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气热力环流》选自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框题。本章内容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展开,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本课题《大气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等内容的基础,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讲解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热力环流原理是继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一个重要原理。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包括正文、三幅插图、一个案例和一个活动。三幅插图分别展示了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和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一个案例是认识城市热岛环流;一个活动是绘制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教材中的案例与活动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对区域环流的分析,增强对区域下垫面性质差异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综合分析气流、气温、气压、天气状况之间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模拟,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和过程。
4.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绿化带及污染工业,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重难点分析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由陆游《秋怀》中,“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描写的什么现象?
【实验演示】热力环流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
【新授】
为什么气体在盒子内、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会进行这样有规律的环流运动呢?这样的运动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图所示,这儿是某地地面,这儿是一定海拔高度的上空,同学们看我右侧标注的三个气压值是否合理?原因是海拔高气压低。图中所示的横线代表等压面,是大气中气压相同的点所构成的面,我们侧视图观看的所以是一条水平直线。当A B两地受热均匀时,空气是否存在相对的上升或下降运动?所以此时等压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呈水平状态。
当A 地受热,类比实验中热水一侧,也就是气温较高的城市一侧,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得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B 地冷却,类比实验中的冷水一侧,也就是气温较低的郊区,空气遇冷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同学们注意,这里我们所说的高压和低压是就同一海拔高度的水平面相对而言的,垂直方向上判断气压高低,还是要依据,海拔高气压低来判断。此时,等压面是否还是水平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弯曲?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
在上空同一高度的气压不同,会使空气如何流动?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 地向气压低的B地扩散,也就是实验中热水一侧向冰水一侧运动,也就是气流由城市上空向郊区上空运动。在近地面也会产生气压差异及气流运动,那位同学来讲一下。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流出,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地因为有下沉气流流入,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此时等压面如何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可知,在同一垂直面上,高压与低压状况相反。
于是在近地面空气就从B地流回到A 地,也就是实验当中冰水一侧流回热水一侧,也就是在近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回市中心,以补充市中心上升流出的空气,从而在实验的盒子内,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
【活动】同学们理清思路了吗?能不能运用以下,这些术语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呢?
【合作探究】接下来四分钟的时间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判读等压面图,来探究气流、气温、气压和天气状况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规律总结】题目当中涉及到一些规律,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自己总结整理出来吧。要语言精炼
【迁移应用】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及原理,请同学们运用这个原理进行城市规划,在规划之前同学们先绘制城市热岛环流图,再进行分析。
提问学生,教师补充。
【总结】用歌曲《奔跑热力环流版》总结今天内容。
课后作业
1.思考常见的热力环流还有哪些并绘制示意图
2.尝试利用家里的生活物品动手进行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
3.上网查阅《气象专家解读城市通风廊道》资料
http://www.cma./kppd/kppdsytj/201708/t20170821_446807.html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