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2《上图书馆》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第13课 《上图书馆》一、素养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2.归纳内容要点,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3.分析文章中引用手法的运用。二、教学素养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离不开读书。读书,最好的去处便是图书馆。德国作家黑塞以其切身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读书,是人们获得教养的途径。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对图书馆有着一腔钟情,他的《上图书馆》,真切地道出了坐拥书城的体验。阅读这两篇随笔,要注意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炽灯(chì) 苍穹(qióng) 吟啸(xiào) 接触(chù)(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幽雅·优雅[辨词] 二者都有“雅致”的意思,都可以指环境,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优雅”指优美雅致或优美高雅,可以指旋律、姿态、环境、气质等。“幽雅”则指幽静而雅致,除了雅致以外,特别强调幽静。“幽雅”主要是指环境和氛围,通常是静态的。[运用] 现代化简易装配式住宅,不只是所处环境十分幽雅,更多的是内部布局风格高贵优雅。2.消磨·消遣[辨词] 二者都有“打发时间”的意思。“消磨”指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也指度过(时间,多指虚度)。“消遣”指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儿。[运用] 这个周末的下午,他用打游戏作为消遣,来消磨掉无聊的时间。(三)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本课中的成语并解释。1.有时候换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会(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广泛地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己( )的作品世界。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这个理由真的太( ),连我们都说服不了,又如何使别人信服呢?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2.气象万千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3.牵强附会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只说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讲授图书馆学唯一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语序不当。应将“唯一”放到“中国”后面。四、作者背景常识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后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英译中),《雷雨》(中译英)等。[名家评说]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李景端1947年,王佐良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1949年学成回国,照理他应返回清华大学继续执教,但实际上是去了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改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对清华一直有眷恋之情,后来也长期住在清华校园内,1986年出版的文集《照澜集》即以清华照澜院为题。王佐良曾在《想起清华种种》一文中说:“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中楼集》)言若有憾。[情境活动]王佐良对清华图书馆一直有依恋之情,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我国教育最高学府,是数以万计考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作为一名高中生,请你撰写一副渴望考入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励志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上联:学子登科十余载寒窗苦读 下联:清华录取几朝夕厚积薄发(示例二)上联:壮志凌云取北大,十载求学纵苦三伏三九无怨无悔 下联:雄心滔天夺清华,一朝成就再忆全心全力有苦有甜五、鉴赏活动1.依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描绘出其中的读书之乐。作者以 ① 为顺序,分中学、大学和出国留学三个阶段来叙写,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图书馆的 ② ,同时,也隐含了深沉的 ③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答案] ①时间先后 ②喜爱之情 ③爱国之意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答案] ①带“我”进入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②留学阶段上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 ③见证“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六、文本研读任务一 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学习情境]苏联作家巴赫金说过:“不理解新的语言形式,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借助这一形式在生活中所初次看到和发现的东西。”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除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1.如何理解第6段“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铜制的高台灯”体现了清华图书馆第三阅览室的古朴;“温情和宁静的光”既是写灯光,又是在强调清华图书馆带给作者的内心感受;“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突出了这种感受是美好的,是无与伦比的。整句话强调了清华图书馆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对作者的影响之大。2.如何理解第7段“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暗示世界发生了变化,和平遭到了破坏;“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表明“七七事变”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破坏了教学秩序,作者的心情不言自明。任务二 分析文章内容及思想观点[学习情境]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王佐良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崇敬和对生活辰光的享受。阅读时,要注意思考阅读对人生的意义。3.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4.文章写道“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对于这种开放式的图书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要怀有一颗平等之心,善,莫大于尊重,让平等的光辉温暖人间。求知权利,人人平等,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尊重之花永不凋零,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知识的光辉,由此来书写和谐的篇章。不仅是公共图书馆,还有剧场、美术馆等社会公共的文化空间,只有在它们可以提供全面开放的服务,成为名实相符的公共文化设施时,社会才会具有孕育文化的广阔土壤,整体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才不会只是奢谈。5.请结合莎士比亚的台词,简要分析第9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作者运用“建筑华美”以及台词中的“壮丽”“金黄色”等词语写出了英国圆形图书馆的华美,表现了对图书馆的赞美之情。②文中的“还去”以及台词中的“杰作”“理性”“力量”等,写出对人类创造力的赞美,也反映出作者对知识理性的崇敬之情。七、文本联读在这两篇随笔中,黑塞和王佐良都回顾了自己的读书生活,试比较两篇文章写作目的的异同。篇目 不同点 相同点《读书:目的与前提》 侧重于引导读者富有个性、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倡导人们通过读书来提升修养,叙述时更为强调阅读过程中兴趣的发现、培养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 ②《上图书馆》 ①[答案] ①侧重于呈现图书馆给作者带来的裨益,所以叙述时更为强调作者在多所图书馆中的感受和收获,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感念之情。②两位作者用灵活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证明读书对人生的益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