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课题 5.1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上册课标要求 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理解宪法的意义,知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意外伤害,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核心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重点 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做到遵章守法?为什么法不可违?难点 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及分类是什么?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导入:观看视频:“捡万元金手链后丢弃”,被判赔8376元并不冤枉 据广西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号“崇法之疆”8月28日消息,2022年8月4日22时许,何某抱小孩从后排车位下车时掉落一串手链在地上,何某当时未察觉,径直离开。次日早上,何某发现手链遗失后,通过调取视频监控查看,案涉遗失物被韦某拾起。何某遂向大沙田派出所报警。后因双方协商无果,何某起诉韦某返还一串价值10470元足金手链。 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遗失物,应当妥善保管,并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引入课题: 法不可违 材料阅读 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会,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作用? (PPT图片+材料呈现) 电影《烈日灼心》中,段奕宏扮演的警察说过这样一段话: “法律特别可爱。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修养。它就踏踏实实地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儿。” “法律是人性的低保”,这个形容太贴切了。 教师总结:法律的作用: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是什么? 观看视频:最牛驾驶员:无证,酒驾,近视2千多度 思考:驾驶员有哪些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违法的分类? 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二:李明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镜头三:陈某为谋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的分类①按违反的法律来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②按社会危害程度来分: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分类(按违反的法律来分)违反的法律承担的责任举例分类(按社会危害程度来分)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法律规范民事责任欠债不还一般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行政法律规范行政责任扰乱社会治安刑事违法行为刑事法律规范刑罚处罚故意杀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身边违法行为的表现 ①省委副书记刘某为赶时间闯红灯,被警告; ②在动车上吸烟导致列车运行受影响; ③张某酒后开车被查,违反了《交通法》,驾照被扣分,拘留15天,并处罚款3千元; ④因“无聊好玩”谎报警情,王某被抓获,行政拘留; ⑤李某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 思考:以上都是常见的哪一类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①影楼私自将小陈的照片放大并展出,小陈要求影楼赔礼道歉。 ②出版社未经小陈同意发表其作品,小陈要求其赔偿; ③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后只发放一半货物,买家根据合同要求卖家支付违约金 ④罗某侵犯英雄烈士名誉,被要求网络公开赔礼道歉; ⑤明星张某合同期间解约,被判支付违约金三百万; ⑥张三父母强制干涉女儿婚姻,违背《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条规定。 思考:以上都是常见的哪一类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如购置房产、签订合同、结婚都属于民事活动,民事活动由民法来规范。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二)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材料阅读 图片活动感悟 观看视频 分组讨论交流分享 材料阅读 各抒己见 材料阅读 思考并感悟 小组讨论 材料阅读 思考并感悟 思考感悟 引导学生建立观察和体验法律的规范作用。 让学生懂得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进而引导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引导学生从社会角度认识违法行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总结认识,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从社会关系角度认识诚实守信的做法,小组讨论交流问题总结认识,得出结论。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