有不少争议。你看太平天国时期的“囯”,不符合人们当家做主时代的潮流。而“囻”过于生僻,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最后时任汉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先生提议。他提出口里面不王也不写民,反而加了一个“玉”字,寓意着我们的国家如玉般美好,人民淳朴的意思。 8.学生交流感受。 提问:了解“国”字的演变过程,你有什么感受呢? 同学A:一个简简单单的“国”字,背后就有这么多故事,有这么深刻的寓意,让我感受到汉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 9.小结。 小结语:中国的汉字不仅意蕴美,形态更美。一起来感受汉字的字形之美吧。 四、环节三:感受文字的字形之美 1.老师总结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讲解语:从3000多年前商朝刻于龟甲上用于占卜的甲骨文,到西周时期刻于青铜器上的金文,到秦朝货币上的小篆,再到盛唐时期的楷书,不同字体形式与美韵各不相同。同学们在课下,以“国”字为例,在不同书体中寻找它的踪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学习小组在不同书体中寻找 “国”字的踪迹,并交流收获。老师相机点评。 同学A:我从毛公鼎中找到了“国”。毛公鼎内的金文笔道肥厚粗壮、线条的浑厚,感觉金文厚重有力量。 老师点评:对,毛公鼎内的铭文是金文的典范之作。饱满庄重,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古典美。 同学B:我从《峄山碑》中找到了“国”字。秦小篆线条粗细均匀,字体大小基本相同,字形呈长圆态势。 老师点评:你很会总结,相传《峄山碑》是秦朝宰相李斯所书。小篆在这个时期已初具方块字的规模。 同学C:我在隶书《曹全碑》中找到了“国”字。汉隶笔法很沉稳,字形舒展,优美。我还知道蚕头雁尾也是隶书最具代表性的笔法。 老师点评:曹全碑是汉代隶书代表作之一。2004年我国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隶书”特种邮票,其中就有《曹全碑》。 同学D:我找的是楷书中的“国”字,看,这是《勤礼碑》中的国字。 老师点评:《勤礼碑》是“颜体”中的代表作。它的作者颜真卿不仅是书法家,还是一位大将军。所以他的字端庄雄伟、浩然大气,给人一种伟岸的大丈夫气慨。 同学E:我在王羲之的行书中,找到了“国”字。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他撰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老师点评: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成语“入木三分”就与他有关。 3.了解书法家相关故事,感受人格魅力。 视频播放王羲之勤学故事《入木三分》。 4.学生交流感受。 提问:了解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B:王羲之契而不舍、刻苦练习,最终才让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老师总结语:王羲之的故事也说明,任何成功都是和刻苦努力分不开的。 五、课外延申 1.出示学生书法作品,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认一认不同书体并谈一谈感受。 2.鼓励同学利用课下收集自己喜欢的字帖或带来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同学一起分享。 老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同学的书法作品,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认出这些都是什么书体吗? 除了同学们分享的书法作品,汉字还有许多书体,书法艺术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元素,希望课下同学们收集字帖或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同学一起分享。 3.总结回顾。 总结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字,领略了古老而优美的汉字的魅力。我们的文字有历史,有故事,代表着时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文字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来?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的?我们的民族的历史是怎样的?同学们,请珍视这民族文化瑰宝,传承汉字文化,发扬汉字文化吧。 六、板书设计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少数民族文字 美丽文字 历史悠久 民族瑰宝 汉字 字形优美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