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2声音的特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2声音的特性

资源简介

声音的特性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音调和响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音调
三、教学分析
初中阶段声学知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较有兴趣,学生学习本节之前,已 经学习了物体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知识,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和交流等科学探究环节,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引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听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你是否感受到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分辨出鸟鸣、水声、男声、女生,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等等。
新课
为什么声音如此不同?这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我们接触到的各种声音,有的听起来声音尖细清脆,我们称之为音调高。有的听起来声音粗犷低沉,我们称之为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你观察到什么,感受到音调的变化吗?大家都能感受到,音调变高,然而琴弦震动的太快,难以分辨。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研究。
如图所示,将一把一端伸出桌边的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拨动钢尺,观察它振动的快慢,同时听它振动发声的音调高低。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重复上述过程。比较钢尺每次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学生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我们观察到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这个结论可靠吗?我们换一组器材再做一次。
如图所示,将皮筋套在大小合适的空盒子上。拨动绷紧的橡皮筋,观察它振动的快慢,同时听它振动发声的音调高低。改变橡皮筋绷紧的程度,重复上述过程。比较橡皮筋每次振动的快慢和发声音调的高低。根据上述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我们观察到,橡皮筋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大量的科学实验表明,发声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他决定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符号用小写的f表示,其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定义为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想办法把声音的波形展示出来,从而更好地了解物体振动发声的情况。
基于上述实验观察,对比甲、乙两图中音叉发出声音的图像,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两图像震动时间相等,低音调模型比较稀疏,振动次数少,声音的频率较低。高音调的模型更密集,振动次数较多,声音的频率较高。物体发声的频率有高有低,人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有范围吗?如图所示为课本的小资料,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人和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和听到声音的频率都是有一定范围的,人和动物发生的频率范围都小于听觉的频率范围。人能够听到猫和狗发出的全部声音,但是只能听到蝙蝠、海豚、大象发出的一部分声音。
人能够发出声音的频率在85hz至1100hz,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hz至20000hz。人们把高于2万赫兹的声叫作超声波,因为它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赫兹的声叫作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人能听到的叫做声音。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
同学们能够从图中数据判断哪种动物发出的声音大吗?答案是不能,因为图中没有给出相关数据。可见,声音的大小是不同于声音的音调的另一个特性。我们用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依然用钢尺和橡皮筋进行实验研究。
如图所示,将一把一端伸出桌边的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拨动钢尺,观察它振动的幅度,同时听它振动发声的响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幅度,重复上述过程。比较钢尺每次振动幅度的大小和发声响度的大小。
根据上述实验,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可以得到:钢尺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我们把钢尺换乘橡皮筋,再来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将皮筋套在大小合适的空盒子上。拨动绷紧的橡皮筋,观察它振动的幅度,同时听它振动发声的响度。改变拨动橡皮筋的幅度,重复上述过程。比较每次橡皮筋振动幅度的大小和发声响度的大小。
根据上述实验,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可以得到: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请同学们再看一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幅度的大小,同时听乒乓球振动时音叉发声响度的大小。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复上述过程。比较每次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和发声响度的大小。由于音叉震动幅度比较小,很难观察,实验中,我们利用悬挂器的乒乓球静止时被音叉弹开的幅度,表示音叉振动的幅度,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体验过程。
根据上述实验,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可以得到:音叉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从声音图像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音调高低,从声音的图像能否判断出响度的大小呢?请同学们看视频。
通过上述实验,观察对比甲乙两图中音叉发出声音的图像。二者有何不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以看出甲乙疏密程度相同,但震动幅度明显不同,甲图中音叉发出的响度小,声音的图像振幅小,乙图中音叉响度大,声音的图像振幅大。可见,声音图像振幅小,声音的响度较小,振幅大,声音的响度较大。
听到的声音响度跟发声体发声时的振幅有关,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音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越远越分散。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可以利用喇叭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传播的更远。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即便不在我们身边不能看到本人,我们也可以通过声音对他们进行辨识和区分。这种听音辨人的本领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听演奏曲小星星的两个片段,请你判断他们分别是由哪件乐器演奏的?
音色
片段一是用竖笛演奏的,片段二是用小提琴演奏的。竖笛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段乐曲,即使音调响度相同,我们依然能分辨出他们。可见声音还有第三个特性,可以分辨不同的发声体,这就是音色。
音色不同是发声体本身的性质不同导致的。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同学们看视频思考,音叉、钢琴、长笛发出C调的声音,他们发出声音的图像,有何异同?请看视频。
基于上述观察对比,可以看到,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整体上疏密程度相同,频率相同,振幅相同,但形状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小震动的有无和多少。
现在你清楚吗?这种听音辨人的本领的依据是利用了声音的哪个特性?就是音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