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课题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课程 新授课课程标准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学习 目标 1.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等基本史实,正确评价袁世凯,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二次革命形势图》《护国战争形势图》,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主要过程。(时空观念) 3.通过对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的学习,认识到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以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家国情怀)重点 难点 重点: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的基本史实 难点:北洋军阀混战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温故 知新 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 中华民国创建(时间、地点、人物、纪年、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原则、性质、意义) 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二、 新课 导入 【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北洋军阀的统治》 师: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什么是军阀割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教师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三、 解读 目标 教师展示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四、 讲授 新课 【概念解析】 北洋军阀: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由袁世凯小站练兵建立起来的武装政治集团,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因袁世凯曾任北洋大臣而得名。 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 二次革命 1.背景 任务:阅读课本找出二次革命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直接原因:宋教仁被刺杀。 重点强调:P52相关史事“宋案”,宋教仁是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2.经过 任务:阅读课本结合二次革命形势图梳理二次革命的过程? 展示图片: 思考: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3.结果 任务:小组合作,阅读材料,分析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一:1913年3月,孙中山主张武力反袁。但是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等少数人拥护他的主张。……二次革命开始。虽有多省宣布独立讨袁。但革命党人却停留在观望,犹豫的态度上,没有把握形势。 失败原因:(1)革命党仓促应战。 材料二:在军事行动上,他们不善用兵,各地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使本来就不足的兵力更显分散。 (2)南北双方军事力量悬殊。 材料三:当时由于北南双方在军力对比上敌强我弱,各地讨袁军又仓促应敌,作战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协同,再加上一些国民党议员和整个民族资产阶级对这次讨袁不予支持,结果“二次革命”的战局很快就逆转不利,两个多月后即宣告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 (3)革命党内部矛盾重重。 袁世凯复辟帝制 1.准备 任务:阅读教材,找出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作了哪些准备? 对内独裁(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2)下令解散国民党 (3)解散国会。 (4)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5)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卖国: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教师强调“二十一条”内容 2.复辟: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洪宪帝制”三部曲: A.谋正式总统 B.谋终身总统 C.谋帝制 三、护国战争 任务:自主学习:自读54--55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护国战争基本史实,并在书上勾画出来。 1.准备: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经过: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4.结果:1916年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护国战争结束 【拓展】展示材料:袁世凯死后有人为他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说,“袁世凯”三字怎么和“中国人民”四字相对,不合对联要求。写联人说:“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分析袁世凯的皇帝梦为什么那么快就破灭了?有何启示? 展示材料:袁世凯借机要挟民主革命派和清廷,大耍手腕,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不久又搞复辟,由于他倒行逆施,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只当了83天皇帝就见上帝去了。可见逆历史潮流而动,肯定是短命的。 —毛泽东 袁世凯失败原因: 1.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懈斗争,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 4.袁世凯众叛亲离,内部矛盾。 启示:①任何逆历史潮流做法注定要失败; ②历史发展在曲折中前进; 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孙中山先生屡战屡败的坚定革命精神值得学习。 四、军阀割据 任务:结合军阀割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地图: 思考问题1.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各大军阀位置及领导人? 2.从这张地图上,你感觉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一种局面?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局面:国家四分五裂 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材料研读】 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1)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日益增长的军队人数和军费开支,使中国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学生观看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结合教材分析中华民国创建背景。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二次革命的原因,标注勾画课本。 学生阅读教材,校核地图,自主梳理二次革命过程,思考为何叫“二次革命”? 小组合作,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派代表展示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归纳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作的准备,标注勾画课本。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护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标注勾画课本。 小组合作,阅读史料,讨论袁世凯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派代表展示交流。 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地图,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阅读P55页材料,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五、 课堂 小结 小结 利用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再次标注重难点,提醒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 学生跟随教师引导进行复习总结,并且尝试自己总结回顾。六、 当堂 检测 利用几个选择进行当堂检测,查询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1.(2023 海口模拟)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参加讨袁的各派政治势力,无论其抱有怎样的动机,都不能不打着恢复民国、拥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旗号。这表明( ) A.封建制度土崩瓦解 B.民主观念渐入人心 C.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D.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2023 曲靖模拟)“护国桥”位于云南昆明五华区东风路和护国路的交叉处,是为纪念上世纪初蔡锷和唐继尧组建的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称帝复辟的一场运动而建立的。这场运动是( ) A.护国战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一二 九运动 3.(2022秋 连山区期末)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护国战争 ②“二次革命”③宋教仁遇刺 ④袁世凯称帝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4.(2023 洪山区模拟)1912年1月27日,孙中山致电各国公使说:“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而袁已允照办,岂知袁忽令南京临时政府迅速解散,此则为民国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不为袁氏也。”此电文体现了( ) A.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决心 B.列强武力干涉中国革命 C.袁世凯接受临时政府的主张 D.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限时训练,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寻求教师、同学帮助,自我提升。目标达成评价: 学生能说出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的基本史实; 能结合史料分析为什么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以及北洋军阀割据对中国造成的不良影响。反思改进: 本节课是整个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果,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进行了一些列破坏共和的行动,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线索,知道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