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图片,了解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农村垦殖运动发展,庄园经济逐渐衰落和瓦解。 2.通过研读教材、史料,理解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形式的特点,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3.通过阅读课本和研读史料,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认识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提高概括、分析问题能力。 【课时作业】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指向目标1) ①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 ②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③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④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成为自由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 .利用图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下图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指向目标2)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手工业- -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 手工工场 租地农场 市民阶层 D.富裕农民 3.下图是关于11世纪到13、14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指向目标2) A.西欧封建庄园制瓦解,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B.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市民阶层组织议会,控制了国王 D.14世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4 .对同一时期不同空间下的历史事件或事物进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宋代城市与西欧同一时期的城市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指向目标3) A.宋代城市规模比西欧中世纪城市规模小,但商业更加兴盛 B.宋代城市布局严谨,市坊分开,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C.西欧城市里的富裕商人、银行家发展成为后来的资产阶级 D.西欧城市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没有自治权 课时作业设计表 第一课时 课题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水平”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 序号 内容 水平 1 通过阅读教材、图片,了解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农村垦殖运动发展,庄园经济逐渐衰落和瓦解。 理解 记忆 2 通过研读教材、史料,了解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形式的特点,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理解 记忆 3 通过阅读课本和研读史料,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认识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提高概括、分析问题能力。 分析 运用 题目属性(使用时间为课上或课后;难度为简单、中等或较难;来源分为原创、改编或引用;可加行) 题号 对应学习目标 使用 时间 题型 难度 预设 时长 来源 1 1 课上 选择题 简单 1分钟 改编 2 2 课上 选择题 简单 1分钟 改编 3 2 课上 选择题 中等 2分钟 改编 4 3 课上 选择题 较难 3分钟 引用 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与题目题号对应) 参考答案:1.D 2.A 3.B 4.C 评价标准:全对A级,对三个B级,对两个C级,其余D级。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讲了西欧中世纪晚期发生的变化,着重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重点是租地农场的建立;手工工场的建立。难点是手工工场的建立。 整体设计:结合本课重、难点和学历案,及学生掌握情况,本课的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因为有些内容不好理解,所以在作业设计方面,多采用示意图、图片等方式,更加直观,也便于学生掌握。 具体来讲:本次作业共4题,全部为选择题。 (一)注重作业的层次性,有易有难。第1、2题相对简单,第3、4题难度增加。 (二)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将中、外历史问题联系起来。 第1、2题,根据课本内容可知选D、A。 第3题综合性比较强,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因此劳动分工、简单协作,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选项B符合题意;A、C不符合史实,可排除;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此题选B。 第4题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不比西欧中世纪城市规模小,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宋代城市布局并不严谨,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在西欧,允许城镇有一定限度的政治自主权,这是一个很深厚的传统,D说法错误;西欧时期,城市里的富裕商人、银行家发展成为后来的资产阶级,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