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3)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播三、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1、提出问题:教师播放自然界中各种声音。学生体会到声音的重要性。学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划分为声音的“产生”、“传播”与“接收”三个方面。2、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师:那么它们是如何产生声音的,(板书: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请同学们实验时,先用手触摸一下物体,然后让它发声,再用手轻触发声体,看看有什么不同。(不要交待,老师要多准备几组包含固、液、气的不同的实验)生:(实验)师:刚才同学们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进行了探究。下面请做固体发声实验的同学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你听到了什么、用手触摸感觉到了什么,这又说明什么?生:―――师:我敲桌子你们听到了声音吗?生:听到了。师:看到它在振动吗?生:没有师:敲桌子发声,桌子的振动不明显,同学们不易观察到。现在老师利用桌上的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将桌子的振动转化为同学们可以看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放大法。学生利用不同的器材、使用不同的方法使物体发声,归纳发现发声体共同的特征,对比发现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不同。观察、对比、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学生用到“同种求异,异中求同”的研究方法。当物体的振动过于微小,不便于观察时,学生借助其它物体将其转换为较明显地振动。这就用到了“转换法”。3、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体可以传声?何为介质?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声音传播需要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介质。学生实验中注意排除干扰因素。例如:利用“土电话”证明棉绳可以传声,一定要排除空气的干扰。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4、自主研学“声波”、“声速”、“回声”:学生通过自主研学知道: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回声现象。对声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5、先介绍“声音是怎样接收的”播放人耳听声音并传向大脑的过程,再利用自制教具(人耳声波演示器)演示声波形成、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过程。加深学生了解声音的接收过程。6、课堂小结对知识、方法进行总结。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传播的,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声音,你是否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疑问或想知道一些新的知识?科学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问题,这就为更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7、课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思考题:如果在一根足够长的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在钢管的另一端你能够听到几次声音,听到的声音依次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来的?(二)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