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导入新课】梁启超说过甲午战争真正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陈旭麓现在其《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也指出,甲午一战使得中国从变局急转为前所未有的危局。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孕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民族危机加剧的态势下,中国的仁人志士是如何扶危局,应变局的?
【讲授新课】
任务1: 同学们6—8人为一个学习单元组,结合教材与导学案,同学们分为“资产阶级组”,“农民阶级组”,负责收集整理他们为救亡图存所付出的政治实践,效果如何? 为什么?请谈谈你的心得与认识。
一. 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组)
思考1:结合教材与导学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影响。
1.原因:政治形势: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经济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康梁维新派大量宣传维新新思想;西学东渐
想一想:康梁维新派为宣传维新新思想付出了哪些努力?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意欲何为?
(发生)公车上书;(发展)报刊,学会,学堂;高潮(百日维新)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国内封建势力的强大;减少维新变法改革的阻力
2.内容:《定国是诏》
问题1:仔细阅读《定国是诏》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康梁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为什么?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减少维新变法改革的阻力
3.失败: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思考2:结合教材与导学案上的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启示以及历史影响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
客观原因:国内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国际环境不利
主观原因: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组织;缺乏群众基础且依靠无实权皇帝;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理论错误封建思想浓厚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未触及最根本的封建政治制度;急于求成,用人不当,变法计划失当;
启示: 历史证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也终因其自身局限性无
法独立救中国。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漫长而坎坷
影响: 进步性: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级了旧官僚体制;具有爱国性,进步性与启蒙性(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大势历史大趋势,具有进步性;促进了国人觉醒和思想启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局限性: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范畴,特别是没有触及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二. 农民阶级抗争路—扶清: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组)
思考3:结合教材与导学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义和团运动的时代背景,口号与历史影响
原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
口号:扶清灭洋:扶清: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矛盾抬升成为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具有强烈而又朴素的爱国精神;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最终导致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灭洋: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反帝决心;具有盲目排外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
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陈旭麓
(师)引导学生要理性爱国,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认清形势的发展
影响:(性质)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反帝
爱国运动;(进步性)义和团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启示: 历史再次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无法救中国,因为近代中国的农民具有不可超越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便是例证;然这场农民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奠基。
三. 虎狼环伺入中华—危局: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思考4:结合教材与导学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罪行与影响
原因: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直接原因:借口义和团运动危机了在华的既得利益
2.过程:(1)1900.06. 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 在廊坊附近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廊坊、杨村阻击战);(2)1900 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4)1900 08中旬北京失陷,
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3. 罪行: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问题2:如何看待慈禧态度前后之变?
慈禧声称宣战的原因是国家面临危亡,但实际上她宣战的原因完全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政治利益(充分反映了清朝政府和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东南互保:
思考5:结合教材与导学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东南互保的实质和影响。
慈禧宣战诏书发布后,南方各省纷纷拒绝响应。6月26日,盛宣怀与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约款》,即““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张之洞: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材料1:“这些督抚的买办化程度较深,而且又处在帝国主义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之中……因此极端
反对后党和顽固派这种危险的政治闹剧……” (章开沅) 材料2:“东南互保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
免瓜分之祸。糜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 (戴玄之) 材料3:“是时东南诸督
抚,和上海各领事订立互保之约……虽得将战祸范围缩小,然中央的命令,自此更不行于地方了……
满清政府至此,遂无可维持。”(吕思勉)
实质: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影响:具有维护自身势力利益的自私性;客观上保护了南方社会经济免受列强蹂躏
破坏了中央集权,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埋下了清朝灭亡的伏笔。
结果:中国战败,和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1901.09.07
思考6:结合教材与导学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辛丑条约》带给中国的深远影响,以及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师)说明: 慈禧为首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已经转变成列强在华利益的代言人!这代表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帝国主义列强从直接侵华→以华制华,加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辛丑条约》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师)深度探究:结合导学案与教材,诚然慈禧态度之变改变了中国,确为千古罪人;试分析思考,即便没有慈禧,晚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救亡图存真的能成功吗?为什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资金较少、规模较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
派是新旧生产力交融的产物。2.传统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封建农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农民阶级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3.地主阶级地方实力派大多带有买办阶级的背景,经济上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
(师)过渡总结:慈禧代表的不仅是顽固派,更是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这样一股从农业社会走来的力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救亡图存需要新力量!
(师) 那么,中国的救亡之路在哪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毅然决然的放弃维新改良,走上了暴力革命除满救中国的光明之路,也为亚洲觉醒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首历史,1901年和2021年都是辛亥年,但中国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国了。
我们来看,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中华复兴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伴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积极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外交也从一条线走出了一大片,上海金茂大厦,磁悬浮列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中国的国防科技,神舟系列,探月卫星,北斗定位等等,标志着中国强起来了……这便是中国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梦真起来了……
【课堂总结】【作业设计】“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的社会存在具有很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见课件图)。问题:请根据材料并集合所学,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或反对均可,观点要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