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数学试题述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7年中考数学试题述评

资源简介

2007年中考数学试题述评
研究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题,我们发现:它充分体现了“注重双基,重视实践,突出创新,探索开放,有机结合,创设情景等特点.
重视考查“双基”,着眼发展能力
扎实的“双基”是提高数学素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依托,重视考查“双基”是2007年各地数学试题的一个共同特点.重视“双基”,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积累了多少“双基”,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运用“双基”来解决问题.
1、注重在运用中考查“双基”
例1(07年,北京市)若,则的值为( )
A. B. C.0 D.4
例2(07年,孝感市)二次函数y =ax2+bx+c 的图象如图所示,
且P=| a-b+c |+| 2a+b |,Q=| a+b+c |+| 2a-b |,
则P、Q的大小关系为 .
点评:试题虽然简单,但每题都是在运用中间接地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1把求代数式的值渗透在非负数的性质中进行考查,体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例2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问题,置于函数图象和绝对值的化简之中去考查,突出了理解和运用.
2、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来考查“双基”
通过适当地创设新的情景,在变化了的情景中运用“双基”解决问题,考生必须以不变应万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才能将问题转化为所熟悉的或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的情形,那种仅凭借机械记忆或套用现成模式的思路是无法奏效的.
例3(07年,浙江省义乌市)按下面的程序计算,若开始输入的值x为正数,最后输出的结果为656,则满足条件的x的不同值最多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例4(07年,甘肃省白银市)“中山桥”是位于兰州市中心、横跨黄河之上的一座百年老桥.如图1,桥上有五个拱形桥架紧密相联,每个桥架的内部有一水平横梁和八个垂直于横梁的立柱,气势雄伟,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如图2,一个拱形桥架可以近似看作是由等腰梯形AB D8D1 和其上方的抛物线D1OD8组成,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已知AB=44m,∠A=45°,AC1=4 m,C1 C2=5 m,立柱C2 D2=5.55 m,
(1)求立柱C1 D1=________m,横梁D1D8=________m;
(2)求抛物线D1OD8的解析式和桥架的拱高OH.

图1 图2
点评:例3、例4从不同角度创设了新的问题情景,较好地考查了“双基”.由于直接考查已知自变量值,求函数值的价值不大,因此例3设置了流程图的问题情景,解答它需要具有一定的转化能力.例4是以位于兰州市中心、横跨黄河之上的一座百年老桥——中山桥为题材,精心编拟了一道试题,这不仅突破了纯数学型的常规问题,而且具有“立竿见影”的现实意义.
3、注意结合实际问题来考查“双基”
例5(07年,贵阳市)如图6,某机械传动装置在静止状态时,连杆与点运动所形成的⊙O交于点,现测得,.⊙O的半径,此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 cm.
点评:把求点到圆心的距离结合机械传动背景来考查,新颖,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求解.
4、注意结合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来考查“双基”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试题中考查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有: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函数思想等.而在一些基础题中,有意识地渗透了对数学思维方法的考查,以此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例6(07年,福建省龙岩市)函数与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以是( )
点评:例6重点考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具体解答时应该分m>0和m<0两种情况分别讨论,采用排除法.当m<0时,反比例函数在二、四象限,C、D有可能;而一次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四象限,A有可能,这时二者没有交叉的地方,所以,排除这种情况.
当m>0时,反比例函数在一、三象限,A、B有可能;而一次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二、三象限,B有可能,这时二者有交叉的地方,所以选择B.
例7(07年,湖北省日照市)把正整数1,2,3,4,5,……,按如下规律排列:
1
2,3,
4,5,6,7,
8,9,10,11,12,13,14,15,
… … … …
按此规律,可知第n行有 个正整数.
点评:此题为常见的探究规律、用代数式表示结果的问题,具有一般的观察、归纳能力即可.具体的探究过程为:第一行有一个正整数,第二行有2个正整数,第三行有4个正整数,第四行有8个正整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第n行有2n-1个正整数.
综上可见,注重考查“双基”,并不是求繁求难,而是注重理解、掌握、活用,注重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以此来引导教学中注意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注重让学生多思、多想、多探究,不要把精力放在解大量的重复题上.另外,创设新的情景,也不是着意求“新”求“异”,而在于通过更多的分析、探索来处理问题,这样既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浅能,又有助于改变教学中模式化、题海战、机械重复的不良倾向,而代之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领悟.
二、突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能力
能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并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周围的问题,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应用能力的考查是2007年各地数学试题的另一个特点.分析这类试题,表明重视应用不只是形式上增加了联系实际生活的试题,更重要的是试题本身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创设新情景,展示新型考题,来突出分析问题、接问题的能力.
1、通过设置新的情景,将常见类型的应用题“旧题新编”,以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依据试题要源于课本、异于课本,做到课本例、习题的改造、加工等命题原则,2007年各地的应用题围绕课本上的内容,设置新的情景,使试题焕发出新的活力.
例8(07年,甘肃省白银市)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卫生部门决定下调药品的价格.某种药品经过两次连续降价后,由每盒100元下调至64元,求这种药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多少?
例9(07年,常德市)游艇在湖面上以12千米/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在处看到灯塔在游艇北偏东方向上,航行1小时到达处,此时看到灯塔在游艇北偏西方向上.求灯塔到航线的最短距离(答案可以含根号).
点评:以上两道题看似都很熟悉.
2、着眼于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素材,编拟一类颇有新意的应用题,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10(07年,常德市)阅读理解:市盈率是某种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即:某支股票的市盈率=该股票当前每股市价该股票上一年每股盈利).市盈率是估计股票价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认为该比率保持在30以下是正常的,风险小,值得购买;过大则说明股价高,风险大,购买时应谨慎.
应用:某日一股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如下三方面的信息:
①甲股票当日每股市价与上年每股盈利分别为5元、0.2元
乙股票当日每股市价与上年每股股盈利分别为8元、0.01元
②该股民所购买的15支股票的市盈率情况如下表: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市盈率
25
800
61
19
18
28
28
35
59
80
62
80
80
82
43
③丙股票最近10天的市盈率依次为:
20 20 30 28 32 35 38 42 40 44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支股票的市盈率分别是多少?
(2)该股民所购买的15支股票中风险较小的有几支?
(3)求该股民所购15支股票的市盈率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4)请根据丙股票最近10天的市盈率画出折线统计图,并依据市盈率的有关知识和折线统计图,就丙股票给该股民一个合理的建议.
例11(07年,日照市)今年4月18日,我国铁路实现了第六次大提速,这给旅客的出行带来了更大的方便.例如,京沪线全长约1500公里,第六次提速后,特快列车运行全程所用时间比第五次提速后少用小时.已知第六次提速后比第五次提速后的平均时速快了40公里,求第五次提速后和第六次提速后的平均时速各是多少.
点评:上述两例都结合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例10是根据当前“炒股”热的问题编写而成的,例11是针对我国今年4月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编写而成.这些试题不仅突出了对分析能力的考查,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用数学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
3、善于从实际问题中编写以“图文信息”为题材的应用题,用来考查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12(07年,湖北省十堰市)一旅游团来到十堰境内某旅游景点,看到售票处旁边的公告栏如图所示,请根据公告栏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若旅游团人数为9人,门票费用是多少?若旅游团人数为30人,门票费用又是多少?
(2)设旅游团人数为x人,写出该旅游团门票费用y(元)与人数x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例13(07年,山东省柳城市)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的决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起点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也就是说,原来月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从2006年1月1日起,月收入超过16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前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的划分及相应的税率相同,见下表: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
超过500至20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至5000元的部分
15
某人2005年12月依法交纳本月个人所得税115元,假如本月按新税法计算,此人应少纳税 元.
点评:以上两例题分别通过表格、公告栏说明提供的信息,考查学生通过读公告栏、读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
综上可见,注重考查应用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并能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周围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增强自己阅读、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探索、开放,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重视对探索、创新能力的考查,是2007年各个省市中考中试题的又一个特点.
从归纳型试题中考查学生的查能力
归纳型试题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思,再加以探究,旨在考查其正确的表述、有条理地思考以及归纳创造力.
例14(07年,广东省韶关市)按如下规律摆放三角形:
则第(4)堆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_____;第(n)堆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
点评:发现是创新的前提.
2、从方案设计型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般地,方案设计型试题是通过设置一个实际问题的情景,给出若干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有时还给出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案,要求判断其中哪个方案优惠.
例15(2007年,重庆市)我市某镇组织20辆汽车装运完A、B、C三种脐橙共100吨到外地销售.按计划,20辆汽车都要装运,每辆汽车只能装运同一种脐橙,且必须装满.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
脐 橙 品 种
A
B
C
每辆汽车运载量(吨)
6
5
4
每吨脐橙获得(百元)
12
16
10
(1)设装运A种脐橙的车辆数为,装运B种脐橙的车辆数为,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装运每种脐橙的车辆数都不少于4辆,那么车辆的安排方案有几种?并写出每种安排方案;
(3)若要使此次销售获利最大,应采用哪种安排方案?并求出最大利润的值.
点评:设计合乎题意的方案,正是体现对考生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3、从猜想试题型中考查学生的创造力
猜想型试题是通过对命题式子的结构特征、相应的图形等进行观察、实验、类比、归纳,从而提出结论或论断;或者是对题设和结论整体观察,从猜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方法.
例16(07年,湖北省十堰市)如图所示,点O是△ABC外的一点,分别在射线OA、OB、OC上取一点A’、B’、C’,使得,连结A’B’、B’C’、C’A’,所得△A’B’C’与△ABC是否相似?证明你的结论.
点评:通过发现、推理的过程,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观察、分析
判断和创新能力.
4、从探索“存在性”或“可能性”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关判断“存在性”或“可能性”的试题在探索性问题中所占
的比重较大,而且往往与传统的综合题结合起来加大对考生分析、探索能力的考查.这类问题的情景比较熟悉,但怎样通过探索来做出判断,往往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正确、灵活地分析、转化、探索、尝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教高.
例17(07年,常德市)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为斜边的中点.点由点出发沿线段作匀速运动,是关于的对称点;点由点出发沿射线方向作匀速运动,且满足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
(1)求出关于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取最大值时,过点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3)能否在(2)中所求的二次函数图象上找一点使的面积为20,若存在,求出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点评: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对结论作出肯定的假设,
然后由肯定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或挖掘出隐含条件,辅以
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推理,再对的出的结果
进行分析检验,判断是否与题设、公里、定理等吻合.若不矛
盾,说明假设正确,由此的出符合条件的数学对象存在;否则,
说明不存在.这类问题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较高的区分度,能较好地体现试卷的选拔功能.
5、从动态型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18(07年,济南市)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直角三角形,,点的坐标分别为,,.
(1)求过点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2)在轴上找一点,连接,使得与相似(不包括全等),并求点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如分别是和上的动点,连接,设,问是否存在这样的使得与相似,如存在,请求出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点评:这是一道动态型考题,解这类题的总体思路是先化动为静,关键的一步在于从相对静止的瞬间,清晰地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6、从开放型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型试题是指条件(条件在不断变化),结论开放(多结论或无固定结论),策略开放(思维方法及途径多种)的考题,这类考题没有常规思维模式,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对“条件”引出“结论”间的关系分析,达到求解的目的.
例19(07年,河南省)写出一个经过点(1,-1)的函数的表达式 .
例20(07年,广东省韶关市).请写出一个图象在第二、四象限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_____________.
点评:这两道试题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都具有开放性,目的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综上所见,坚强探索、开放,并不是一味求“新”求“难”,而在于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发现的空间,鼓励他们去发挥、创新.因此,引导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体验发现、创造过程和乐趣,增强创造的欲望,积累必要的能力.
总之,2007年全国和地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对今后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从社会的改革必须向更有利于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积极挖掘课本的创造性因素,把应用意识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材内容、编写顺序、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勇于创新,用于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