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一、目标任务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辨析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政治认同:认同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定文化自信,认同国家提出创新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科学精神: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各种文化观点,辨识各种文化现象,从中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公共参与:青年学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文化强国作贡献。
二、预习导学
【教材导学 知识梳理】
(一)建设文化强国
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建设文化强国,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原因: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2)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1)坚定理想信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加强道德建设: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3)提升科学修养: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4、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2)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3)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5.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的来源
(1)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活力不断进发,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临立在世界东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3.如何文化自信
①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预习自测 判断正误】
1.取缔落后文化,改造腐朽文化。
2.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3.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经济效益放首位。
4.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
三、课堂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新时代,我们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
新课讲授
总议题:文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议题一:建设文化强国
议学情境:
播放视频《新中国成立70年文化成就》。
2003—2012年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过十八大之后进一步完善发展,提升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市场与社会资源,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性、均等性、社会性。截至2020年底,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6%;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已经实行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截至2019年底,有2176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2155个县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分别占比89.47%、91.9%;全国建成农家书屋58.7万家,累计配送图书12亿册,数字化建设的农家书屋达12.5万家;全国群众性文化机构有馆办文艺团体8094个,文化馆(站)指导的业余文艺团体44.18万个,馆办老年大学769个。可以说,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议学任务:结合视频材料,我们应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建设文化强国,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原因: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2)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知识拓展:区分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1)坚定理想信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加强道德建设: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3)提升科学修养: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知识拓展:正确区分科学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
4、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2)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3)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知识拓展:正确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5.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议题二:坚定文化自信
议学情境:
播放视频《探寻文明足迹 坚定文化自信》
观点一:中华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我们不能忘记。
观点二:中华文化的确曾经辉煌过,但近代衰落了,说明已经没有生命力了。
观点三:中华文化的确在近代落后过,但我们有充足的自信,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
议学任务:结合视频和上述观点,谈谈我国文化自信的来源?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的来源
(1)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活力不断进发,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临立在世界东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3.如何文化自信
①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四、知识构建
(
0
5
重点总结
)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④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⑤建设文化强国,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充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4)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五、课堂练习
1.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国内某音乐人选取11种民间流传的山歌小调,融入古典文学元素,表现以现代音乐手法,创作出全新音乐作品,受到广泛欢迎。这说明文艺创作应( )
①坚持以劳动群众为创作主体
②从民间山歌小调中汲取营养
③始终坚守中华文化基本立场
④对现代文艺进行批判性改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合理展开艺术创作,有血有肉地表现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形象,让观众伴随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体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酣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怅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影片中的唐诗一次次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这表明文艺创作( )
①要真实再现社会历史的本来面貌
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要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
④要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我特别敬佩张富清爷爷,我要把张爷爷作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怕困难,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最喜欢的功勋人物是袁隆平爷爷,特别感谢袁爷爷让我们吃上饱饭,我要爱惜粮食……”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党和国家功勋人物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某地各中小学校开展“功勋人物进校园”系列活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此活动旨在( )
①使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入脑入心
②提升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③引领青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讲好功勋故事以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此,我们要( )
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④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七一奖章获得者蓝天野,将一生奉献给人民文艺事业,秉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的理念,用话剧艺术反映生活变化和社会进步。这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启示是( )
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②要深入群众,将自身情感与人民生活相融合
③要创作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满足人民各种需求
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时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我国古代绘画作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梦想,也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记忆。某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关于我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与保护的综合探究活动。多位同学就我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欣赏活动拟写了标题,其中最贴切的是( )
①坚守文化底蕴,进行文化创新
②弘扬传统美德,赓续红色血脉
③感受丹青魅力,传承历史文脉
④品味笔墨神韵,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3年2月,兰花博物馆奠基仪式在绍兴举行。其中,项目一期以兰文化为主,融入越国文化、书法文化、兰亭文化,结合乡村共富背景,打造多维度、多元化、多场景博物馆。项目二期规划建设兰花科研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数字交易中心、公共品牌中心等功能区域,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载体,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技术桥梁、人才创新体系,推动兰花衍生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博物馆将开展兰花网络销售,打造兰花地域品牌标志,撬动兰花数字交易。这体现了( )
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②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③文化自信,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孟嘉的帽、王勃的笔、陶渊明的菊花酒”,河南卫视2022年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之《重阳奇妙游》激活重阳典籍,其国风、国韵、国潮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中国节日“奇妙游”持续“出圈”。
中国节日“奇妙游”"坚持以文化立魂、以专业立命的创作信条,深深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不止。节目采用“情景剧十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以现代科技配合传统韵味的“混搭风”,打造出一系列融入历史典故、还原历史场景的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融合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国内外受众多元审美需求,于重要的节庆节点填充观众的节日记忆,也让更多人见到了当今老年群体阳光、乐观、潮酷的生活态度,实现了“圈内走出去”“圈外走进来”的跨圈层传播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节日“奇妙游”节目持续“出圈”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D 6.C 7.D 8.A
9.①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形式和文化传播手段,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于人民的审美需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④立足时代之基,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