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导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导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登高》导学稿
(学生版)
协编人:高一语文科组 使用科组:高一语文组
班级: 组别: 姓名:
一、课题:《登高》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读杜甫的《登高》,学习杜诗的特点;
2、注意字音、停顿和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诵《登高》这首诗,并疏通文意;
3、结合时代背景,掌握诗人杜甫独特的风格;
4、反复诵读这首诗歌,抓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词,准确写出诗人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共1课时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20分钟预习,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学会朗诵的技巧,读准字词、停顿、语调等;
2、在20分钟内完成课内探究案,规范作答,保证质量。
II.学习过程
【预习案】
1、杜甫与登临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著名诗人。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诗歌显示出唐代由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登临诗: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
登临诗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
登临诗常见情感:
(1)、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借此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
(2)、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自己的追求
(3)、抒怀励志。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
(4)、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的情感
(5)、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探究案】
1、《登高》前两联主要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小结】:诗歌的个人风格例举
孟浩然:语淡恬静 王 维:恬淡生动 王昌龄:雄健浑厚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高 岑:雄浑奇拔
韦应物:清新典雅 贾 岛:萧瑟悲愁 李 贺:奇诡雄浑
元 稹:艳丽浅近 白居易:平白清新 刘禹锡:明朗隽永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 牧:含蓄绰约 李 煜:伤感细腻
欧阳修:清丽明媚 范仲淹:苍凉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苏 轼:旷达豪迈 柳 永:缠绵悱恻 秦 观:情真意切
李清照:婉约凄切 杨万里:新鲜活泼 陆 游:雄浑奔放
辛弃疾:气势雄壮  姜 夔:清妙秀远
【练习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 。
(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登高》导学稿(教师版)
协编人:高一语文科组 使用科组:高一语文组
班级: 组别: 姓名:
一、课题:《登高》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读杜甫的《登高》,学习杜诗的特点;
2、注意字音、停顿和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诵《登高》这首诗,并疏通文意;
3、结合时代背景,掌握诗人杜甫独特的风格;
4、反复诵读这首诗歌,抓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词,准确写出诗人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共1课时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20分钟预习,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学会朗诵的技巧,读准字词、停顿、语调等;
2、在20分钟内完成课内探究案,规范作答,保证质量。
II.学习过程
【预习案】
1、杜甫与登临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著名诗人。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诗歌显示出唐代由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登临诗: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
登临诗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
登临诗常见情感:
(1)、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借此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
(2)、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自己的追求
(3)、抒怀励志。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
(4)、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的情感
(5)、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探究案】
1、《登高》前两联主要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风(急:呼啸的)、天(高:辽阔高远的)、猿声(哀:哀凄的)、渚(清:清澈的)、沙(白:洁白的)、鸟(飞回:盘旋的)、落木(无边,萧萧:漫天的,萧条的)、长江(不尽的,滚滚的)
2、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悲来之源:(1)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2)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苦;(3)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4)日渐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在众多的 “悲”之中,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是其悲之根本,“恨”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国家出力,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这种忧愤根本无法借酒消愁,是一种愁到无法摆脱的深沉苦闷,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小结】:诗歌的个人风格例举
孟浩然:语淡恬静 王 维:恬淡生动 王昌龄:雄健浑厚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高 岑:雄浑奇拔
韦应物:清新典雅 贾 岛:萧瑟悲愁 李 贺:奇诡雄浑
元 稹:艳丽浅近 白居易:平白清新 刘禹锡:明朗隽永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 牧:含蓄绰约 李 煜:伤感细腻
欧阳修:清丽明媚 范仲淹:苍凉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苏 轼:旷达豪迈 柳 永:缠绵悱恻 秦 观:情真意切
李清照:婉约凄切 杨万里:新鲜活泼 陆 游:雄浑奔放
辛弃疾:气势雄壮  姜 夔:清妙秀远
【练习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 疾风骤雨 。
(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意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