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5.1 延续文化血脉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上册课标 要求 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意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包括“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目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第一目侧重讲中华民族在五干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点落在中华文化作用,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目侧重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践行。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力量,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践行传统美德。学情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在这一大环境下,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容易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九年级学生通过本堂课学习应该能说出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和作用,能总结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做法,能说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归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民族认同感然。 责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担当责任。 道德修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难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九上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视频:《长安三万里》电影片段 思考:为什么这部国风电影会受到大众追捧? 观看视频 回答问题 通过热门电影,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讲授新课 一、寻——中华文化根 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长安三万里》从诗人高适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与李白跨越数十载的深情厚谊。影片中出现的48首诗词,不仅串联起全片的盛唐气象,还让观众们以诗为径,与千年前的诗人们同频共振,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才智评价影片“追的就是李白、高适、杜甫他们身上千年一直闪耀的中国文化之光”。 思考:如此璀璨、浪漫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思考:除了诗词,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 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随着影片的上映,新一轮的“唐诗热”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年过七旬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近日在上海市虹口区一年一度的青少年阅读节上主讲《读古诗的快乐》。台下听众近300人,青少年占一半以上,吟诵声此起彼伏,仿佛走进了一座古代书院。一本名为《长安诗选》的新编唐诗赏析集在多家电商平台热销,留言区不少读者催促出版社尽快发货。这本诗选根据《长安三万里》的情节集纳了42首唐诗名篇,并配有权威的动画场景渲染图及北京大学一位文学博士的解析。穿汉服、化唐妆,参加动漫展,欣赏动画电影,到访古诗词中提到的“景点”,都成为“寻找古代韵味”的新方式。在上海举办的第18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包含中国古风元素的动漫展位超过六成,颇受年轻人青睐。 思考:唐诗穿越千年与今人相拥,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长安三万里》的创作团队查阅了很多唐代的古画、古籍、出土文物等,从中寻找灵感,尽力还原那个时代的文化、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的细节。影片不局限于历史史实的堆砌,也尝试将更为新颖的创作手法运用其中。《长安三万里》做出了一次积极尝试,“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动画电影创作如何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有机融合,并且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今天的现代生活、现代价值理念相协调、相适应。”饶曙光说。 思考: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文字材料: 诗歌在唐朝达到无与伦比的巅峰。唐诗中蕴含着的瑰丽世界,直至今日依然存在生生不息的力量。 中国人是背着唐诗长大的。导演谢君伟的孩子今年上小学,有一次孩子在背孟浩然的《春晓》,当听到“春眠不觉晓”时,谢君伟很自然地接着背了下去。“孩子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也会背这首诗。就在那一个瞬间,我觉得我们父子两代人被文化串联起来了,我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代人因为这些文化产生了共鸣。” 不少观众认为,影片最惊艳的部分是将李白的名作《将进酒》用奇诡壮丽的画面展现出来。观众得以跟随诗仙一同乘着仙鹤上天入海,与仙人对饮,在浪漫至极的精神世界中畅游。 思考: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继续传承中华文化? 视频:中国女孩在巴黎街头表演武术 思考:从这位中国女孩身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在品质? 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视频: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复兴 思考: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视频: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片段 思考:我们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传——美德万年长 出示朱子家训 思考:朱子家训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分享:你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是什么? 视频:方爱兰老人 思考: 1.你在方爱兰老人身上看到了哪些传统美德? 2.你身边有这样的“好人”吗?请分享他们的故事。 3.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传统美德? 阅读文字材料思考问题 思考文字 阅读文字材料 思考问题 阅读文字材料 思考问题 阅读文字材料 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 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阅读文字 思考问题 分享自己家的家训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的形成。 通过思考,集思广益,感受中文化的丰富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通过文字材料,理解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通过文字材料,理解中华文化的作用。 通过视频,感受视频中展现出来的文化自信。 通过二十大报告的内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通过视频,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思考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通过朱子家训,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通过分享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通过视频,认识到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课堂小结 见课件作业设计 见课件板书设计 见课件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材料充实,时效性强。 缺点:设问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回答有一定难度。改进:加强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