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32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32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
主要社会主义国家表
大洲 国家 建立时间 备注
欧洲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 1917年苏维埃政权
波兰人民共和国 1944年7月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1945年11月 1963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46年1月
匈牙利共和国 1946年2月 1949年8月改国名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46年9月 1917年苏维埃政权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1947年12月 1965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大洲 国家 建立时间 备注
欧洲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48年5月 1960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年12月
亚洲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24年11月 1946年获得国际承认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年9月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1948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
拉丁美洲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
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有何意义?
这些国家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反映出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怎样在东欧推广的?
1947年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要求东欧各国实行与其一致的社会制度;
1949年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同时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苏联按照自己的模式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改造。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阅读下面材料,思考:罗曼·罗兰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持什么态度?发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期待?
(罗曼·罗兰致斯大林的道别信)这次来访印证了我来之前的预感,我将带着坚定的信念离开这里:世界真正的进步与苏联的命运紧密相连;苏联是全世界无产者的温暖之家;无产者应当是而且必须是人类的主人;保卫苏联,反对所有威胁苏联发展的敌人是所有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法]罗曼·罗兰著,袁俊生译《莫斯科日记》
当时他们到那边去看了以后呢,确实也发现了,苏联存在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当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还有当时的官僚主义的作风,还有广大农民和一般老百姓的贫困生活……
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这本日记五十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五十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
1984年,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正式发表了。
——整理自纪录片《大国崛起(特辑)》解说词
坚信苏联代表了全世界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利益,认为世界的命运和苏联紧密相连,坚定保卫代表无产阶级进步力量的苏联。
发现存在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广大农民和百姓生活贫困等问题。
希望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的偏差及弊端,相信苏联会更美好。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国家与外部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王复士、赵玉龄等译《别无选择》
国际上,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不断加剧,先后爆发了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国内经济发展更加畸形,国防工业成倍增长,而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人民的生活比预期的要差得很多。 ——王加丰等《强国之鉴》
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苏联国际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军事工业发展显著
人民生活水平差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国际上面临美国和西方封锁,冷战对抗不断加剧
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政治
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否有成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为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赫鲁晓夫在改革中不顾苏联的地理条件,盲目推广种植玉米,结果造成玉米歉收,苏联农业陷入困境。这充分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既有成就,也有严重问题。
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内容: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阅读下列材料,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否有成效。
60年代至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掀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苏联却仍拘于把增加传统重工业产品的产量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同时,勃列日涅夫基于奉行霸权主义的需要,又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因而在这一阶段,尽管苏联还能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并在若干重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如钢铁、石油、……等占居世界首位,在常规武器、核武器以及航天技术方面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在轻工产品和新兴产业方面,……却明显地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经济结构也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第三产业比重很小,生活服务很差,而且基本上是封闭性经济。这些情况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率日趋停滞和下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一度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他追求超级大国的地位,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导致苏联综合国力逐渐衰退,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评价: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及结果:
领域 内容 结果/影响
经济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总体效果不佳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表现:
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
8名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72小时即宣告失败。
1991年12月8日
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1991年12月21日
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结合材料,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及苏联解体,其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所谓改革。……美国对苏联进行的“促变”政策与措施对苏联的解体起了“促进”与“加速作用”。而这种作用只有在戈尔巴乔夫推行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时才能有明显的效果。
——刘金质《冷战史》
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思想混乱,政局失控。
直接原因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外部原因
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
其他原因
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 B.计划与市场结合
C.自由放任 D.多种所有制并存
A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赫鲁晓夫改革与洋务运动存在的相同问题是( )
A.没有使国家实现独立 B.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B
某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用下图来表现苏联解体的原因。对此图所示苏联解体的原因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苏联模式+“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A.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戈尔巴乔夫改革巩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成为最主要因素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A
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一 戈尔巴乔夫推行以“民主化,新思维”为旗号的修正路线,非但没有革新苏共、给百姓带来真正的人权,反而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成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霸权……俄罗斯社会逐渐认识到,借鉴他人经验是必要的,但绝不能全盘照搬。有些东西对于他人是美酒,但对于自己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导致改革失败。
材料二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重要原因。
(1)材料一中的“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党采取的哪些措施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作答内容
答案:苏联解体。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
答案来源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材料二中提取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论述: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些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始终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急于求成,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脱离了国情,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开始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