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二)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C.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无为”“齐物”“贵己”等三种主张。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材料二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似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材料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 外物》)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B.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C.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D.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男子在十五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有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B.墨,即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C.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 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B.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C.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2)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0.材料一《老子》第六十四章,重在治国,请概括作者的思想(两点即可)。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第二章》)(二)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雷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11.下列对选文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B.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C.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D.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1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长,地久”中的“长”和“久”均指时间长久。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B.恶已,“已”通“矣”。易泮,“泮”通“判”。赘行,“行”通“形”。C.伐,自我夸耀。户牖,古代指门窗。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D.“强行者有志”,指发愤图强,克服困难,才算有志气。“慎终如始”,指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矛盾对立、互不干扰、永恒不变的道理。B.《老子》认为“退其身”“外其身”和“身先”“身存”是统一的。但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当下社会,这种谦退的精神显得不合时宜。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D.“其安易将,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认为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扑灭,要防患于未然。1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15.三组选文均体现了《老子》论说很强的思辨性,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请概括三条,并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C.企者不立 企:企图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1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情景默写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2)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3)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与《<老子>四章》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三、选择类2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死而不亡者寿B.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C.起于累土D.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B.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助词,……的(人)。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于:介词,在。四、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 ① 。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② ,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 ③ ,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5.请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10个字。参考答案:1.A 2.C 3.A 4.(1)百姓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2)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5.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第二,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6.D 7.A 8.B 9.(1)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2)我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10.①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②对待大事,抓住细节;③善始慎终。11.B 12.D 13.D 14.(1)因此有道之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身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自身。(2)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名,自我为是的不能彰显。 15.①要客观、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②利他和利己是统一的。③重视“无用”之用。④人贵自知。⑤积累的重要性。⑥要慎始慎终。16.C 17.B 18.D 19.(1)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2)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人,就是真正的长寿。 20.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1.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22.A23.D24.①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或“总是往低处流”)②这里的“不争”(或“这是一种智慧”)③若无变化万千的水 25.①因为柔和(或“不争”)所以强大(或“刚强”);②因为处下所以博大;③因为变动所以神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