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标任务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辨析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精神: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公共参与: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预习导学
【教材导学 知识梳理】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
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 文化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准
发展方向: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实践根源: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人民需求: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①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
②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
③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
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
⑤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预习自测 判断正误】
1.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2.中华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在革命时期创造的文化。
4.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是看它是否优秀。
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文化之光、复兴之路》
新课讲授
总议题: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议题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议学情境:
20世纪初的四种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主张
自由主义: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保守主义:“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义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 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康有为)
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威权所附丽之机关学说也“。(刘师复)
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想通的。
议学任务: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中国近代史知识完成下面表格,并分析为何上述主张都不能让中华文化走向复兴。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议学情境:
播放视频《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前进,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体系,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议学任务:结合视频和上述材料,自主思考:
说一说在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议学情境:
播放视频《100秒带你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波澜壮阔的民族觉醒史、奋斗史与复兴史,是党领导人民并始终与人民一起书写的文明更新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晚清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中华文明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领导人民走向文化变革与文明更新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这种“激活”过程,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觉醒”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启蒙、文化实践与文化创造的过程,是中华文明洗去旧日尘埃重放光明的过程。
纵观建党百年历史,文化建设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为中国道路、民族复兴与文明更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议学任务:结合视频和上述材料,自主思考: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议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议学情境:
视角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
视角二: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 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迷失方向。
视角三: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视角四: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
议学任务: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和视角,阐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 文化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准
发展方向: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实践根源: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人民需求: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①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
②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
③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
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
⑤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思维导图
知识总结
1. 比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④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⑤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⑥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⑦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⑧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随堂训练
1.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心灵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共同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这是基于( )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根本动力
③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传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文章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红色血脉”是为了( )
①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全体党员的斗志
②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以确立党的执政地位
③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全体党员的信念
④用党员事迹激发广大人民在实践中创新革命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了延安,瞻仰革命纪念地。他们来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经历,了解革命旧址的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对延安革命旧址的保护( )
①是基于革命旧址是承载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载体
②说明革命文化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因为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传承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④有利于发挥延安革命遗址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2年1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强系统保护,不断夯实革命文物工作基础,健全革命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积极开展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和定期排查,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上述做法是基于这些革命文物( )
①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中国精神和文化成就
②承载着党和人民奋勇斗争的光荣历史,有利于赓续红色血脉
③对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④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文化自信的源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反复倡导和强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思想方法,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由此可见( )
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复兴
②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 )
①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②由坚持发展各种文化的需要决定的
③由我国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④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从2021年4月21日持续至7月31日,历时101天。78个法国文化项目在我国14座城市陆续开展,涵盖视觉艺术、时尚、音乐、美食、图书与思辨、电影等领域。在我国,开展法国文化巡演( )
①体现了我国尊重维护文化多样性
②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③有利于满足我国人民的文化需求
④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判断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标准是要看( )
①是否能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②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能不能创造经济价值
③有没有它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④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那么,如何大力发现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让广大年轻干部成为党和人民信任的好干部 年轻干部应如何在火热的实践中砥砺磨炼,成长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年轻干部要传承红色基因,立住足、迈好步,接续奋斗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年轻干部应当如何传承红色基因。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D 6.B 7.A 8.D
9.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深入学习党史,深刻理解党的红色文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