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教案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人类迈人文明时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古代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张,进一步扩大了农耕文明区。
具体表现:
1.政治上: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古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2.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渔猎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逐渐有了剩余产品,这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进入文明时代的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生活为主,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发达。
3.文化上: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古希腊的文学与哲学成就突出;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扩展,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课标要求: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命题分析:
由于教材的原因,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律是考察的重点,部分省市命题开始出现新教材的内容;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中西对比。
备考建议:
重点关注:新教材的内容,尤其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历史;理解古代文明的不同扩展方式及影响。
时空定位:
主要内容:
知识点1:古代文明的扩展
知识点2:古代世界的帝国
知识点3:文明的交流
教学过程:
知识点1:古代文明的扩展
(一)扩展的原因:
1.必要性:
①在生产力水平有限发展的情况下,农耕文明需要新的土地、水源、劳动力;(人地矛盾)
②统治阶级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
2.可能性:
①经济: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政治: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强有力的国家机构;
③自然:位于中低纬度,气候适宜,适宜生产生活,自然条件优越。
3.客观性:
古代各文明间的扩张及争霸战争的客观促进。
(二)文明扩展的表现:
1.农耕文明:武力征服
(1)埃及文明的扩展:
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受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文明的扩展:
①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②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2.海洋文明的扩展:
(1)原因:
①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陶片放逐法);
②工商业发展需要(原料和奴隶来源而另辟新路)
③城邦资源少,人口过剩,贫富分化(为了谋生)
(2)条件:
凭借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3)方式:
以移民方式展开殖民扩张。
(4)区域:
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
(5)特点:
材料 希腊的海外殖民不仅和古代一般的民族迁移不同,更与近现代资本主义侵略有别,海外殖民通常由某一城邦发起,即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另立家园,即为子邦--殖民城邦,而殖民城邦与母邦在政治经济关系上都是平等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归纳为:
①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线状分布;
②海外城邦独立于母邦,没有形成统一帝国;
③主要以地中海为核心,以航海为主要手段。
④殖民城邦与母邦是平等关系。
(6)影响:
①古希腊人在其统治区域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巩固城邦制度;
②古希腊海外工商业得到发展;(最大贡献)
③扩大了希腊人的视野,传播了希腊文化;
④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冲击。
综合概括: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扩展的比较
知识点2:古代世界的帝国
(一)帝国的含义:
指统治区域、统治权力。特别是一个民族通过武力征服统治其它部落或族群建立的范围比较广大国家。
①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
②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
(二)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
1.建立:
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灭亡:
(1)公元前499-前449年,希波战争(著名战役: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结果战败;
(2)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为了称霸希腊,打着为希腊复仇的旗帜,率军远征波斯帝国。前4世纪末,因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而灭亡。
知识拓展: 波斯帝国
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被亚历山大大帝攻灭。224年,萨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国,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国。874年,萨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国再次重建,1935年巴列维王朝改国名为伊朗。
3.统治:
(1)中央: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2)地方:实行行省制
(3)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完备的交通道路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4)统一的货币制度(发行官方货币)。
4.影响:
(1)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
(2)波斯帝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包括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交通制度、宗教制度等。
(三)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
1.建立:
公元前4世纪末兴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建立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前301年,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一世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2.统治制度: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
(1)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2)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3)推广希腊文化。
3.影响:
①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②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③使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
④在一定程度上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合作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选必3的内容,如何评价亚历山大东征?
材料一 为了报复地中海东岸中部城市提尔的坚决抵抗,马其顿人屠杀八千提尔人,被俘当奴隶的共约三万人!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将底比斯夷为平地,并将所有幸存的底比斯人沦为奴隶,底比斯从此灭亡。
——吴于堇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会所、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同时,东方文化中的君主专制主义和官僚体制、奢侈放荡的享乐主义等不断在对希腊文化进行着反向渗透。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第49-50页
提示:
(1)统治措施:
①文化: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②政治: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以正统继承人自居,继承波斯的基本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
③习俗:推广波斯礼仪,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④军事: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2)统治特点:
①推行希腊文化。②因俗而治。③加强专制。
④笼络当地贵族。⑤实行融合政策。
(3)影响:
①消极: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
②积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加强了地区经济的联系与发展;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选择性必修3: “希腊化时代” (第11课 P62-63)
(1)概念:
①空间: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
②时间:从亚历山大远征(前334年)到罗马屋大维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前30年)之间大约300年。
(2)表现:
①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②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③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
④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
⑤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⑥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3)特点:
①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知识点2:古代世界的帝国
(四)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395年)
1.发展历程 :
(1)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建立
(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3)公元前27年:建立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罗马帝国;
(4)2世纪安敦尼王朝时期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313年,基督教成为国教。
2.国家治理:
(1)政治:
中央:实行帝制;地方:行省制
(2)法律:
以罗马法维系统治
(3)文化:
4世纪基督教成为国教
知识拓展: 基督教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公元313年,罗马征服颁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使其取得合法地位。《圣经》是重要的经典。于392年被定位罗马帝国国教。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
3.分裂和灭亡:
(1)原因:
内因:
①军事扩张建国,缺乏内部凝聚力;
②政治腐败,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加重人民负担;
③阶级矛盾尖锐,奴隶起义频仍。
外因:
④边境压力增大,蛮族入侵。
(2)表现:
①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
②476年,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
③1453年,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选择性必修1:第2课 P9.
罗马共和国的贵族共和制:
(1)权力运行机制:
(2)局限性:
①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②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
③罗马共和国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
选择性必修3:第2单元·第4课
1.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法律形式而言):
(1)习惯法:没有文字记载,贵族垄断;
(2)《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
(3)《十二铜表法》的评价:
①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②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内容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
2.文学:卢克菜修、西塞罗、维吉尔
3.史学:李维《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
4.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
5.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6.文化的价值内涵:
(1)古典希腊:理性智慧、科学思维、人文精神、求真意识。
(2)古罗马:法制。
能力提升: 概括三大帝国兴衰及共同特点。
(1)兴衰:
(2)共同特点:
①依靠军事征服建立;
②疆域辽阔、地跨欧亚非;
③依靠军队与官僚体系维持,保持较长时间的政局稳定;
④不同文明在融合中得到继承与创新;
⑤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权力高度集中,地方实行行省制。
知识点3:文明的交流
(一)总趋势:
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二)方式:
(1)武力扩张的推动; (2)和平友好往来。
(三)概况: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知识拓展:
1.字母文化:
(1)产生:西亚地区的腓尼基
(2)演化:
①东方:阿拉马字母到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
②向西:
希腊字母到拉丁字母。
(3)影响:
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
问题思考:字母文字广泛流行的原因
①字母文字符号少,易于记忆,书写简便,有固定读音;
②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有大量的符号需要记忆。
2.中西方交流——丝绸之路:
1.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2.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
3.公元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正确评价古代帝国的扩张
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东侵也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他的军队中,有不少随军的学者。他们有的搜集标本,有的记载地方形势风习。这些活动丰富了古代科学研究的资料,扩大了人们知识的范围。东西交通和商业发达的结果,又使东西方的艺术、思想、智慧合炉而冶,孕育了公元前4至前2世纪东部地中海各地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昌盛。在西亚和北非有长久传统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无疑地培育了希腊人在这一方面的发展。
——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材料二 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摘译自阿利斯提德的演说《致罗马》英文版
提示:
(1)扩张战争充满着暴力和灾难;
(2)扩张了农耕文明区,亚欧非交往频繁,客观上加快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3)促进了亚欧非之间经贸、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促进了各文明间的交融互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高考真题演练:
1.(2023·全国甲卷)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A. 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 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C. 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 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正确答案:B.
【解析】 考点:罗马法。
根据材料“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共和之前至罗马共和时期,败诉方承担的败诉成本越来越少,更多的维护了公民的利益,故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B项正确;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编纂民法大全,系统完备的罗马体系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且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逐渐削弱,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虽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材料未涉及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山东高考)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正确答案:A。
【解析】 考点:古代文明的交流——艺术交流。
据题干图片可知,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进而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融合,故选A项;题干图片仅是述及亚述、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亚述、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仅能够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现象,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改变了”世界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C项;拱门形制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但是仅依据图片并不能得出“重塑”的结论,排除D项。
3.(2023·浙江高考)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
正确答案:A。
【解析】 考点:古代帝国的扩张。
据图可知,上图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下图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故选A项;罗马帝国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包括希腊半岛、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一部分,排除C、D项。
4.(2023·广东高考)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正确答案:C。
【解析】 考点:亚历山大帝国东征的影响。
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图片中的扩张起点位于南欧地区的巴尔干半岛,经小亚细亚、埃及、西亚进入了波斯、中亚和北印度地区,最终返回巴比伦,整个路线图与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相吻合,由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故选C项;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商人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排除A项;罗马帝国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但是图片并未将意大利地区包含其中,排除B项;印刷术在13、14世纪经蒙古西征传入了西方,亚历山大东征时尚未出现印刷术,排除D项。
5.(2023·湖南高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正确答案:D。
【解析】 考点:罗马共和国的权力运行。
据材料可知,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元首顾问议事会讨论,罗马帝国的重大议题不是由屋大维独裁决定,延续了共和时代的政治传统,故选D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逐渐实行独裁统治,排除A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是寡头政治的继续存在的表现,排除B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有利于元首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强化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
6.(2023·湖北高考)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正确答案:D。
【解析】 考点:罗马帝国时期的疆域。
由材料“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可知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可知发生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同时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结合所学,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故选D项;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都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排除B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且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7.(2023·北京高考)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
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
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正确答案:B。
【解析】 考点: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说明经商是有利可图的,贵族不愿经商是轻视商业,故①错误;据材料“(奴隶……公民)代为经营……购买土地”可知,奴隶释放后才能成为公民,才能购买土地,因此,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故②正确;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并非经商致富后获得公民权,故③错误;“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说明重农轻商观念浓厚,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8.(2022·浙江高考)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正确答案:C。
【解析】 考点:罗马法。
材料“西班牙商人……加以排解”说明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民法已不太适应新的形势,“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说明万民法应运而生,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故选C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源,排除A项;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排除B项;以万民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而非习惯法,排除D项。
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