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统编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目标】1.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2.体会本文意蕴丰富的语言,分析语言特色,感受语言魅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对于“老师”这个职业,你知道有哪些称呼吗?预设:夫子、先生、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还有一个超级接地气的称呼,教书匠。原来我也是一名工匠。那么什么是“工匠”呢?,请同学们说说。预设:看来这位同学预习得很认真,他找到了课文第二段的解释——《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对,这是我们今天的理解。曾经,工匠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常见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蔑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今天,仍然需要工匠精神,正如李斌倡导的今天需要“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二、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一篇新闻评论。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指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特点:1.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三、解题1.那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预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2.标题即中心论点,包含了三个关键词: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首先,我们看关键词工匠精神,同学们可以在文章中勾画标注相关语句,去体会“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明确:①(课文第二段)中“《说文》 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我们可以知道“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②(课文第三段)“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可以知道“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专注。③(课文第三段)“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 这句话告诉我们“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创新。④(课文第三段)“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它强调了工匠精神中的爱岗敬业。⑤在(第四段)同学们还会发现关键句,“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由’不限于此”我们还可以找到“工匠精神”的其他内涵:炉火纯青的技术;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3.掌握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我们再看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时代品质”,什么是时代品质呢?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对时代品质的理解。明确:①(第五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第二段)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我们可以得出时代品质对个人精神而言是技术精湛、造诣高深。②从(第二段)中“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 我们可以得出时代品质对企业气质而言是气质雍容、活力涌流;对国家素养而言是市场健康和人文深厚。4.通过读新闻评论的标题,我们了解了“工匠精神”和“时代品质”,我们再看标题中的“雕琢”一词,为什么要雕琢?我们的时代现实有怎样的问题要我们去雕琢?在文中找出写“时代现实”的句子。明确:(第四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这句话我们就理解了标题中“雕琢”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决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时代现实,所以我们要雕琢。四、梳理论证思路解读了标题,标题是弄明白了,但有的同学认为本文思路有点乱。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思路清晰。但本文就“工匠精神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比较散乱,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都有。那本文论证思路到底乱不乱?现在就让我们梳理梳理。明确:评论的第1段,先指明时代特点--当前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然后以新闻事实引出评论的话题:高技术企业的需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由此“就事说理”,引导读者思考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联系,即时代需要工匠精神。第2段、先阐释当代“匠”的特点--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然后提出“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的见解,意在说明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在此基础上,论述工匠精神在小至企业,大到国家以及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第3段,从一个匠人典型的工作状况写起,廓清了对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拜手工教”“离、离群索居”等种种误解,指出工匠精神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对于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追求时代精神,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第4段,进一步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先分析当代工匠精神因热爱而付出,因追求而卓越,因有境界而淡定的思想品格,再深入分析工匠精神的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深化了对于工匠精神的闹释,进而指出,推崇工匠精神对疗治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提出希望: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一段的重要作用是指出发扬工匠精神可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为倡导发扬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也体现新闻评论有的放矢、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新闻品格。第5段,指出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表现,发扬工匠精神,对于个人、企业、社会、国家都有重要意义,倡导发扬工匠精神、以此推动社会进步、雕琢时代品质。最后以“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辩证分析工匠精神的作用、使论述全面而深化。赏析语言本文作为一篇时评,具有强而有力的说服力。试从论证方法和句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1.对比论证①别人可能觉得她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②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③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匠”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本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明确:“可能……但……”“从来都不是……而是……”“并不是……也不是……而是……”这种句式边破边立,用对比论证廓清了世人对工匠精神的误会,写出了工匠精神的意义价值: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关联词的使用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使论证层层递进,更有力量。2.类比论证第1段中“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以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3.假设论证第4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则是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4.道理论证(引用论证)①第一段引用企业家的话“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②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写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演变;③引用鲁迅的话“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证;④引用日本匠人秋山利辉(文中没有署名)的话“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论证了工匠精神的内涵;⑤还有来源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来源于《庄子》里的“技进乎道”“超然达观”、来源于《礼记》里的“至善”等。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分析,使工匠精神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二)整散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增强说服力。本文是一篇时评,但文章并没有给人以枯燥说教的感觉,而是生动形象,绚丽多彩。这主要是因为文章语言丰富,整散结合。①时代新词。如第1 段中作者用到了“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使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②拟人。第2 段中作者用“气质雍容、活力涌流”来写企业,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③排比、对偶。文章第3、4、5 段运用排比、对偶手法,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说服力。④成语。此外,本文运用大量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六、畅所欲言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工匠精神”回归?明确:观点一:“工匠精神”的回归,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障碍。凡事思想先行,理念引领。要使“工匠精神”回归,一定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障碍。舆论界要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企业界要循循善诱地进行疏导,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地进行引导。这样,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工匠精神”滋养的舆论环境与氛围。观点二: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应当融于每一个人的血液里。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团体发展之途充满荆棘。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在互联网思维“泛滥”的年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价值,不啻于一种追本溯源,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二选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