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鲁迅。这篇文章通过回忆童年时光,描绘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场景,表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自然天性和对知识的追求。本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活和创作背景,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2.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兴趣。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仍有不足,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创造能力。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积累词汇和表达,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人物和场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本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文,领略鲁迅的文学风格,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鲁迅的生活和创作背景,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场景,感受鲁迅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问题驱动教学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3. 文学鉴赏教学法:指导学生欣赏鲁迅的文学风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4.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和见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2. 引入课文:通过讲述鲁迅的生平和成就,引出本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鲁迅原是破落封建家庭出身,13 岁时父亲因故入狱,家境迅速衰落。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鲁迅于 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 年 5 月,他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总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义。2. 学生思考:鲁迅在文中回忆了哪两个场景?这两个场景分别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三、课堂讲解1. 分析百草园:(1)教师讲解百草园的景象,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等,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的描写手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对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其中,百草园是鲁迅的乐园,充满了快乐和自由。在文中,鲁迅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百草园的景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景观:百草园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等。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动物世界:百草园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如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等。这些动物的存在为百草园增添了活力和趣味。- 传说故事:百草园中流传着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引发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儿童游戏:在百草园中,孩子们可以进行各种游戏,如拔河、跳绳、捉迷藏等。这些游戏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景象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趣味的儿童乐园,体现了鲁迅对自然、生活和童年的热爱。学生讨论:在百草园中,鲁迅体验到了哪些乐趣?这些乐趣反映了他怎样的童年心态?2. 分析三味书屋:(1)教师讲解三味书屋的景象和鲁迅在书屋中的生活,如“黑油的竹门,矮小的窗户,老师读书的声音”等。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位于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 12 岁至 17 岁在这里求学。书屋坐东朝西,北傍小河,面积约为 35 平方米。书屋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书。屋内布局简单,中间是老师的八仙桌和木椅,学生都坐在窗前壁下。在三味书屋中,鲁迅度过了他勤奋学习的少年时光。根据鲁迅自己的描述,他的日常生活是单调而刻苦的。每天早晨,他需要早起背诵课文,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要求自己严格,努力掌握经典文学和古文。在书屋中,鲁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虽然学习生活艰苦,但鲁迅在三味书屋中也找到了乐趣。在课余时间,他喜欢观察周围的环境,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在书屋附近的小河里捉鱼、游泳,在百草园里玩耍。这些童年趣事成为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素材。(2)学生讨论:在三味书屋中,鲁迅感受到了哪些乐趣和压力?这些感受反映了他怎样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追求?四、问题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在鲁迅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意义?2. 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和总结:百草园代表了鲁迅的童年乐园,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三味书屋则代表了鲁迅的求学之路,体现了他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这两个场景共同构成了鲁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文学鉴赏1. 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鲁迅的文学风格。2. 学生尝试仿写句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六、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包括文章内容、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等方面。2. 教师点评和总结: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童年生活,欣赏了他的文学作品,培养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努力学习,追求更高的境界。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2. 仿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体现对自然、生活和学习的热爱。 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1)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2)抓住重点:我在教学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鲁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艰辛,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3)启发思考:在讲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象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鲁迅的思想感情。2. 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部分内容的讲解时间安排不够充足,导致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2)课堂互动:虽然我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有待提高。今后,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3. 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2)增强课堂互动:我将尝试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