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同步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同步练习
1.“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21cnjy.com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
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www.21-cn-jy.com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3.下列关于文字狱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文字狱是从清朝开始出现的
B.清朝的文字狱规模大,次数多
C.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D.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2·1·c·n·j·y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的统一 D.引发了文字狱 
5.历史上加强思想控制的事件有 ( )
①秦朝“焚书坑儒” ②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八股取士 ④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
⑤清前期“文字狱”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③⑤
6、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文字狱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闭关锁国
7.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
A.《诗经》 B.四书五经 C.《二十四史》 D.八股文
8、关于明朝科举制( )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D.①不对②③④对
9.我国的科举制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八股取士 B.开始有殿试和武举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试题类型繁多
10、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 )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② ③ ④
11.“文字狱” 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要数 (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翰林院学士徐骏,系康熙朝刑部尚书徐 ( http: / / www.21cnjy.com )乾学之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后,立即将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细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据此雍正认为这是心怀不轨,照大不敬律斩立决。21教育网
(1)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事件?
(2)你认为材料所提及的“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句诗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会给作者招来杀身之祸?21·cn·jy·com
(3)清朝统治者这一做法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后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6张PPT)
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邻里的揶揄、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突然看见“中举”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
当时的考试制度怎样的,从范进中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考试制度有什么危害?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明朝时开始出现,到清朝发展到了极限。
一、文字狱
统治者故意从诗文中摘取片言只语,罗织罪名,对作者加以严厉惩罚。
雍正帝
康熙帝
乾隆帝
明太祖
文字狱是因著文作字而获罪的政策。明清时比较广泛。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极盛,这三朝的文字狱捕风捉影之荒唐,牵强附会之怪异,株连之广泛,处理之残酷,无以复加。到乾隆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180余案。
有一个诗僧名来复,一次朱元璋召见他,并与共饭。饭后他写诗谢恩。诗云: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   阙下彩云移雉尾,座中红茀动龙光。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   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朱元璋见诗大怒,下令杀了这个和尚。僧人来复这首谢恩诗,获罪的原因是用了“殊”和“无德”三个字。
明太祖朱元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十分讨厌“贼” “寇”等字眼,又因为他当过和尚,所以对“光”“秃”“僧”这些字都非常讨厌。有一次,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书上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赞美朱元璋。朱元璋却牵强附会,硬认为“光”是指光头,“生”就是“僧”,是在骂他当过和尚,“则”与贼近音,意在骂他是贼,竟下令把徐一夔杀了。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大概意思是说,天下诞生了你这么一位圣人,为世间作出表率。
又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所作《万寿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被杀;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因作《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被杀等等。
朱元璋对“光、秃、僧 、则” 非常避讳,大臣不慎粗饭,即遭杀身大祸.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龙,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龙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龙开棺戳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
文字狱——《明史》案
  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对清廷随意篡改明朝历史甚感愤慨,他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康熙五十年(1711年),书印出十年后被人告发,因为书中用南明年号并涉及多尔衮不轨之事,康熙帝十分震怒,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作奴仆.
文字狱——《南山集》案
维 止





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说是“维”“止”去了字头,是要砍雍正的头。查嗣庭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文字狱——查嗣庭案
徐骏“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有反叛的意思,认为这是是“思念明代,无意本朝,出语诋毁,大逆不道.
胡中藻“一把心肠论浊清”,认为这是对清朝的不满,下令把胡中藻处斩,其族人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沈德潜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咏黑牡丹的诗,勃然大怒,命人开棺戮尸,仆其墓碑。
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 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
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
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巩固统治
对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为了防范汉人的不满和反抗.
清朝为了树立统治者权威.
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
如果你处于这样的处境中,会有何感受?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文字狱的危害
人心惶惧
(晨)
京官沉重地说:
夫人,我要上朝去了,今天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呀!呜呜呜……
(暮)
京官欢快地说:
娘子娘子,我今天终于又活着回来啦!!!
这种文化专制政策是统治者巩固独裁统治的手段,它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是他们不敢过问政治,不敢表露独立思想,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
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这也正是中华近代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字狱的危害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二、编纂《四库全书》
  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
在编纂过程中,清政府对全国图书做了大检查,认定对清朝统治不利的,遭到销毁或篡改.
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说是他的尊称。这两句的格律也应作“仄平”,两个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为“宋主”并不涉及音律问题;“寄奴”二字也与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虏”等了无关涉。那么为什么还要改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因此即使没有“违碍”之处也要改。这是多么自觉的奴才态度!
消极一面:
大批书籍被认定对清朝统治不利,遭到销毁或篡改,加强了文化专制。
积极一面:
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汇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存、整理和传播中国古代文献作用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科举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明朝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命题特点:
答题观点:
文体特点: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三、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考试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改变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代圣人立说”。
南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一些人为了追逐功名,出现了作弊现象
读书人为了中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超微型考试作弊用书
蒲松龄描述参加科举的举子的七种表情:
7)想再试一次像破壳的小鸡
6)名落孙山像叮了药饵的苍蝇
2)点名时被呵斥像囚犯
5)放榜是坐立不安像猕猴
3)考试时住在号舍里像蜜蜂
4)出场后像出笼的病鸟
1)提着篮子入场时像乞丐
八股取士的危害
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即使靠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死背四书五经,考中了对国家又有什么大作用?
很多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猛烈抨击,或以艺术的形式进行辛辣的讽刺。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顾炎武
科举制度从创立初期来看,给统治阶级提供了人才,也给读书人进入仕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
但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张之洞、袁世凯(1903年)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了,被现代学校教育所代替.
科举制度的合理成分: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科举制度后期,考试越来越规范化,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孙中山曾经说过:“欧洲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这里的“中国的考试制度”说的即是科举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