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第一部分 教学阐释】一、教学目标1.通过“‘碳中和’概念初探”了解认识的含义,理解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通过“CCUS技术助力碳中和”、“中国碳中和抉择”培养学生调用知识分析的能力,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通过材料阅读、查阅我国提前完成2020年碳减排承诺背后的中国作为相关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加深对中国技术发展信心,中国言出必行、言出必达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政治认同。通过课后作业“中国有承诺,我们有行动”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投身碳中和实践,加强公共参与,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政治选修学生,通过高中大半年和哲学第一单元部分知识的学习已形成一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思维品质,初步具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梁丰高级中学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热爱探究,能较好地关注社会热点,具有较强的资料搜集、调用知识分析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三、教材(内容)解析本框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框共包括两目,第一目“认识与实践”,阐述认识的内涵及分类,实践的内涵及特点,为第二目的内容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两目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本框内容侧重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探究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学好该内容为学习本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四、设计思想与基本理念本课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结合 “我国的碳中和目标”这一重大时事情境,以“如何认识和践行碳中和”为主议题,并围绕“新发展新呼唤:碳中和概念初探”、“新愿景新路径:碳中和技术革新”、“新时代新抉择:碳中和中国行动”这三个子议题设计课前、课堂、课后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最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在阅读搜集资料、小组展示等活动中、“中国CCUS技术发展”、“提前完成2020年碳减排承诺背后的中国作为”等案例中,增强学生对中国技术发展和中国承诺的信心,努力追求从知识政治教学转向政治教育;以“碳中和”这一重大时事情境,立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通过设置情境化、问题化、探究话的课堂教学,努力追求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通过对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矛盾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矛盾吗?等问题的思考强化辨析,构建思辨课堂,努力追求课堂教学从浅层转向深度。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六、资源与工具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搜集提前完成2020年碳减排承诺背后的中国作为、“CCUS”技术相关资料,并制作“CCUS”技术手抄报。七、方法与策略议题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第二部分 教案设计】课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主议题 如何认识与践行碳中和?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活动任务 设计意图1.阅读材料:什么是碳中和、中国CCUS技术发展 2.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我国提前完成2020年碳减排承诺背后的中国作为; 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8—53页,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并在书本进行标注 1.通过阅读了解时事术语、前沿技术,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增强对我国技术发展的信心;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提前完成减排承诺背后的中国作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政治认同。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活动情境创设 活动设计 知识生成 设计意图新课 导入 视频:《中国宣布减排新举措 明确碳中和路线图》 学生:观看视频,提取关键词 教师: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播放熟悉情境、激发兴趣新课讲授 子议题一 新发展新呼唤:碳中和概念初探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一说你对“碳中和”的认识。 教师:归纳、引导、总结、深化。 一、认识 1.认识的含义 2.认识的分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补充: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通过学生表达引导学生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到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子议题二 新愿景新路径:碳中和技术革新 材料:CCUS技术助力碳中和 学生: 自主探究: (1)技术人员研发CCUS技术属于什么活动? (2)结合CCUS技术的发展过程,解读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归纳、引导、总结、深化。 二、实践 1.实践的含义、类型 2.实践的特点 通过探究生成知识、培养学生调用知识分析的能力子议题三 新时代新抉择:碳中和中国行动 材料:中国碳中和抉择与行动 学生: 1.小组展示——提前完成减排承诺的中国作为。 2.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碳中和抉择和行动的认识。 3.思考:(1)“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请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引导、总结、深化。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补充:(1)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2)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通过小组展示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政治认同;通过合作探究生成知识、培养学生调用知识分析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通过强化辨析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拓展 个人节能减排承诺书 学生活动:填空并作出承诺。 教师:价值引领。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引导学生行为,树立公共参与和责任意识。新课小结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点评补充。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板书设计课后活动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中国有承诺,我们有行动 1.深入社区,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碳减排现状,开展“企业碳交易与提升品牌影响力”调查。 3.结合目前碳减排的“瓶颈”,通过政府网站等渠道向政府提出建议。(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以上其中任意一项完成。) 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增强公共参与能力,深化实践第一观点。学习评价 维度 等级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搜集信息充分、精当与小组同学配合主动程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组织恰当,资源利用充分1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