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那树,那人,那情——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群文阅读
01 设计理念
1.双线并行,以读带品
必修上第七单元均为写景抒情散文。本课既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体会文辞之美,也引导学生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情,落实“自然情怀”的单元人文主题。同时以读带品,通过自由读、齐读、示范读、师生对读等多种读的方式帮助学生领会情思,感受文脉,以“散文”的方式读散文,教散文。
2.以点带面,由篇到类
按照循序渐进,统分结合的思路,本节课以“树”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作者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由篇到比,由比到类,让学生从这一点延伸到这一篇,再拓展到写景抒情散文这一类,实现分析到演绎的思维过程。
3.思辨探究,从形入神
课堂活动设计与教学知识应当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是让学生思辨、分析、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到文本中来来回回的空间,由此知识才是生成的,而非传授的。因而在活动设计时,一是删去外涉资料,让学生真正品读文本,读进去再读出来;二是注重思辨,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产生思维碰撞;三是以形入神,散文形散神聚,通过关注散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深入体会其内在的人文情怀,思考人-景-情的关系,增进对“自然”的理解,从文本中获得生命成长。
02 内容分析
1.教材关注情与景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单元导读、学习提示、学习任务共提及5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关键作用可见一斑。情因景而生,景为情而设,本节课通过“情景坐标图”引导品味《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的自然之景,体悟人物之情,发现客观的山水景物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认知和审美。品读《故都的秋》时,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在清静闲适的状态下,用极其敏感、细腻的心品味这些平凡渺小的景物,体悟作者对“清、静、悲凉”之景的深挚情感。品读《荷塘月色》时,要感受作者心境与意境的交融,发现朦胧幽静的景,淡淡忧喜的情。
2.聚焦名篇术与道
本课包含的《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皆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语言相当见功力。本课通过品读活动发现作者笔下景物的选点、形态、色彩、趣味,情调呈现出的不同意境,对感官、动作细节的描写,包括量词、叠词、形容词的使用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不同作者对“术”的应用突出了“这一篇”的个性,展现了不同的作品情感对景物的选择、过滤和升华的作用。同时,还需要从这一篇的“术”迁移到“这一类”的道,体悟不同情思背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作者借景抒情,细腻的情感和景物的美感通过文字流传了下来,读者读景也会生情。因而自然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作者的,还是读者的。
3.提升素养思与美
“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是语文核心素养。观察、欣赏和分析“景”,培养、体会和感受“情”,既是单元导语的要求,也指向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本节课设置了“钩玄提要,我解自然”“树之思辨,我析情怀”“涵泳生发,我入情境”三大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整合、品析细节、追溯比类、对比赏析,品味情脉,涵泳生发,锻炼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聚合幅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审美鉴赏能力,助于体会作者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
03 学情分析
1.已有学习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主要在于“领略景物之美”“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以及“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高中阶段,通过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诗歌学习,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可以运用此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2.尚未具备能力: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情与景的关系”仍停留在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上,尚未能具体分析情感对景物的选择、过滤和升华过程,深入理解情与景的双向互动表达过程;在散文中,作者个人的情感变化是重要的意脉所在,而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景物和作者的情感仍处于单点结构状态,无法联系全文认识到作者的情感变化,没有建立起对文章内在线索的整体把握。
04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有关“槐树”和“枣树”的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哀而不伤、深情赞颂的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槐树”和“枣树”的不同情感,把握《故都的秋》中逐渐浓郁的情感表达,抓住散文的情脉。
3.通过为《荷塘月色》中的柳树设喻,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把握朱自清寄寓在柳树上的情感,体会柳树在全文中的独特作用。
4.通过梳理人、树和情的关系,体会个性人生与自然景物共生共情,相互交融的关系。
05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品析关键词句,品读课文,把握散文中的情景关系;
2.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景物的情感意蕴,体会散文中情脉的关键作用;

教学难点:
迁移运用所学,为《荷塘月色》中的柳树设喻,体会柳树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06 教学资源
课内资源:必修上第七单元课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拓展资源:学生所绘的两篇课文的情感坐标图
07 教学过程
大单元任务:学校文学社拟为新一届高一学生制作《荐读语集》,请你以“自然情怀”为主题,为第七单元各篇课文撰写100字左右“荐读语”。

一、钩玄提要,我解“自然”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以绘制情景坐标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情与景关联起来,认识到作者“笔下的自然”是作者“眼中的自然”;也在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脉络形成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深入品读做准备。

1.主题是“自然情怀”,我们写“荐读语”时就应该抓住自然之景和人物之情。默读课文并圈画关键词句,小组合作画出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情景坐标图。其中横坐标为作者描写的景物,纵坐标为作者寄寓的情感。

2.结合两幅情景坐标图,你如何理解“自然”?
明确:由情景坐标图可以看出,客观的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写景抒情散文中的“自然”是作者眼中的自然。
(PPT出示)
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写景抒情散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客观的山水景物,更包含了作者的认知和审美。
二、树之思辨,我析“情怀”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深入品读《故都的秋》中槐树和枣树的相关细节,体会作者在悲凉秋景中的欣赏与喜爱,并以点带面,感受全篇中哀而不伤的情感;通过分析槐树和枣树的先后顺序,感受文中对秋日逐渐浓郁的喜爱,把握文章情脉。

1.品读槐树,体味情感
(1)同学们在析读《故都的秋》时,对槐树的情感理解各有不同。有同学觉得是悲寂落寞,有同学认为是闲适欣喜,郁达夫对槐树的情感究竟是哪种呢?请同学们自读第4段,调动想象,读出情味。
【悲寂落寞】
作者选了槐树的哪些方面来写?
落蕊(衰落、清淡:花蕊虽美,但却是落下来的,这是一种衰落的美);
灰土的丝纹(沉郁、悲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淮南子》中又讲到“一叶落而知岁之将至”,所以所联想到的梧桐也是带些岁之将末的悲凉意味。
形态是摇落的,色调是沉郁的,联想是衰颓的,因此景物呈现出的意境也是悲寂落寞的。
【闲适欣喜】
但是作者欣赏这样的悲凉的景象吗?
注意作者用词:“一点点” “一条条”“一丝一丝”这些叠词的使用以及“极细微”“极柔软”的两个“极”字都表现了作者对于这样一种秋景的细致观察和细心品味,表现了作者欣赏的态度。
【既悲寂落寞又闲适清闲】
他们怎么会同时存在呢?
景物是悲寂落寞的,但是作者是喜欢的,因而能够带着闲适的、清闲的心态去观赏景物。这里作者情感是哀而不伤。
(板书)哀而不伤

小结:同学们,郁达夫在清静闲适的状态下,用极其敏感、细腻的心来品味这些平凡渺小的景物。我们如果想体会郁达夫的心境,也一定要细细地品,慢慢地读。
(板书)(品 读)
(请几位同学再次朗读该段,教师适当点评)

(2)除了槐树,我们还可以从哪些细节中读出郁达夫的“哀而不伤”?
①关于秋雨的相关描写(课文第6-10自然段)
明确:灰沉沉的天空,凉风雨落;但作者更多着墨在都市闲人的“无意义”的对谈,这是多么的闲适!(朗读都市闲人的对话,体会其闲适的心境)
②关于秋院的相关描写(课文第3自然段)
明确:蓝色或者白色的牵牛花给人以清冷之感,作者却能从中感受到“十分的秋意”,并且以为“最佳”;“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给人以摇落枯瘠之感,却被作者认为“最好”,作者喜欢这种悲凉的秋味,喜爱这种清冷的感觉。(朗读本段课文,品味作者的喜爱)

2.品读枣树,追溯比类
(1)这篇散文中还有另一种树——“枣树”,作者对这棵树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齐读11段。
(PPT出示)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像橄榄又像鸽蛋”的比喻写出了枣子的特点,写其与众不同,“淡绿微黄”则写出了枣子温暖明亮的色调;“一株株地长大”给人一种时间流逝之感,作者写枣树写得像人一般,在这之中寄寓了深深的喜爱之情;在最后,作者盛赞,说枣子成熟到八九分的时节是“秋的全盛时期”,是“一年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更是描绘了一个金光灿灿的深秋,将自己的喜爱之情全盘托出。
(板书)深情赞颂
小结:所以,作者对枣树的喜爱是溢于言表的,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对它进行了深情赞颂。
(带着赞颂之情再齐读一遍)

3.对比赏析,品味情脉
作者写了两棵树,槐树在前,枣树在后,可以调换顺序吗?
对比联读最后一段:
(PPT出示)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师生对读)
明确:枣树在后,作者的情感逐层铺垫,结尾段的升华不会非常突兀,情感表达更加顺畅自然。
总结:郁达夫挥洒笔墨,景物看似随心道出,并无规律,但情感抒发却是层层推进,愈发浓郁,读来十分流畅。这就是散文的情脉,这就是形散神聚。
过渡语:同学们,无独有偶,在同一座城市,朱自清也被一棵树牵动着心绪。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了,就是荷塘四面的杨柳。

三、涵泳生发,我入“情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为柳设喻”的方式,综合运用此前所学知识,品析作者在柳树中寄寓的情感,分析柳树在文章意境塑造中的衬托作用。
1.掌握了品读情与景的方法,请同学们赏析《荷塘月色》中被忽视的那类树——杨柳。思考:《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为荷做了许多美妙的比喻,但却没怎么为柳树写比喻句。如果你是朱自清,你会将柳比作什么?细读文本,说说理由。
(PPT出示)
(1)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2)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①将杨柳比作美女。
依据:“弯弯的杨柳”,像是女子的腰肢;作者用“倩影”“丰姿”来形容杨柳,也体现了杨柳的美丽。
追问:这是半遮半掩的美女还是光彩照人的美女?/这是写意画还是细腻的工笔画?/将杨柳比作的美女和将荷花比作的美女有何不同?
②将杨柳比作隐士。
依据:杨柳清淡不张扬,隐约藏于四周。
追问:隐士给人朦胧飘渺的感觉,文中有具体的表达吗?
③将杨柳比作知己。
依据:“树将荷塘围住,只为月光露出了些空隙。”“杨柳的影子和月光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杨柳与月光互相映衬,互通心意,互为知己。
④将杨柳比作君子。
依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荷花是美女,那么杨柳便是陪伴其侧的君子。杨柳更加衬托了荷花的明丽动人。
明确: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杨柳,其实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看月色的视角,月色透过杨柳照过来,才显得更加朦胧。这就突出照应了我们的题目《荷塘月色》)。
(PPT出示)
作者写杨柳,写的是树色像一团烟雾,写的是杨柳的影子,写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意。同时,写的也是观景的视点,月色透过柳树照过来,才显得更淡,更朦胧。
(板书)朦胧情意

我们品读了三棵树的情味,再回到这那树,那人,那情,你觉得这三者是什么样的关系?请你到黑板来画一画。

总结:那树其实就是自然的代表。自然因人而有情,人因自然而生情,这就是情景交融。作者借景抒情,细腻的情感和景物的美感通过文字流传了下来,我们读景也会生情。所以,这自然不仅是作者的自然,也是读者的自然,是我们的自然。
希望同学们也能认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在你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找到属于自己,治愈自己的那一棵树,聆听彼时的那份心情,或许你会明白,自己也是那树影憧憧中的那个人。
08 板书设计
09 作业设计
请你以“自然情怀”为主题,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撰写100字左右“荐读语”。
10 评价设计
1.品味涵泳,体悟情感:在活动一和二中,品读并赏析作者寄托在槐树、枣树和杨柳的情感,教师根据回答进行评价,给出评分,满分30分。
2.深情朗诵,倾吐情感:在上课过程中的对应环节,选择《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一段,进行朗诵展示。自己、同桌和教师根据朗诵标准进行评价,满分30分。
3.作业评价,学以致用:请你以“自然情怀”为主题,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撰写100字左右“荐读语”。
组内评选出代表作品参与班级评选,班级评选出“最佳荐读语”,选入《班级荐读语集》
11 教学反思
浮沉幽深文海,出入隐秘心境
当渺小的个体和包孕万象的自然遇合,个体生命就成了自然言语的一部分;情与景叠合、共生,便成为了“自然情怀”。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情怀”既是单元主题,也是设计这节课的原始冲动。
一、解构文本——立足情景关系,解读情感密码
王荣生教授曾说:散文阅读要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精准笔触堆叠起的丰厚情感呢?我对文本进行解构,分离作者情感与笔下景物,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独特的言语形式,品读细节,涵咏体会,感受文中悲寂落寞的意境以及作者在此意境下闲适欣喜的心境,完成对文本情感的解码。这一过程,也是对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中“关注景物描写”“体会观察、表现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手法等内容的呼应。
二、建构文本——关注情感变化,梳理文本意脉
散文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其意脉所在。阅读散文作品,必须牢牢抓住情感变化这条线索,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完成对文本的建构,而不至于仅抓住只言片语,曲解作者本意。为帮助学生认识到把握情感线索的重要性,我设置了“能否调换槐树和枣树的顺序”这一问题,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能运用上一环节中所学方法思考枣树中所蕴含的情感,又能在对比中品味两者情感的不同,从而体会作者对秋的逐渐浓烈的热爱,把握文章的意脉。
三、跳出文本——迁移所学知识,提升思维层次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只有在迁移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经过对槐树和枣树的品析,学生已经明白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文本,并且通过对文中不同景物的分析比较把握情感变化,如何让学生能将此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并且思维含量能够上一个台阶呢?跳出文本,以作者视野来观照文本,或许是一条解决之道。“如果你是朱自清,你会对《荷塘月色》中的柳树做何比喻?”,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先对朱自清笔下的柳树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中所寄托的情感,并且要能对《荷塘月色》的整体风格进行把握,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合适贴切的比喻。因此,这一活动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整合了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内容,这一问题看似跳出文本之外,实则是紧贴文本分析,在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当然,这一节课上也有一些遗憾,课上个别问题的限制较大,没有能给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有些地方范读的情感拿捏得还不太到位,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所影响,也提醒着我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功力。语文教学是一座险峻奇崛的山峰,但我愿“慢慢走,欣赏啊”,欣赏冷峭高峰的“那景,那情”,成为执着守候的“那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