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憩息(qì) 粼粼(líng) 犀利(xī) 皎洁(jiāo)
B.蜿蜒(wǎn) 绮丽(qí) 慷慨(kǎi) 恫吓(dòng)
C.纤维(xiān) 脉搏(mài) 堕落(duò) 孤僻(pì)
D.腼腆(diǎn) 瀚海(hàn) 坟墓(mò) 洗涤(dí)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粼粼(líng) ——(lín) 皎洁(jiāo) ——(jiǎo)
B. 蜿蜒(wǎn) ——(wān) 绮丽(qí) ——(qǐ)
C.正确。
D. 腼腆(diǎn) ——(tiǎn) 坟墓(mò) ——(m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腼腆羞怯 怡然自得 慷慨厚道 不可磨灭
B.无地自容 轻举妄动 相题并论 滂沱大雨
C.引经据典 怒不可遏 不解之缘 大名鼎鼎
D.爱不释手 肃然起敬 青黄不接 如饥似渴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CD.正确。
B. 相题并论 ——相提并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已经使我们对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的关键是要敢于实践,敢于尝试。
B.完全出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环境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
C.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特别是占据重要职位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以严厉的法律制裁。
D.我店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招收6名女服务员,年龄在18-22岁左右,必须有本市户口。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 A.有误,成分残缺,可以去掉“通过”或“已经使”。
B.正确。
C.有误,语序不当,用词重复,“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语序不当,改为“对于那些犯罪情节严重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以严厉的法律制裁”用词重复,去掉“法律”。
D.有误,用词不当,将“左右”改为“之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班到郊外分组活动,你是参加义务劳动小组呢?还是参加社会活动小组?
B.程乃珊在“吾家有女初长成”这篇文章里,提到她女儿爱读《围城》、《洗澡》等书。
C.他看上去只有三、四十岁,与他的实际年龄相去甚远,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D.“不对,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沉思地说,“将军家没有这样的狗。”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 有误,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的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B. 有误,“吾家有女初长成”是文章的名称,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C. 有误,约数中间不可用顿号,句中“三、四十岁”中的顿号应删去。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在下面的语段中填入正确的一项是(  )
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观察叶子,有些人喜欢用眼睛去细看木头的年轮。(  )真正去认识一棵树(  )必须从叶枝根本,从过去的清风到枝干的神韵都注意到,同样,当我们正视生命时,(  )只从细微末节着眼,(  ) 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污蔑。
A.但 却 如果 便 B.因为 就 如果 便
C.而 却 因为 就 D.但 就 因为 就
【答案】A
【知识点】转折关系;因果关系
【解析】【分析】 第一句“真正去认识”与前面“有些人”观察树木”方法是相反的,所以表达的是转折关系,故用“但----却”。观察叶子与木头年轮,都属于“细枝末节”,结合全文,“只从细枝末节着眼”“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辱”,可知后两个空选择假设关系更为恰当,用“如果------便”。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要求判断关联词的使用,阅读文段,分析句子之间的联系,了解关联词的特点,判断选用。
6.依照画线的句子形式,仿写下列句子。
感谢您,老师,是您洗去了我心灵中的尘埃。感谢您,老师,   。
【答案】示例:是您抚慰了我灵魂中的污秽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 仿写句与提示句构成排比句。展开联想,按照排比句要求仿写,选取“污秽”与“埃尘”等形成排比,结合句意,合理延伸,可得答案。
故答案为:是您抚慰了我灵魂中的污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7.根据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山商报》2021年6月19日讯。我市一家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5月初接受东区某两所中学的邀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共1970名中学生,其中初中生1147人,高中生822人。调查结果显示:
初中生(1147人) 高中生(822人)
所占人数 所占比例 所占人数 所占比例
重度焦虑 129 11.2% 47 5.7%
中度焦虑 214 18.7% 94 11.4%
心理亚健康 402 35.0% 225 27.4%
材料二:《河北日报》2022年10月6日讯。一省会城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50%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属基本正常范围,还有20%左右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2) 同学遇到了困难、挫折而心情不好,请你写一句名人的名言来勉励他。
【答案】(1)现在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2)略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图表信息
【解析】⑴ 本题考察了对图表的分析综合能力。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中学生心理普遍存在亚健康问题。材料二三反映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
⑵本 题考察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可以选择古诗词,也可以选择现代诗歌,可以是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外国作家的作品。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的积累。从平时的积累中写出有关的名言一则即可。
8.名著推荐阅读
你对名著《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巨人三传》有了哪些了解?试选择其中的一部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篇目《   》作者及朝代或国籍:   ;   。
你喜欢的人物及理由:   。
【答案】略;略;略;略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分析。 在提供的几篇 名著中选择自己比较了解的,说出作者的相关知识,谈对作品的评价。
故答案为: 略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9.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风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 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答案】(1)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
(2)思念故乡
(3)(例如)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 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小题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把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⑵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这两句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游子怀念家乡的深情。诗人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呼之欲出。
⑶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⑶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0.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4)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5)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7)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寄意寒星荃不察,   。(鲁迅《无题》)
(9)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林嗣环《口技》)
(10) 《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句子是    ,   。
【答案】(1)悠然见南山
(2)海日生残夜
(3)草色遥看近却无
(4)黑云压城城欲摧
(5)断肠人在天涯
(6)山随平野尽
(7)忽如一夜春风来
(8)我以我血荐轩辕
(9)其夫呓语
(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生、涯、荐、呓”等字。
故答案为:(1) 悠然见南山(2) 海日生残夜(3) 草色遥看近却无(4) 黑云压城城欲摧(5) 断肠人在天涯(6) 山随平野尽(7) 忽如一夜春风来(8) 我以我血荐轩辕(9) 其夫呓语(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前九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第十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二、阅读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1. 根据课文内容,在选文第一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2.理解选文内容,完成(1)~(3)小题。
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⑵写出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的句子。
⑶用原话说说第①段中排比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13. 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句中“艺术”和“技术”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4.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B.“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
C.“高低屈曲”状写出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D.说明文的语言可平实生动,“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表明选文以平实为主。
【答案】11.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12.引出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标题相呼应,为下文苏州园林的具体介绍做铺垫;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3.不能。文句强调假山堆叠是一种精神创造是艺术,只有技术是不行的但也需要技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D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苏州园林;事物性说明文;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排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课文掌握程度。要求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知识点,注意不要写错字。
(2)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句话内容上写了什么,有没有手法之类;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注意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不可以删掉,不可以换掉,这些词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特点。 
(4)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11.文中原话: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2.1)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句话内容上写了什么,有没有手法之类。这里是引出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并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结构上,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具体内容的描述,呼应标题《苏州园林》。
2)文中原话: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中原话: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3.艺术,是指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很美,有独创性和艺术美感,这个不仅仅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手艺了,更多的是他们对美的追求。所以不能互换,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D:平实为主,错误。鱼戏莲叶间,是生动。
15.阅读《樟树赞》
樟树赞
①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②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③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似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④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地,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⑤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以可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③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⑥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1) 文章的标题是《樟树赞》,这里为什么要写广东的英雄树?
(2) 前边说“樟树不高”这里又说“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前后的“高”字,含义是否相同?
(3)这篇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试举三个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用   和   对比,其作用是   。
【答案】(1)写广东英雄树是为了拿它和樟树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樟树的特点。
(2)前者指外表、形态;后者指品质、内涵等精神意义。
(3)用广东英雄树的高而不易欣赏;樟树不高而枝叶繁密;突出樟树荫凉大,实用,用别的树(如石榴树)招虫和樟树不招虫对比其作用是突出樟树不招虫的优点。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对比
【解析】【分析】(1)写广东英雄树是为了突出樟树的特点,是对比衬托。
(2)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 这个高是指个头,外形。
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高是指樟树永远防虫的特点、品质等。
(3) 广东英雄树的高而不易欣赏,樟树不高而枝叶繁密,对比,突出樟树实用。
石榴树招虫,樟树不招虫,对比,突出樟树不招虫。
故答案为:(1) 写广东英雄树是为了拿它和樟树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樟树的特点。
(2) 前者指外表、形态;后者指品质、内涵等精神意义。
(3)用广东英雄树的高而不易欣赏。;樟树不高而枝叶繁密。;突出樟树荫凉大,实用,用别的树(如石榴树)招虫和樟树不招虫对比其作用是突出樟树不招虫的优点。
【点评】(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主旨情感,分析归纳含义即可。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下面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何陋之有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香远益清(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唯吾德馨(  )④无案牍之劳形(  )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甲文中的 “牡丹之爱”、乙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0. 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B.《陋室铭》第一层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运用类比手法,点明全文主旨。“陋室”一词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
C.《爱莲说》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写了莲的超凡脱俗。
D.《陋室铭》和《爱莲说》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
【答案】16.D
17.更加;洗涤;品德高尚;官府的公文
18.①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②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19.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作答,“牡丹之爱”是应该否定的。言之成理即可。
20.B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爱莲说;陋室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日常注意积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课文上的重点字词一定要掌握,这是文言词汇的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生字词是额外发展要记住。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翻译句式、重点字、翻译原则。文言文4个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如果有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省略句就补充好省略的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归纳后对比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16.A翻译为: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之:的
B翻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之:的
C翻译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之:的
D翻译为: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17.①翻译为: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
②翻译为: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濯:洗涤。
③翻译为: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④翻译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18.翻译句子注意翻译句式、重点字、翻译原则。重点字“予、之、淤泥、染、濯、清涟、妖、上、入”。予: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上:长到;入:映入。文言文4个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如果有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省略句就补充好省略的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
19.牡丹之爱,是人人都追求的物质利益名利等代表,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否定牡丹之爱。要像莲一样,保持个人情操道德,不要一味追求名利是非,要有道德。
惟吾德馨,是在简陋的环境下依然保持内心的高尚,保持道德情操。至今依然适用,个人的精神品质更好,社会才更好。
20.B:错误,全文之“睛”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三、作文
21.请你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或记载事实,或编织故事,或刻画人物,或描写景色,内容不限,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只要所写内容具体,所抒情感真切。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能写真实人名、班名。
【答案】我的一天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遇到了一起,真是好事成双呀!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我们也放了八天长假,这天刚好也是我小姑结婚的日子,对我来说真叫好事多多啦。哈哈!
这天,大清早,我们赶忙收拾好衣服和准备给爷爷奶奶买的中秋节礼物,迫不及待的去了射阳洋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到了洋马。妈妈说,中午要到奶奶家吃饭,晚上要去小姑家出人情,陪不了爷爷奶奶了,所以就改成了吃中午饭了于是我们就先去了奶奶家。,一到奶奶家,妈妈就忙起了一大家子的中午饭。今天我可有口福了,鸡、鸭、鱼、肉、蟹全有了午饭可真丰富啊!
吃过午饭,已是两点多钟了,我们收拾了一下,全家驱车又往小姑家赶,小姑家离我奶奶家不太远,开车二十几分钟就到了。到了小姑家,我还遇到了我的两位好朋友丁芯和杨佳琦,她们也是来参加小姑的婚礼的。我们三个好朋友先参观了他们家的房子,小姑家的房子真大呀,共有三层。听妈妈说好像有四五百平方,是我家的三四倍呢。但是我觉得很浪费,因为三楼上空空如也。她家只有三口人,住不了。现在正好被我们小朋友派上了用场。我们三人,外加几位小朋友一起在上面打呀、跳呀、闹呀......玩得可起劲了,可开心了。直到有大人上来叫我们才知道这时的天都黑了。
酒席要开始了,于是我们几个就一溜烟的下楼用餐了。楼下两个大厅里摆了四五个大圆桌,大们己开始吃了起来。乡下的酒席虽然没有城里的豪华派场,但是它的农家味道特棒,你看那些大人们吃得津津有味样子就知道了,农家菜有的是在城里是吃不到的吆!
酒席在大人们的互相祝福声,孩子们的戏闹声中,不知不觉的到了尾声。酒席是结束了,但是我们回不了家了,因为爸爸、叔叔他们都喝了不少酒,开不了车了。于是我们只好就在那附近找了家旅馆住了下来。到了旅馆我就赶忙洗澡睡觉了,这一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上床没多久我就进入了梦乡。
中秋国庆双节,真得是很特别的一天啊!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自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展开,写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感悟和收获。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我的一天、他的一刻。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自己进入初中以来,语文成绩明显下滑,又着急又困惑,在同学的帮助下,每天专研一个难题,分析知识点,分析思路,终于取得好成绩。
第四,结构。写记叙文,应先明确主旨中心,写我的一天具体日程,表达我的感受。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典型事例,注意要有描写,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点评】本题考查自命题作文的写作。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先拟定标题。围绕重点选择合适的素材。想象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导语,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导语,不会脱离导语,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导语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1 / 1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憩息(qì) 粼粼(líng) 犀利(xī) 皎洁(jiāo)
B.蜿蜒(wǎn) 绮丽(qí) 慷慨(kǎi) 恫吓(dòng)
C.纤维(xiān) 脉搏(mài) 堕落(duò) 孤僻(pì)
D.腼腆(diǎn) 瀚海(hàn) 坟墓(mò) 洗涤(dí)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腼腆羞怯 怡然自得 慷慨厚道 不可磨灭
B.无地自容 轻举妄动 相题并论 滂沱大雨
C.引经据典 怒不可遏 不解之缘 大名鼎鼎
D.爱不释手 肃然起敬 青黄不接 如饥似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已经使我们对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的关键是要敢于实践,敢于尝试。
B.完全出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环境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
C.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特别是占据重要职位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以严厉的法律制裁。
D.我店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招收6名女服务员,年龄在18-22岁左右,必须有本市户口。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班到郊外分组活动,你是参加义务劳动小组呢?还是参加社会活动小组?
B.程乃珊在“吾家有女初长成”这篇文章里,提到她女儿爱读《围城》、《洗澡》等书。
C.他看上去只有三、四十岁,与他的实际年龄相去甚远,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D.“不对,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沉思地说,“将军家没有这样的狗。”
5.在下面的语段中填入正确的一项是(  )
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观察叶子,有些人喜欢用眼睛去细看木头的年轮。(  )真正去认识一棵树(  )必须从叶枝根本,从过去的清风到枝干的神韵都注意到,同样,当我们正视生命时,(  )只从细微末节着眼,(  ) 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污蔑。
A.但 却 如果 便 B.因为 就 如果 便
C.而 却 因为 就 D.但 就 因为 就
6.依照画线的句子形式,仿写下列句子。
感谢您,老师,是您洗去了我心灵中的尘埃。感谢您,老师,   。
7.根据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山商报》2021年6月19日讯。我市一家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5月初接受东区某两所中学的邀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共1970名中学生,其中初中生1147人,高中生822人。调查结果显示:
初中生(1147人) 高中生(822人)
所占人数 所占比例 所占人数 所占比例
重度焦虑 129 11.2% 47 5.7%
中度焦虑 214 18.7% 94 11.4%
心理亚健康 402 35.0% 225 27.4%
材料二:《河北日报》2022年10月6日讯。一省会城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50%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属基本正常范围,还有20%左右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2) 同学遇到了困难、挫折而心情不好,请你写一句名人的名言来勉励他。
8.名著推荐阅读
你对名著《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巨人三传》有了哪些了解?试选择其中的一部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篇目《   》作者及朝代或国籍:   ;   。
你喜欢的人物及理由:   。
9.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风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 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10.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4)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5)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7)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寄意寒星荃不察,   。(鲁迅《无题》)
(9)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林嗣环《口技》)
(10) 《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句子是    ,   。
二、阅读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1. 根据课文内容,在选文第一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2.理解选文内容,完成(1)~(3)小题。
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⑵写出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的句子。
⑶用原话说说第①段中排比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13. 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句中“艺术”和“技术”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4.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B.“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
C.“高低屈曲”状写出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D.说明文的语言可平实生动,“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表明选文以平实为主。
15.阅读《樟树赞》
樟树赞
①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②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③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似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④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地,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⑤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以可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③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⑥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1) 文章的标题是《樟树赞》,这里为什么要写广东的英雄树?
(2) 前边说“樟树不高”这里又说“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前后的“高”字,含义是否相同?
(3)这篇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试举三个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用   和   对比,其作用是   。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下面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何陋之有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香远益清(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唯吾德馨(  )④无案牍之劳形(  )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甲文中的 “牡丹之爱”、乙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0. 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B.《陋室铭》第一层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运用类比手法,点明全文主旨。“陋室”一词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
C.《爱莲说》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写了莲的超凡脱俗。
D.《陋室铭》和《爱莲说》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
三、作文
21.请你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或记载事实,或编织故事,或刻画人物,或描写景色,内容不限,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只要所写内容具体,所抒情感真切。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能写真实人名、班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粼粼(líng) ——(lín) 皎洁(jiāo) ——(jiǎo)
B. 蜿蜒(wǎn) ——(wān) 绮丽(qí) ——(qǐ)
C.正确。
D. 腼腆(diǎn) ——(tiǎn) 坟墓(mò) ——(m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CD.正确。
B. 相题并论 ——相提并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 A.有误,成分残缺,可以去掉“通过”或“已经使”。
B.正确。
C.有误,语序不当,用词重复,“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语序不当,改为“对于那些犯罪情节严重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以严厉的法律制裁”用词重复,去掉“法律”。
D.有误,用词不当,将“左右”改为“之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 有误,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的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B. 有误,“吾家有女初长成”是文章的名称,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C. 有误,约数中间不可用顿号,句中“三、四十岁”中的顿号应删去。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答案】A
【知识点】转折关系;因果关系
【解析】【分析】 第一句“真正去认识”与前面“有些人”观察树木”方法是相反的,所以表达的是转折关系,故用“但----却”。观察叶子与木头年轮,都属于“细枝末节”,结合全文,“只从细枝末节着眼”“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辱”,可知后两个空选择假设关系更为恰当,用“如果------便”。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要求判断关联词的使用,阅读文段,分析句子之间的联系,了解关联词的特点,判断选用。
6.【答案】示例:是您抚慰了我灵魂中的污秽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 仿写句与提示句构成排比句。展开联想,按照排比句要求仿写,选取“污秽”与“埃尘”等形成排比,结合句意,合理延伸,可得答案。
故答案为:是您抚慰了我灵魂中的污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7.【答案】(1)现在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2)略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图表信息
【解析】⑴ 本题考察了对图表的分析综合能力。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中学生心理普遍存在亚健康问题。材料二三反映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
⑵本 题考察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可以选择古诗词,也可以选择现代诗歌,可以是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外国作家的作品。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的积累。从平时的积累中写出有关的名言一则即可。
8.【答案】略;略;略;略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分析。 在提供的几篇 名著中选择自己比较了解的,说出作者的相关知识,谈对作品的评价。
故答案为: 略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9.【答案】(1)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
(2)思念故乡
(3)(例如)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 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小题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把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⑵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这两句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游子怀念家乡的深情。诗人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呼之欲出。
⑶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⑶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0.【答案】(1)悠然见南山
(2)海日生残夜
(3)草色遥看近却无
(4)黑云压城城欲摧
(5)断肠人在天涯
(6)山随平野尽
(7)忽如一夜春风来
(8)我以我血荐轩辕
(9)其夫呓语
(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生、涯、荐、呓”等字。
故答案为:(1) 悠然见南山(2) 海日生残夜(3) 草色遥看近却无(4) 黑云压城城欲摧(5) 断肠人在天涯(6) 山随平野尽(7) 忽如一夜春风来(8) 我以我血荐轩辕(9) 其夫呓语(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前九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第十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1.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12.引出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标题相呼应,为下文苏州园林的具体介绍做铺垫;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3.不能。文句强调假山堆叠是一种精神创造是艺术,只有技术是不行的但也需要技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D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苏州园林;事物性说明文;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排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课文掌握程度。要求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知识点,注意不要写错字。
(2)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句话内容上写了什么,有没有手法之类;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注意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不可以删掉,不可以换掉,这些词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特点。 
(4)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11.文中原话: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2.1)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句话内容上写了什么,有没有手法之类。这里是引出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并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结构上,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具体内容的描述,呼应标题《苏州园林》。
2)文中原话: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中原话: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3.艺术,是指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很美,有独创性和艺术美感,这个不仅仅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手艺了,更多的是他们对美的追求。所以不能互换,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D:平实为主,错误。鱼戏莲叶间,是生动。
15.【答案】(1)写广东英雄树是为了拿它和樟树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樟树的特点。
(2)前者指外表、形态;后者指品质、内涵等精神意义。
(3)用广东英雄树的高而不易欣赏;樟树不高而枝叶繁密;突出樟树荫凉大,实用,用别的树(如石榴树)招虫和樟树不招虫对比其作用是突出樟树不招虫的优点。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对比
【解析】【分析】(1)写广东英雄树是为了突出樟树的特点,是对比衬托。
(2)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 这个高是指个头,外形。
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高是指樟树永远防虫的特点、品质等。
(3) 广东英雄树的高而不易欣赏,樟树不高而枝叶繁密,对比,突出樟树实用。
石榴树招虫,樟树不招虫,对比,突出樟树不招虫。
故答案为:(1) 写广东英雄树是为了拿它和樟树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樟树的特点。
(2) 前者指外表、形态;后者指品质、内涵等精神意义。
(3)用广东英雄树的高而不易欣赏。;樟树不高而枝叶繁密。;突出樟树荫凉大,实用,用别的树(如石榴树)招虫和樟树不招虫对比其作用是突出樟树不招虫的优点。
【点评】(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主旨情感,分析归纳含义即可。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答案】16.D
17.更加;洗涤;品德高尚;官府的公文
18.①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②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19.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作答,“牡丹之爱”是应该否定的。言之成理即可。
20.B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爱莲说;陋室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日常注意积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课文上的重点字词一定要掌握,这是文言词汇的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生字词是额外发展要记住。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翻译句式、重点字、翻译原则。文言文4个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如果有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省略句就补充好省略的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归纳后对比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16.A翻译为: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之:的
B翻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之:的
C翻译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之:的
D翻译为: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17.①翻译为: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
②翻译为: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濯:洗涤。
③翻译为: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④翻译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18.翻译句子注意翻译句式、重点字、翻译原则。重点字“予、之、淤泥、染、濯、清涟、妖、上、入”。予: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上:长到;入:映入。文言文4个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如果有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省略句就补充好省略的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
19.牡丹之爱,是人人都追求的物质利益名利等代表,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否定牡丹之爱。要像莲一样,保持个人情操道德,不要一味追求名利是非,要有道德。
惟吾德馨,是在简陋的环境下依然保持内心的高尚,保持道德情操。至今依然适用,个人的精神品质更好,社会才更好。
20.B:错误,全文之“睛”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1.【答案】我的一天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遇到了一起,真是好事成双呀!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我们也放了八天长假,这天刚好也是我小姑结婚的日子,对我来说真叫好事多多啦。哈哈!
这天,大清早,我们赶忙收拾好衣服和准备给爷爷奶奶买的中秋节礼物,迫不及待的去了射阳洋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到了洋马。妈妈说,中午要到奶奶家吃饭,晚上要去小姑家出人情,陪不了爷爷奶奶了,所以就改成了吃中午饭了于是我们就先去了奶奶家。,一到奶奶家,妈妈就忙起了一大家子的中午饭。今天我可有口福了,鸡、鸭、鱼、肉、蟹全有了午饭可真丰富啊!
吃过午饭,已是两点多钟了,我们收拾了一下,全家驱车又往小姑家赶,小姑家离我奶奶家不太远,开车二十几分钟就到了。到了小姑家,我还遇到了我的两位好朋友丁芯和杨佳琦,她们也是来参加小姑的婚礼的。我们三个好朋友先参观了他们家的房子,小姑家的房子真大呀,共有三层。听妈妈说好像有四五百平方,是我家的三四倍呢。但是我觉得很浪费,因为三楼上空空如也。她家只有三口人,住不了。现在正好被我们小朋友派上了用场。我们三人,外加几位小朋友一起在上面打呀、跳呀、闹呀......玩得可起劲了,可开心了。直到有大人上来叫我们才知道这时的天都黑了。
酒席要开始了,于是我们几个就一溜烟的下楼用餐了。楼下两个大厅里摆了四五个大圆桌,大们己开始吃了起来。乡下的酒席虽然没有城里的豪华派场,但是它的农家味道特棒,你看那些大人们吃得津津有味样子就知道了,农家菜有的是在城里是吃不到的吆!
酒席在大人们的互相祝福声,孩子们的戏闹声中,不知不觉的到了尾声。酒席是结束了,但是我们回不了家了,因为爸爸、叔叔他们都喝了不少酒,开不了车了。于是我们只好就在那附近找了家旅馆住了下来。到了旅馆我就赶忙洗澡睡觉了,这一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上床没多久我就进入了梦乡。
中秋国庆双节,真得是很特别的一天啊!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自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展开,写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感悟和收获。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我的一天、他的一刻。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自己进入初中以来,语文成绩明显下滑,又着急又困惑,在同学的帮助下,每天专研一个难题,分析知识点,分析思路,终于取得好成绩。
第四,结构。写记叙文,应先明确主旨中心,写我的一天具体日程,表达我的感受。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典型事例,注意要有描写,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点评】本题考查自命题作文的写作。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先拟定标题。围绕重点选择合适的素材。想象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导语,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导语,不会脱离导语,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导语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