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物联网安全技术 课件(共20张PPT)九年级信息科技(浙教版202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物联网安全技术 课件(共20张PPT)九年级信息科技(浙教版2023)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物联网安全技术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CONTENTS
目录
物联网安全概述
01
物联网设备的身份标识
02
软件定义边界(SDP)
03
04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物联网安全概述
Part One
物联网安全的定义
物联网安全防范涉及的范围更广,除了对用户进行认证以外,还需要对物联网中的设备进行安全认证,以防大量的物联设备受到攻击。物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安全防范技术已不能满足当前物联网的安防需求,这对物联网的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安全隐患日益严重
01
安全技术不断更新,但仍存在许多漏洞和隐患
02
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但仍需加强监管和执行力度
03
企业和个人对物联网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仍需加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
04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保护用户隐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
保障设备安全:防止设备被黑客攻击和控制
维护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确保系统稳定:防止系统崩溃和瘫痪
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用户对物联网技术的信任度,推动产业发展
物联网设备的身份标识
Part Two
互联网身份标识的发展
物联网设备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这些设备提供支撑的网络也正变得无处不在,因此,就需要在全新的、不同的环境中去识别出不同设备的身份并为其分配访问权限。
当加入网络的设备数量急剧增加时,建立一个结构化身份标识命名空间将大大有助于物联网中设备的身份管理。物联网设备的身份标识生命周期开始于制定设备的命名规则,设备经过安全引导进人系统后,就可以为其分发认证信息和属性,再根据已制定的安全策略对账户进行监控,证书、密钥等认证信息会定期更换,账户也会随之更新,长期不使用的账户可采取停用措施,而最终账户的清除标志着设备身份标识生命周期的结束,如图5-1所示。
物联网设备身份标识生命周期示意图
物联网设备的身份标识
身份标识的重要性:确保设备的可识别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身份标识方式:如IP地址、MAC地址、UUID等
物联网设备的身份标识管理:包括设备注册、设备授权等
身份标识的安全问题:如数据泄露、身份盗用等
身份标识的未来趋势:如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设备身份标识中的应用
知识链接
在物联网消息传输协议中,通常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认证信息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认证,以达到身份标识的目的。常见的用于认证的信息有口令、证书、生物特征、设备授权等。其中基于公钥的数字证书是设备在物联网中进行认证的首选方法。
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指在互联网通信中标志通信各方身份信息的一个数字认证,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用它来识别对方的身份。数字证书对网络用户在计算机网络交流中的信息和数据等进行加密或解密,保证信息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软件定义边界(SDP)
Part Three
软件定义边界
软件定义边界(Software Defined Perimeter,简称SDP)是基于“零信任安全理念”的新一代网络安全技术架构。传统的网络安全是基于防火墙的物理边界防御,服务器资源、办公、学习设备等都在我们所熟知的“内网”。随着大量网络新兴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不断涌现,更多的资源迁移上云,移动办公逐渐流行,传统的安全边界正在瓦解,网络边界越来越模糊,网络应用的很多场景越来越复杂,传统物理边界安全无法满足当今数字化技术的需求。从“有边界”向“无边界”转变,更加安全的“软件定义边界”技术架构应运而生。
SDP架构
SDP可以将服务器、路由器等连接到互联网的基础设施隐藏起来,没有人可从外部看到,以达到免受攻击的目的。其目标是使网络边界基于软件而非硬件。另一个关键区别是,SDP同时对设备和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可以把SDP想象成一扇内部有人值守的大门,访客只有在确认了身份及来访目的后才能看到内部情况,一旦获得允许的访客进入,大门将再次锁上,如图5-2所示。
图5-2 SDP架构
软件定义边界的概念与应用
软件定义边界的定义:软件定义边界是一种网络安全模型,允许在网络中定义和管理访问控制。
软件定义边界的优点:提高安全性、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软件定义边界的实现:通过在网络边界部署软件定义的安全设备来实现。
软件定义边界的应用: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
软件定义边界的挑战:与现有网络设备兼容性、安全性、管理复杂性等问题。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part four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02
03
04
安全技术集成化:将多种安全技术集成到一个系统中,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智能化安全防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安全威胁的智能识别和应对。
安全技术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安全技术标准,提高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
安全技术开源化:鼓励安全技术的开源和共享,降低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本。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未来应用场景
工业互联网: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和数据安全
智慧城市: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
智能农业: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数据安全
智能家居:保护家庭隐私和数据安全
智能交通:保障车辆安全、道路安全和交通系统稳定
智能医疗:保护患者隐私和医疗数据安全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
隐私保护技术:研究如何在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保护用户隐私
01
安全协议研究:研究适用于物联网设备的安全协议,提高设备间的通信安全性
02
智能防御技术: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安全防御,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03
安全认证技术:研究适用于物联网设备的安全认证技术,提高设备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04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