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高效课堂培优讲义第4节 升华和凝华(01新课知识解析)(知识点一:升华)1.升华:指物体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2.升华是吸热过程,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致冷作用。3.升华的应用: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4.对升华的理解(1)升华是指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直接”说明变化过程中物质不经历液态这一状态.(2)理论上讲,固态物质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升华,但实际上常温下很多固态物质,如金属,都可以认为是不升华的.(3)加热可以加速固体的升华现象,如碘升华,在常温下非常缓慢,但稍一加热,升华现象就非常明显.(4)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碘升华、干冰升华等.(知识点二:凝华)1.凝华:物体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2.凝华是放热过程,凝华要放出热量。3.对凝华现象的理解(1)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直接”说明变化过程中物质不存在液态这一状态.(2)理论上所有气态物质都能发生凝华,只是在通常情况下很多气体都难以凝华或者凝华得极其缓慢.(3)生活中常见的凝华现象:霜、冰晶、冰花、雾凇、灯泡变黑等.(知识点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需要吸收热量,即升华吸热;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会放出热量,即凝华放热.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物态变化云 太阳照在地面上,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 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 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 小冰晶,便形成云 液化或凝华雨 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与原来的小 水珠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熔化雾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 液化露 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 液化霜、雪 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固体凝华为小冰晶;如果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便以雪的形 式降到地面 凝华冰雹 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 °C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熔化、凝固(02题型专场)题型一:物态变化的识别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答案】B【解析】物质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物质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物质吸热,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则甲为液态、乙为气态,丙为固态,那么乙到丙的物态变化为凝华现象。故选B。题型二:物态变化的应用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A.汽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熔化、放热 D.凝华、放热【答案】B【解析】在激光的照射下,碳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题型三:古诗词类“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B.“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D.“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答案】B【解析】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C.雪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B。(03巩固提升)1.冬天,当气温低于0℃时,即使没有阳光,晾在室外结了冰的湿衣服仍然会干,这是由于在低温下冰( ) 的缘故。A.汽化 B.升华 C.蒸发 D.凝华【答案】B【解析】冰冻的衣服从空气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从而发生升华现象,因此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2.你听说过“霜前冷,雪后寒“吗?从科学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应为(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低B.霜形成时的气温一定比雪形成时的气温低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形成前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前低D.霜是在地面上形成的,气温必在0℃以下;雪在高空形成,雪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地面的温度降低【答案】D【解析】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现象,都需要向外放热。霜在地面附近形成,为了放热需要空气的温度很低,往往在0℃以下,所以下霜之前天气很冷,即“霜前冷”。而雪在高空形成,下落到地面时熔化需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因此会使空气的温度降低,即“雪后寒”。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3.下面是“水”的几条“旅行”路线:a.水→冰→水蒸气b.冰+水→水蒸气c.水蒸气水→冰d.水蒸气→冰→水,你认为“水”的这几条“旅行路线中可行的是( )A.只有c B.只有bC.只有b和c D.四条路线都可以【答案】D【解析】a.水→冰→水蒸气的过程,物态变化依次为凝固和升华,可行;b.冰→水→水蒸气的过程,物态变化依次为熔化和汽化,可行;c.水蒸气→水→冰的过程,物态变化依次为液化和凝固,可行;d.水蒸气→冰→水的过程,物态变化依次为凝华和熔化,可行。故选D。4.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银子夹取一块冒着“白气”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温度-79℃)放入气球内,并迅速扎紧气球,过一会儿,气球快速鼓起,同时在气球底部的外壁观察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的形成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C.“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D.气球鼓起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不变【答案】C【解析】A.“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B.“白气”的形成过程需要向外放出热量,故B错误;C.“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D.气球鼓起的过程中,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的升华过程,因此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了,故D错误。故选C。5.如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C【解析】水蒸气变成冰,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为凝华;冰变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为熔化;水变成水蒸气,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为汽化。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6.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到3000℃时开始升华。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000℃C.沸点是3000℃ D.凝固点是3000℃【答案】A【解析】A.这种特殊材料发生升华时肯定吸收热量,故A正确;B.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并没有熔化,故B错误;C.温度达到3000℃时发生升华现象,该材料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气态,肯定不是液体,故C错误;D.3000℃时该材料不是液态,因此它没有凝固点,故D错误。故选A。7.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答案】B【解析】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A选项说法不正确。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B选项说法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C选项说法不正确;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D选项说法不正确。故答案为:B。8.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露的形成: , 。(2)冰变成水: , 。(3)霜的形成: , 。(4)铁水变铁块: , 。(5)雾的形成: , 。(6)碘变成碘蒸汽: , 。【答案】(1)液化;放热(2)熔化;吸热(3)凝华;放热(4)凝固;放热(5)液化;放热(6)升华;吸热【解析】(1)露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2)冰变成水,是冰吸收热量,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形成的;(3)霜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4)铁水变成铁块,是铁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形成的;(5)雾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6)碘变成碘蒸汽,是碘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形成的。9.老师利用图甲装置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小明发现此实验存在不足,于是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乙)。实验过程中小明观察到了碘晶体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同时发现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已知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请结合实验目的指出原实验的不足并解释改进后实验的优点,同时说明温度计示数上升的原因。【答案】实验甲中碘可能会先熔化后再快速汽化成碘蒸气,不能很好地说明碘的直接升华过程,而实验乙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确保碘不会熔化从而说明碘蒸汽确实来自固态碘的升华。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放热,故温度计示数会升高。【解析】实验甲中碘可能会先熔化后再快速汽化成碘蒸气,不能很好地说明碘的直接升华过程,而实验乙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确保碘不会熔化从而说明碘蒸汽确实来自固态碘的升华。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放热,故温度计示数会升高。10.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 -10℃,也不会出现霜,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请你回答:(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2)请你根据知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3)为了防止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通常采用覆膜和灌溉法。灌溉法就是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这样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使土壤降温幅度小。此方法中主要是利用了水的什么特性? 。【答案】(1)凝华(2)只有空气较湿润且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凝华为冰晶——霜(3)水的比热容大【解析】(1)霜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所以物态变化是凝华;(2)条件一、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条件二:空气较湿润 ;两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3)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因为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可以在夜间其保暖的作用;故答案为:(1) 凝华 (2) 只有空气较湿润且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凝华为冰晶——霜 (3)水的比热容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高效课堂培优讲义第4节 升华和凝华(01新课知识解析)(知识点一:升华)1. :指物体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2.升华是 过程,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致冷作用。3.升华的应用: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4.对升华的理解(1)升华是指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直接”说明变化过程中物质不经历液态这一状态.(2)理论上讲,固态物质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升华,但实际上常温下很多固态物质,如金属,都可以认为是不升华的.(3)加热可以加速固体的升华现象,如碘升华,在常温下非常缓慢,但稍一加热,升华现象就非常明显.(4)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碘升华、干冰升华等.(知识点二:凝华)1. :物体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2.凝华是 过程,凝华要放出热量。3.对凝华现象的理解(1)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直接”说明变化过程中物质不存在液态这一状态.(2)理论上所有气态物质都能发生凝华,只是在通常情况下很多气体都难以凝华或者凝华得极其缓慢.(3)生活中常见的凝华现象:霜、冰晶、冰花、雾凇、灯泡变黑等.(知识点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需要吸收热量,即升华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会放出热量,即凝华放热.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物态变化云 太阳照在地面上,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 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 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 小冰晶,便形成云 .雨 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与原来的小 水珠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雾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 .露 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 .霜、雪 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固体凝华为小冰晶;如果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便以雪的形 式降到地面 .冰雹 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 °C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02题型专场)题型一:物态变化的识别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题型二:物态变化的应用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A.汽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熔化、放热 D.凝华、放热题型三:古诗词类“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B.“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D.“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03巩固提升)1.冬天,当气温低于0℃时,即使没有阳光,晾在室外结了冰的湿衣服仍然会干,这是由于在低温下冰( ) 的缘故。A.汽化 B.升华 C.蒸发 D.凝华2.你听说过“霜前冷,雪后寒“吗?从科学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应为(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低B.霜形成时的气温一定比雪形成时的气温低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形成前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前低D.霜是在地面上形成的,气温必在0℃以下;雪在高空形成,雪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地面的温度降低3.下面是“水”的几条“旅行”路线:a.水→冰→水蒸气b.冰+水→水蒸气c.水蒸气水→冰d.水蒸气→冰→水,你认为“水”的这几条“旅行路线中可行的是( )A.只有c B.只有bC.只有b和c D.四条路线都可以4.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银子夹取一块冒着“白气”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温度-79℃)放入气球内,并迅速扎紧气球,过一会儿,气球快速鼓起,同时在气球底部的外壁观察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的形成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C.“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D.气球鼓起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不变5.如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A. B.C. D.6.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到3000℃时开始升华。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000℃C.沸点是3000℃ D.凝固点是3000℃7.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8.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露的形成: , 。(2)冰变成水: , 。(3)霜的形成: , 。(4)铁水变铁块: , 。(5)雾的形成: , 。(6)碘变成碘蒸汽: , 。9.老师利用图甲装置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小明发现此实验存在不足,于是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乙)。实验过程中小明观察到了碘晶体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同时发现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已知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请结合实验目的指出原实验的不足并解释改进后实验的优点,同时说明温度计示数上升的原因。10.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 -10℃,也不会出现霜,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请你回答:(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2)请你根据知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3)为了防止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通常采用覆膜和灌溉法。灌溉法就是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这样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使土壤降温幅度小。此方法中主要是利用了水的什么特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原卷版).docx 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