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统编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统编版必修1)

资源简介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对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学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能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科学内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公共参与:感受改革开放40多年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教学难点】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一份手稿 讲述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道路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
议题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议学情境:
播放视频《关键抉择》。
展示材料:
百年历史铸就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辉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守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结晶。
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百年历史铸就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辉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守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结晶。
议学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理论创新成果?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创立:
1.主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
2. 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议学任务:阅读教材P36—37,完成下列表格。
师生总结:
1.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主题: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主要内容: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政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②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③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意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1)主题: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主要内容:
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意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知识拓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位:
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后)
(1)主题: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2)主要内容:
①抓住重要战略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④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3)意义: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八大以来 )
(1)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主题:(补充拓展)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意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议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议学情境:
播放视频《非凡十年,大国重器高光时刻》。
议学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议学情境:
播放视频《四个自信》。
展示材料: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和优越性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自信。
教师总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①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地位:
a.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b.实践证明,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①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②制度的重要性: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b.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c.是能够持续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形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③作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关系:
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四者内在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②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
【课堂小结】
【易混易错】
1.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矫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矫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矫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矫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纠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战演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与优势不是自封的,是在比较中得出来的,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中,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大背景中,用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方法才能认识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与优势”在哪里?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道路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②理论特色: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当代中国实践
③制度特色:能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④文化特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这说明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
3.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1997年中国(大陆)只有4家,2020年以133家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再创新高达到145家,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地位变化见证了中国发展奇迹。这表明改革开放( )
①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③极大改变了中国企业和中国的面貌
④是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2年3月31日发表的“中国减贫四十年”报告显示,以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计算,1978——2019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5%下降到0.6,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下降到550万,减少近7.65亿,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降低2.4个百分点。下列关于中国减贫成就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是( )
A.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C.中国拥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D.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共创美好生活的坚持与顽强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和国内百废待兴的复杂局面,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科技发展趋势,以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毅然作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为中国航天注入“推进剂”,中国航天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防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全局高度,对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
在党的领导下,航天人不负党的期望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傲人的成绩。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举国体制,大力协同始终贯穿于航天事业发展全过程。中国航天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全面服务国计民生,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知识,谈谈坚定“四个自信”对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
答案:AACA
5.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航天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我国的航天事业全面服务国计民生,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制度优势。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得益于我国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激励广大航天人积极投身于伟大的航天事业,努力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