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 1 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国家的建立等内容。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开篇,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但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
1.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并能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分析历史现象。
2. 史料实证:通过对考古资料、历史文献等史料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和实证精神,提高历史学习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3. 时空观念: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时空背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进行的。
4. 历史解释: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5. 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 难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2. 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场景和文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4. 比较法:通过对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5. 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 展示一些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或视频,如仰韶文化的陶器、良渚文化的玉器、二里头文化的宫殿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这些文物和遗址都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们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或视频,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
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4.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点评,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和理解,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铺垫。
教学二: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教师活动:
1. 介绍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展示元谋人的头骨化石和石器等相关图片或视频。
2. 讲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概念,并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境内不同地区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如北京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这些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都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或视频,了解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和不同地区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 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设计意图:
1. 通过介绍元谋人的发现和研究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通过讲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中国境内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 通过提出问题和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
4.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三:从部落到国家
教师活动:
1.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境内的部落文化,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
2. 讲解部落社会的基本特征,如血缘关系、集体劳动、财产公有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这些部落社会与早期国家有什么不同?早期国家的出现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或视频,了解中国境内的部落文化和部落社会的基本特征。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 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设计意图:
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境内的部落文化和部落社会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 通过提出问题和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部落社会与早期国家的不同和早期国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
3.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四:商和西周
教师活动:
1.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介绍商朝和西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如商朝的青铜器、西周的分封制等。
2. 讲解商朝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和井田制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商朝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或视频,了解商朝和西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 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设计意图:
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商朝和西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 通过讲解商朝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 通过提出问题和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商朝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
4.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五: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等。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3.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作业布置:
1. 教师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资料、制作相关的历史图表或海报等。
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相关问题,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3.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时间,并要求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设计意图:
1. 通过提问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3. 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时间,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时间管理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讲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同时,我也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讲授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训练。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课堂提问和互动、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