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 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400克的桉树叶。
考拉会细嚼慢咽,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为4~6小时。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萼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
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Bt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
C.“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D.“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力强对农业影响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彻底杀灭。
4.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节选) 孙犁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儿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的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杆。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冰面行走,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面前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B.“女人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句,说明女人面对归来的丈夫从心里充满了怨恨之情。
C.听到水生说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参加战斗,女人犹豫、伤感、不舍,但随后表现出对丈夫的支持,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
D.小说借助女人的叙述,巧妙地点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个理解革命、支持革命、盼望胜利的老人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段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水生即将到家时的复杂心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水生为抗战所做出的牺牲。
B.“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不是她生的”,通过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
C.小说以妻子与水生分别前“嘱咐”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表现了水生妻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渲染了气氛,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增加了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8.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小说以对话作为主要叙事方式,这样叙事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辱,耻辱。
10.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晏子至A楚B王C赐晏子D酒E酒酣F吏二G缚一人H诣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
C.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再而衰 出淤泥而不染
1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卓见。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4.甲文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5.下列对陆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16.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一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2023高一上·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写出了浓重的乡愁,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2)“   ,   ”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现在常被人们用来赞美那些不为物役、忘怀得失的人。
(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这种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诗人用“   ,   ”赞颂了将士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① 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 ② 。
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质、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海为什么会流“蓝眼泪”?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当夜光藻赤潮爆发时,夜晚的海面上就发出美丽的“蓝色荧光”,随着海浪起伏,就像大海流下了晶莹剔透的蓝色泪水。
当然,既然是夜光藻赤潮,( ① ),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夜光藻细胞中都含有成千上万的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颗粒,胞质丝将这些颗粒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当夜光藻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____ ( ② ),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当海水中夜光藻密度很高时,浅蓝色的光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蓝眼泪”!
原本,“蓝眼泪”只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馈赠的美景。但是,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愈发频见的“蓝眼泪”,( ③ )。据研究显示,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的现象,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连续出现一两个月还没有消失的“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为三个表意连贯的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史铁生《我与地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3.C
4.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当然有”“还有”“但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①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②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③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知识点】自然科学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考生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可以从文章的行文结构、语言等角度入手。
(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C.“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错,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应该是食用的桉树叶较少,因而提供的能量较少,这就决定了考拉需要选择慢腾腾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而不是“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故答案为:C。
2.A.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二段“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可知,是“过量的单宁”,并非只要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故答案为:A。
3.A.张冠李戴,文中只提到树袋熊稀释毒素,并没有说长颈鹿也是这样。B.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信息提到桉树释放桉叶素目的是抵御侵害。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农药适应能力”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为“对多种农药”,并非“各种农药”。
故答案为:C。
4.“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袋鼠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由此可见,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当然有”“只要……就”“因为”“接着”“还有”“所以”“但是”“更重要的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由此可知,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
故答案为: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当然有”“还有”“但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根据原文第一段“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第三段“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可知,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根据原文第五段“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可知,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
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可知,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故答案为:①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②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③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答案】6.B
7.B
8.①“轻轻地跳上”“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水生妻子身手矫捷、动作轻灵、娴熟的形象特点。②“摧起的冰屑”“团团的旋花”,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妻子美好的形象和心灵。③运用比喻,将女人比作蜻蜓,将冰床子比作草叶和箭,生动地表现了女人动作的轻灵以及冰床子的轻捷。
9.①丰富了小说内容。通过人物对话,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让读者可以了解水生八年抗战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②有利于直接表现人物形象。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夫妻彼此深深的思念;送丈夫回前线的嘱咐,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③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下文分别的场景。④有利于彰显主题。小说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以女人、水生爹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和以水生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火热的革命激情,讴歌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一般错误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本中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题时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仔细审读题干,最后结合文本中的环境,背景以及人物关系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必须回归文本,分析对话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对话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和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小说主旨方面的作用。
6.B.“充满了怨恨之情”错。“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反映了女人在水生回家后的幸福与激动。
故答案为:B。
7.B.“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不正确。此处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幸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使她暂时忘记了以前的种种艰难与辛酸,故而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故答案为:B。
8.动作描写上,“轻轻地跳上”“轻轻用杆子”描写了水生妻子跳上冰床子滑行的动作,连用两个“轻轻”,表现她身手矫捷、动作轻灵、娴熟。景物描写上,“摧起的冰屑”“团团的旋花”描写了冰床子前进时激起的水花,以景衬人,景象优美,以美好的景物衬托人物美好的形象和心灵。
修辞上,“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像离开了强弩的箭”两处运用比喻,前者以蜻蜓的形象比喻女人,以草叶比喻冰床子,表现其跳上冰床子时动作轻盈;后者以箭比喻冰床子,突出其速度之快。
故答案为:①“轻轻地跳上”“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水生妻子身手矫捷、动作轻灵、娴熟的形象特点。②“摧起的冰屑”“团团的旋花”,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妻子美好的形象和心灵。③运用比喻,将女人比作蜻蜓,将冰床子比作草叶和箭,生动地表现了女人动作的轻灵以及冰床子的轻捷。
9.文章的开头通过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如“什么时候闲着?”“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等,交代了分别的八年间二人的生活,从而补充交代故事的内容。夜深的时候,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分别时水生嫂嘱咐丈夫“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的场面。
“你想过家吗?”“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快去你的吧。记得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人物的对话是人物内心的表现,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出彼此的思念,从而也表现出二者的深明大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爹是挺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快去你的吧。记得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通过人物等对话,展现战争年代留在家的女人、父辈和上战场的革命战士一样,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讴歌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故答案为:①丰富了小说内容。通过人物对话,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让读者可以了解水生八年抗战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②有利于直接表现人物形象。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夫妻彼此深深的思念;送丈夫回前线的嘱咐,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③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下文分别的场景。④有利于彰显主题。小说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以女人、水生爹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和以水生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火热的革命激情,讴歌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答案】10.AEF
11.C
12.D
13.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
②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
14.①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②指挥若定,在开战时,阻止鲁庄公马上擂鼓进兵的冲动,而是等待时机,在齐人三鼓士气已衰时开始进行反击。③稳扎稳打,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却反对,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来进行判断,还可以借助选项的特点进行排除。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考生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找到相关内容,最后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10.句意: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晏子至”表示晏子到了这件事,是个完整句;“楚王赐晏子酒” 是对晏子到来的态度,是一种礼节。“ 酒酣”是饮酒的状态,其后断开。
故答案为:AEF。
11.A.“肉食者谋之”翻译为: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之”,代词,代打仗这件事。“齐之习辞者也”翻译为: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之”,结构助词,的。B.“可以一战”翻译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以”,介词,凭借。“吾欲辱之,何以也”翻译为: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以”,介词,用。
C.“战于长勺今”翻译为: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于”,介词,在。“民生长于齐不盗”翻译为: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于”,介词,在。
D.“登轼而望之”翻译为: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翻译为: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故答案为:C。
12.D.“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错误。通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当时曹刿并不是国家的重臣。故答案为:D。
13.①“狱”,案件;“虽”,即使。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②“徒”,只,仅仅;“其实”,它的果实。译文:只是叶子相似,它的果实味道不相同。
故答案为: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
②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
14.依据甲文第一段“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依据甲文第三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知道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所以,他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
依据甲文第二段“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可知,在作战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而是指挥若定,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依据甲文第二段“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可知,曹刿擅长稳扎稳打,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反对,而是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
故答案为:①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②指挥若定,在开战时,阻止鲁庄公马上擂鼓进兵的冲动,而是等待时机,在齐人三鼓士气已衰时开始进行反击。③稳扎稳打,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却反对,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
【答案】15.C
16.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从平时积累的正面、侧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表达技巧入手去分析和归纳。
15.C.“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故答案为:C。
16.从题干来看,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如“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到两首诗中找出描写“社日”的诗句,理解意思,分析手法。如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17.【答案】(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断肠、天涯、悲、提携。
故答案为:
(1)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点评】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侧重“识记”“理解”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
【答案】18.①人头攒动;②不期而遇
19.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18.①语境是形容地铁车厢,根据“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可知这里是说地铁车厢人多,可填“人头攒动”。人头攒动:人很多,且频繁的在移动。
②语境是在任何地方都可能遇到艺术,可填“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没约定而意外相遇。
故答案为:①人头攒动;②不期而遇。
19.①原句运用短句,不断重复“美”,起了强调作用,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几个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结构整齐,语气强烈,突出了城市之美。③“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是城市之美的具体所在,“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是城市之美的拙象所在,用“也”将两部分连起来,条理清晰。
故答案为: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答案】20.①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会释放出能量 ③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21.“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它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22.据研究,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学会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进行变换。平时要掌握长句变短句,整句变散句,主动句变被动句等常见的变换方式和技巧。
(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然后正确修改。平时要从语法层面掌握病句的类型,比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表意不明等等。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0.①“夜光藻赤潮”“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表明它白天没有光彩,应填:它在白天是亳无光彩的。
②结合“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可知,发生反应会释放能量,应填:会释放出能量。
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强调“蓝眼泪”现象是海洋环境恶化的表现,应填: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故答案为:①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会释放出能量 ③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21.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取主干,单独成句:“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然后把“蓝眼泪”的定语部分抽出来,单独成句:“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一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一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添加主语和谓语,改为"“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二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一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改为“蓝眼泪'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一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一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连贯和衔接。
故答案为:“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它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22.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句式杂糅,“据研究显示”,删除“据”或“显示”
二是成分残缺,“现象”缺少谓语,加上“出现”,或者删除“的现象”。
故答案为:据研究,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
23.【答案】【参考例文】
味道
石榴青涩地开,阳光阵阵地铺陈,发烫的白,月亮湾,我和阿公的小岛,滚烫的路面开出一颗绿果。没有水的池,回响的,金属雕塑,我们走了很久,听风说出,柔和安慰的念白。
阿婆轻声将我叫过去,细细地将我袖子与裤腿挽起,动作轻缓。于是她拿出一支长长的小瓶,往我全身喷去,有大片的水雾慢慢在空气中散开,潮湿地浸润在我的肌肤,又流淌,像雨来到一座小岛,柔和地包裹,却又肆无忌惮地将它的味道蔓延扩散,清凉而细和——我喜欢它的远道而来。
我轻轻嗅了一下,空气里都带有它温和的味道,它撞进夏天的屏障,撞进外头闷热的风里,于是我的夏天里,都有了它的踪迹。
“蛮好闻的。”我说。
阿婆笑了,抹匀我身上仍潮湿的地方,又拍拍我的肩:“好了,快去外头玩吧,有了这个,你就不用担心蚊子什么的咬你咯,也不知道是谁跑去草垛里可劲耍,最后难受的时候倒知道冲我嚷哩!”
花露水的味道就这样在那里渐渐飘散开,当我走下台阶,走过那被晒得昏沉的路,一头撞进闷声的波浪里;当一只猫在我的影子上踩了一枝山茶,扭头奔进草丛里,我去追;当一路无固定航迹的蚊虫都飞开,我看见一簇接一簇的栀子,闻见它浓郁的清香;当一只蜻蜓,在看太阳,一只蚂蚁,爬上树干,去往一颗熟透了的绿柚。我走了很久,在草垛里追过猫,也踏坏了阿公种的石榴树,我站在高高的台上找树上藏的蝉,数结果的梅,一切的一切里,花露水它柔软的味道一直随我的踪迹而蔓延,直至充斥了那儿的每个角落,直至它完全放开了去奔、去飞,去构成我的一整个夏天。
时至今日,我仍怀念着那段漫着它味道的日子,怀念它赠予我的,通透澄清的夏天,在那些时间里,我可以放开地闯,放开地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或许也是因为它的存在可以去尽情满足我纯粹的好奇心,去初步探寻这个世界,哪怕仅仅是很小、很小的一圈。
有种现象叫普鲁斯特时刻,就是当你闻到某一种味道时,你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段往事,心中涌起熟悉的潮流。花露水的味道建构了我曾经的夏天,淡淡地飘扬在记忆中,现今它又渗透在回忆的狭缝间,于是每当我再次闻见它的气味时,嗅觉牵动其他潜藏的感官作用,带我回到那些明晃晃的夏天里去。明明是不经意的闻觉,耳边却响起了蝉鸣。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
材料对“味道"进行了解说,第一句话主要讲味道说不清,只能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第二句话主要讲味道难以记忆,当再闻到它时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两句话主要讲“味道"的特征,写作时可以抓住进行写作。“味道"”是一个常见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可以选择生活当中,或者与你息息相关的味道来写,这样更易于引发共鸣,也容易入手写作。比如妈妈的味道,她身上特有的香水味道或者是香皂的味道等,写你小时候生病,在妈妈的怀里躺着,闻到妈妈的味道,你感觉病好了一大
半。也可以写与妈妈捉迷藏,你闻着妈妈的味道就找到了妈妈等。
从这个材料来看,再结合“味道"这个话题,适合写成记叙文,写一篇关于“味道"的故事。比如说写外婆做的面条的味道,可以重点写外婆如何照顾“我”,给我做“外婆味"的面条,由此引发对外婆的思念,注意描写的细腻和情感的生动,抓住细节来写,尤其抓独外婆独特味道来写,这样更易于打动人。也可以写关于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或者某个地方独特的味道,这些味道承载你的哪些思情,注意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把“味道"与“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写作可以让“味道"更有依托。
【立意提取】
1.味道是情感的寄托。
2.这样的味道应该保留下去。
3.妈妈的味道永远难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 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400克的桉树叶。
考拉会细嚼慢咽,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为4~6小时。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萼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
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Bt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
C.“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D.“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力强对农业影响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彻底杀灭。
4.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C
2.A
3.C
4.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当然有”“还有”“但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①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②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③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知识点】自然科学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考生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可以从文章的行文结构、语言等角度入手。
(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C.“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错,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应该是食用的桉树叶较少,因而提供的能量较少,这就决定了考拉需要选择慢腾腾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而不是“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故答案为:C。
2.A.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二段“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可知,是“过量的单宁”,并非只要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故答案为:A。
3.A.张冠李戴,文中只提到树袋熊稀释毒素,并没有说长颈鹿也是这样。B.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信息提到桉树释放桉叶素目的是抵御侵害。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农药适应能力”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为“对多种农药”,并非“各种农药”。
故答案为:C。
4.“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袋鼠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由此可见,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当然有”“只要……就”“因为”“接着”“还有”“所以”“但是”“更重要的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由此可知,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
故答案为: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当然有”“还有”“但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根据原文第一段“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第三段“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可知,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根据原文第五段“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可知,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
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可知,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故答案为:①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②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③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节选) 孙犁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儿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的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杆。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冰面行走,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面前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B.“女人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句,说明女人面对归来的丈夫从心里充满了怨恨之情。
C.听到水生说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参加战斗,女人犹豫、伤感、不舍,但随后表现出对丈夫的支持,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
D.小说借助女人的叙述,巧妙地点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个理解革命、支持革命、盼望胜利的老人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段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水生即将到家时的复杂心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水生为抗战所做出的牺牲。
B.“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不是她生的”,通过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
C.小说以妻子与水生分别前“嘱咐”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表现了水生妻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渲染了气氛,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增加了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8.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小说以对话作为主要叙事方式,这样叙事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B
7.B
8.①“轻轻地跳上”“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水生妻子身手矫捷、动作轻灵、娴熟的形象特点。②“摧起的冰屑”“团团的旋花”,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妻子美好的形象和心灵。③运用比喻,将女人比作蜻蜓,将冰床子比作草叶和箭,生动地表现了女人动作的轻灵以及冰床子的轻捷。
9.①丰富了小说内容。通过人物对话,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让读者可以了解水生八年抗战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②有利于直接表现人物形象。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夫妻彼此深深的思念;送丈夫回前线的嘱咐,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③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下文分别的场景。④有利于彰显主题。小说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以女人、水生爹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和以水生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火热的革命激情,讴歌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一般错误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本中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题时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仔细审读题干,最后结合文本中的环境,背景以及人物关系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必须回归文本,分析对话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对话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和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小说主旨方面的作用。
6.B.“充满了怨恨之情”错。“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反映了女人在水生回家后的幸福与激动。
故答案为:B。
7.B.“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不正确。此处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幸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使她暂时忘记了以前的种种艰难与辛酸,故而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故答案为:B。
8.动作描写上,“轻轻地跳上”“轻轻用杆子”描写了水生妻子跳上冰床子滑行的动作,连用两个“轻轻”,表现她身手矫捷、动作轻灵、娴熟。景物描写上,“摧起的冰屑”“团团的旋花”描写了冰床子前进时激起的水花,以景衬人,景象优美,以美好的景物衬托人物美好的形象和心灵。
修辞上,“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像离开了强弩的箭”两处运用比喻,前者以蜻蜓的形象比喻女人,以草叶比喻冰床子,表现其跳上冰床子时动作轻盈;后者以箭比喻冰床子,突出其速度之快。
故答案为:①“轻轻地跳上”“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水生妻子身手矫捷、动作轻灵、娴熟的形象特点。②“摧起的冰屑”“团团的旋花”,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妻子美好的形象和心灵。③运用比喻,将女人比作蜻蜓,将冰床子比作草叶和箭,生动地表现了女人动作的轻灵以及冰床子的轻捷。
9.文章的开头通过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如“什么时候闲着?”“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等,交代了分别的八年间二人的生活,从而补充交代故事的内容。夜深的时候,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分别时水生嫂嘱咐丈夫“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的场面。
“你想过家吗?”“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快去你的吧。记得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人物的对话是人物内心的表现,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出彼此的思念,从而也表现出二者的深明大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爹是挺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快去你的吧。记得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通过人物等对话,展现战争年代留在家的女人、父辈和上战场的革命战士一样,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讴歌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故答案为:①丰富了小说内容。通过人物对话,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让读者可以了解水生八年抗战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②有利于直接表现人物形象。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夫妻彼此深深的思念;送丈夫回前线的嘱咐,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③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下文分别的场景。④有利于彰显主题。小说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以女人、水生爹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和以水生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火热的革命激情,讴歌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辱,耻辱。
10.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晏子至A楚B王C赐晏子D酒E酒酣F吏二G缚一人H诣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
C.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再而衰 出淤泥而不染
1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卓见。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4.甲文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0.AEF
11.C
12.D
13.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
②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
14.①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②指挥若定,在开战时,阻止鲁庄公马上擂鼓进兵的冲动,而是等待时机,在齐人三鼓士气已衰时开始进行反击。③稳扎稳打,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却反对,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来进行判断,还可以借助选项的特点进行排除。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考生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找到相关内容,最后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10.句意: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晏子至”表示晏子到了这件事,是个完整句;“楚王赐晏子酒” 是对晏子到来的态度,是一种礼节。“ 酒酣”是饮酒的状态,其后断开。
故答案为:AEF。
11.A.“肉食者谋之”翻译为: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之”,代词,代打仗这件事。“齐之习辞者也”翻译为: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之”,结构助词,的。B.“可以一战”翻译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以”,介词,凭借。“吾欲辱之,何以也”翻译为: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以”,介词,用。
C.“战于长勺今”翻译为: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于”,介词,在。“民生长于齐不盗”翻译为: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于”,介词,在。
D.“登轼而望之”翻译为: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翻译为: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故答案为:C。
12.D.“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错误。通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当时曹刿并不是国家的重臣。故答案为:D。
13.①“狱”,案件;“虽”,即使。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②“徒”,只,仅仅;“其实”,它的果实。译文:只是叶子相似,它的果实味道不相同。
故答案为: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
②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
14.依据甲文第一段“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依据甲文第三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知道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所以,他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
依据甲文第二段“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可知,在作战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而是指挥若定,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依据甲文第二段“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可知,曹刿擅长稳扎稳打,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反对,而是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
故答案为:①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②指挥若定,在开战时,阻止鲁庄公马上擂鼓进兵的冲动,而是等待时机,在齐人三鼓士气已衰时开始进行反击。③稳扎稳打,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却反对,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5.下列对陆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16.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一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从平时积累的正面、侧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表达技巧入手去分析和归纳。
15.C.“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故答案为:C。
16.从题干来看,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如“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到两首诗中找出描写“社日”的诗句,理解意思,分析手法。如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17.(2023高一上·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写出了浓重的乡愁,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2)“   ,   ”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现在常被人们用来赞美那些不为物役、忘怀得失的人。
(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这种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诗人用“   ,   ”赞颂了将士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答案】(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断肠、天涯、悲、提携。
故答案为:
(1)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点评】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侧重“识记”“理解”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① 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 ② 。
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质、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①人头攒动;②不期而遇
19.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18.①语境是形容地铁车厢,根据“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可知这里是说地铁车厢人多,可填“人头攒动”。人头攒动:人很多,且频繁的在移动。
②语境是在任何地方都可能遇到艺术,可填“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没约定而意外相遇。
故答案为:①人头攒动;②不期而遇。
19.①原句运用短句,不断重复“美”,起了强调作用,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几个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结构整齐,语气强烈,突出了城市之美。③“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是城市之美的具体所在,“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是城市之美的拙象所在,用“也”将两部分连起来,条理清晰。
故答案为: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海为什么会流“蓝眼泪”?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当夜光藻赤潮爆发时,夜晚的海面上就发出美丽的“蓝色荧光”,随着海浪起伏,就像大海流下了晶莹剔透的蓝色泪水。
当然,既然是夜光藻赤潮,( ① ),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夜光藻细胞中都含有成千上万的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颗粒,胞质丝将这些颗粒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当夜光藻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____ ( ② ),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当海水中夜光藻密度很高时,浅蓝色的光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蓝眼泪”!
原本,“蓝眼泪”只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馈赠的美景。但是,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愈发频见的“蓝眼泪”,( ③ )。据研究显示,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的现象,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连续出现一两个月还没有消失的“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为三个表意连贯的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①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会释放出能量 ③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21.“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它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22.据研究,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学会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进行变换。平时要掌握长句变短句,整句变散句,主动句变被动句等常见的变换方式和技巧。
(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然后正确修改。平时要从语法层面掌握病句的类型,比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表意不明等等。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0.①“夜光藻赤潮”“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表明它白天没有光彩,应填:它在白天是亳无光彩的。
②结合“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可知,发生反应会释放能量,应填:会释放出能量。
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强调“蓝眼泪”现象是海洋环境恶化的表现,应填: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故答案为:①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会释放出能量 ③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
21.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取主干,单独成句:“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然后把“蓝眼泪”的定语部分抽出来,单独成句:“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一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一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添加主语和谓语,改为"“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二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一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改为“蓝眼泪'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一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一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连贯和衔接。
故答案为:“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它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
22.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句式杂糅,“据研究显示”,删除“据”或“显示”
二是成分残缺,“现象”缺少谓语,加上“出现”,或者删除“的现象”。
故答案为:据研究,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史铁生《我与地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味道
石榴青涩地开,阳光阵阵地铺陈,发烫的白,月亮湾,我和阿公的小岛,滚烫的路面开出一颗绿果。没有水的池,回响的,金属雕塑,我们走了很久,听风说出,柔和安慰的念白。
阿婆轻声将我叫过去,细细地将我袖子与裤腿挽起,动作轻缓。于是她拿出一支长长的小瓶,往我全身喷去,有大片的水雾慢慢在空气中散开,潮湿地浸润在我的肌肤,又流淌,像雨来到一座小岛,柔和地包裹,却又肆无忌惮地将它的味道蔓延扩散,清凉而细和——我喜欢它的远道而来。
我轻轻嗅了一下,空气里都带有它温和的味道,它撞进夏天的屏障,撞进外头闷热的风里,于是我的夏天里,都有了它的踪迹。
“蛮好闻的。”我说。
阿婆笑了,抹匀我身上仍潮湿的地方,又拍拍我的肩:“好了,快去外头玩吧,有了这个,你就不用担心蚊子什么的咬你咯,也不知道是谁跑去草垛里可劲耍,最后难受的时候倒知道冲我嚷哩!”
花露水的味道就这样在那里渐渐飘散开,当我走下台阶,走过那被晒得昏沉的路,一头撞进闷声的波浪里;当一只猫在我的影子上踩了一枝山茶,扭头奔进草丛里,我去追;当一路无固定航迹的蚊虫都飞开,我看见一簇接一簇的栀子,闻见它浓郁的清香;当一只蜻蜓,在看太阳,一只蚂蚁,爬上树干,去往一颗熟透了的绿柚。我走了很久,在草垛里追过猫,也踏坏了阿公种的石榴树,我站在高高的台上找树上藏的蝉,数结果的梅,一切的一切里,花露水它柔软的味道一直随我的踪迹而蔓延,直至充斥了那儿的每个角落,直至它完全放开了去奔、去飞,去构成我的一整个夏天。
时至今日,我仍怀念着那段漫着它味道的日子,怀念它赠予我的,通透澄清的夏天,在那些时间里,我可以放开地闯,放开地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或许也是因为它的存在可以去尽情满足我纯粹的好奇心,去初步探寻这个世界,哪怕仅仅是很小、很小的一圈。
有种现象叫普鲁斯特时刻,就是当你闻到某一种味道时,你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段往事,心中涌起熟悉的潮流。花露水的味道建构了我曾经的夏天,淡淡地飘扬在记忆中,现今它又渗透在回忆的狭缝间,于是每当我再次闻见它的气味时,嗅觉牵动其他潜藏的感官作用,带我回到那些明晃晃的夏天里去。明明是不经意的闻觉,耳边却响起了蝉鸣。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
材料对“味道"进行了解说,第一句话主要讲味道说不清,只能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第二句话主要讲味道难以记忆,当再闻到它时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两句话主要讲“味道"的特征,写作时可以抓住进行写作。“味道"”是一个常见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可以选择生活当中,或者与你息息相关的味道来写,这样更易于引发共鸣,也容易入手写作。比如妈妈的味道,她身上特有的香水味道或者是香皂的味道等,写你小时候生病,在妈妈的怀里躺着,闻到妈妈的味道,你感觉病好了一大
半。也可以写与妈妈捉迷藏,你闻着妈妈的味道就找到了妈妈等。
从这个材料来看,再结合“味道"这个话题,适合写成记叙文,写一篇关于“味道"的故事。比如说写外婆做的面条的味道,可以重点写外婆如何照顾“我”,给我做“外婆味"的面条,由此引发对外婆的思念,注意描写的细腻和情感的生动,抓住细节来写,尤其抓独外婆独特味道来写,这样更易于打动人。也可以写关于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或者某个地方独特的味道,这些味道承载你的哪些思情,注意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把“味道"与“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写作可以让“味道"更有依托。
【立意提取】
1.味道是情感的寄托。
2.这样的味道应该保留下去。
3.妈妈的味道永远难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