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检测试卷(B卷)-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次月考检测试卷(B卷)-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次月考检测试卷B
满分 12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检测范围:1.2单元)
一 基础与运用(2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嫩芽(nèn) 调皮(tiào) 分歧(qǐ)
B.霎时(sà) 熬过(áo) 鱼塘(t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强壮(qiáng)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取决(ju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2分)
A.昏谜 墙壁 央求 各得其所
B.憔悴 敏感 决别 絮絮叨叨
C.高洁 淡雅 砸碎 咄咄逼人
D.甜美 热列 归雁 舐犊情深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那些挑着花篮灯的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向舞台中心聚拢。
B.春天到了,鸟儿们在枝头呼朋引伴,嬉戏玩耍。
C.反方的辩手口若悬河,咄咄逼人,让正方辩手难以招架。
D.这档综艺节目鲜为人知,深受广大青少年观众喜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将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减贫目标。
B.疫情期间,群众的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D.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反映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B.《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宋代被列为“四书”之一;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如《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C.《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他们的作者朱自清、老舍、鲁迅也都是享有盛誉的现代文学大师。
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自己的父亲,后者谦称对方的父亲。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
②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③“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④一篇文章怎样才能算得“通”?
⑤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A.④③①⑤② B.①⑤④③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⑤①②
7. 综合性学习(7分)
学校六年级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过程,为“友”字发展演变排序。
排序:    (3分)
(2)【探究材料】探究下列材料,说说你获得的交友启示。(2分)
材料一: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静行致远。
材料二: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当权者,被贬去颍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交友启示:
(3)请写出两句连续的与朋友有关的古诗句:    ,    。(2分)
8.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6分)
(1)在自然万物中感受诗意。王维笔下“   ,弹琴复长啸”,将环境的幽静与内心的淡定融合在一起;韩愈诗中“杨花榆荚无才思,   ”,看似揶揄,实则表达了作者更深层次的赞许。
(2)在“金戈铁马”里书写诗意。“万里赴戎机,   。   ,寒光照铁衣”的戎马生涯,让木兰成长为勇敢的战士。
(3)在思念家乡时生发诗意。李白笔下有“   ,   ”(《春夜洛城闻笛》);岑参笔下有“   ,凭君传语报平安”;《木兰诗》中,木兰辞官不就,眷恋家园生活的诗句是“   ,   ,   ”。
二 阅读(45分)
(一)古诗阅读(5分)
9.阅读唐孔绍安的《落叶》回答问题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1)首句写“惊落叶”,也是写“作者之惊”,那么作者“惊”的原因有哪些?(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0.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3分)
原文 义项 正确选项
尝月下戏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 ①   
若令月中无物 A.好像 B.你 C.如果 ②   
不然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
③   
11.选出与“人语之曰”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2分)
A.学而时习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日月之行
12.翻译文中划线句。
(4分)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3分)
(三)名著导读(7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4.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2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选自《五猖会》)
“我"因什么事“急急诵读"?事后“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2分)
《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作者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但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西安作为中国历史古都,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外,还有大街小巷里各种让人目不暇接的美食。下面就为各位整理一些西安的特色小吃,“吃货”们若到了西安不妨照单全吃一遍。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西安特色小吃有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粉汤羊血、辣子蒜羊血、水盆羊肉、羊杂碎、腊汁肉夹馍、腊羊肉、笼笼肉等。
【材料二】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汇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体语感看,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都属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以北除定边外属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方言区以外的地域属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则促使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西安话的影响力达到鼎盛。近代的陕西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 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材料三】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陕西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周到唐朝有14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经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陕西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篇章。
阅读【材料一】,说说陕西西安有哪些美誉。(2分)
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的原因。(3分)
19.下列有关陕西方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2分)
A.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汇都有很大差异,是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B.延长、甘泉、延安以北属陕北方言区,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属陕南方言区。
C.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关中话曾是周秦汉唐四朝的官方语言。
D.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促使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这种影响力在唐代达到鼎盛。
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2分)
A.陕西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
B.西安作为中国历史古都,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美食更是冠甲天下。
C.反映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西安半坡村遗址,于1953年在陕西境内被发现。
D.秦始皇兵马俑坑,展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了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五)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
宗崇茂
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 ”母亲说:“早晓得了。”“他怎么晓得的 ”“从你家的碗。”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 ”母亲说:“是的。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他能不猜疑吗 你父亲可是个细心人。”
⑧我感到震惊和难过!
⑨我们在深深爱着父亲的同时,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
⑩父亲又一次从乡下来的时候,更显虚弱不堪。吃饭时,我给他换了一只新碗,他很快发觉,并固执地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我请他到桌上和我们一起吃饭,他就是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这一次,父亲住了较长时间;他说:“你们这样孝顺,为父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
现在,那只碗放在冰箱上已一月有余。仿佛被人遗忘,又仿佛在静静等着父亲的再来。我时常感到刺痛和愧疚:忙碌而粗心的我们,究竟回报了父亲多少爱 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一直以为密封性很好的环境里,向来是一尘不染的。碗上那豁了牙的口,象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
21.面对父亲的病,“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文字。
觉得不妥---   ---   ---心里感到刺痛和愧疚。(2分)
22.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23.“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中的“特殊”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24.“我”给父亲换了新碗,但他为什么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且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
(3分)
2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父亲却像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三 作文(50分)
26.请以《开在心中的花朵》为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抄袭是不良行为, 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不少于600 字。
600字
8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次月考检测试卷B
满分 12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检测范围:1.2单元)
一 基础与运用(2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嫩芽(nèn) 调皮(tiào) 分歧(qǐ)
B.霎时(sà) 熬过(áo) 鱼塘(t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强壮(qiáng)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取决(jué)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调”应读“tiáo”,“歧”应读“qí”;B项,“霎”应读“shà”;C项,“背”应读“bēi”;D项,正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2分)
A.昏谜 墙壁 央求 各得其所
B.憔悴 敏感 决别 絮絮叨叨
C.高洁 淡雅 砸碎 咄咄逼人
D.甜美 热列 归雁 舐犊情深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昏谜”应为“昏迷”;B项,“决别”应为“诀别”;C项,正确;D项,“热列”应为“热烈”。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那些挑着花篮灯的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向舞台中心聚拢。
B.春天到了,鸟儿们在枝头呼朋引伴,嬉戏玩耍。
C.反方的辩手口若悬河,咄咄逼人,让正方辩手难以招架。
D.这档综艺节目鲜为人知,深受广大青少年观众喜爱。
【答案】D
【解析】【分析】A: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使用正确;B: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伴侣。使用正确;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使用正确;D:“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将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减贫目标。
B.疫情期间,群众的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D.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语义重复,“将近”和“左右”应删掉一个;B项,搭配不当,“卫生习惯”和“增强”不搭配,可删去“和卫生习惯”;C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能否”;D项,正确。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反映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B.《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宋代被列为“四书”之一;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如《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C.《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他们的作者朱自清、老舍、鲁迅也都是享有盛誉的现代文学大师。
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自己的父亲,后者谦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尊君”与“家君”表述不当,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
②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③“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④一篇文章怎样才能算得“通”?
⑤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④③①⑤② B.①⑤④③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⑤①②
【答案】D
【解析】【分析】 阅读语句可知,本语段是谈沦“文章的通顺”这一话题的。句④为首句,提出问题;接着句③作出了回答,句⑤从反面进一步补充;然后句①对前两句进行了解释;最后句②总结全段,指出“通”其实并不高大上。所以排序为④③⑤①②。
7. 综合性学习(7分)
学校六年级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过程,为“友”字发展演变排序。
排序:    (3分)
(2)【探究材料】探究下列材料,说说你获得的交友启示。(2分)
材料一: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静行致远。
材料二: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当权者,被贬去颍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交友启示:
请写出两句连续的与朋友有关的古诗句:    ,    。(2分)
【答案】8.②①④⑤③
9.示例:君子之交淡如水 应多交品德高尚的朋友 不与势利小人交往。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6分)
(1)在自然万物中感受诗意。王维笔下“   ,弹琴复长啸”,将环境的幽静与内心的淡定融合在一起;韩愈诗中“杨花榆荚无才思,   ”,看似揶揄,实则表达了作者更深层次的赞许。
(2)在“金戈铁马”里书写诗意。“万里赴戎机,   。   ,寒光照铁衣”的戎马生涯,让木兰成长为勇敢的战士。
(3)在思念家乡时生发诗意。李白笔下有“   ,   ”(《春夜洛城闻笛》);岑参笔下有“   ,凭君传语报平安”;《木兰诗》中,木兰辞官不就,眷恋家园生活的诗句是“   ,   ,   ”。
【答案】(1)独坐幽篁里;惟解漫天作雪飞
(2)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马上相逢无纸笔;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二 阅读(45分)
(一)古诗阅读(5分)
9.阅读唐孔绍安的《落叶》回答问题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1)首句写“惊落叶”,也是写“作者之惊”,那么作者“惊”的原因有哪些?(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5.作者“惊”的原因有:由落叶想到季节变化,时光流逝;由落叶飘零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由落叶“惜孤林”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6.借物抒情,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5.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紧扣落叶着墨,即景生情,寓托自然。全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惊,惊恐、惊讶。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作者“惊”的原因有:由落叶想到季节变化,时光流逝;由落叶飘零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由落叶“惜孤林”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6.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紧扣落叶着墨,即景生情,寓托自然。首句用落叶惊秋的形象,比喻诗人于家国破亡后的景况。此诗开头用个“早”字,便给了读者以好景不长的暗示。末两句叙诗人怀恋故国的感情。
故答案为: 借物抒情,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0.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3分)
原文 义项 正确选项
尝月下戏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 ①   
若令月中无物 A.好像 B.你 C.如果 ②   
不然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
③   
11.选出与“人语之曰”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2分)
A.学而时习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日月之行
12.翻译文中划线句。
(4分)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3分)
【答案】(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B.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代手臂。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C;B;⑵D;
⑶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三)名著导读(7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4.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2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选自《五猖会》)
“我"因什么事“急急诵读"?事后“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2分)
《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作者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但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
【答案】(1)长妈妈(阿长);藤野先生( 藤野严九郎)
(2)“我"渴望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背书,因而“急急诵读”。“我"背完书后去看五猖会的情绪没有原来那么高。
(3)因为作者懊悔并自责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内疚之情,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给哥儿买来‘三哼经’”这一提示,可知对应的篇目是《阿长与<山海经>》,所填的人物应是阿长(长妈妈);根据“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这一提示可知对应的篇目是《藤野先生》,人物应填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2)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根据名著中“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知,父亲强迫“我"背书,背不出不准看五猖会,所以“我"才“急急诵读"。根据名著中“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可知,"我"去看五猖会的兴致没有开始那么高了。
(3)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根据名著中“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等内容可知作者大声呼叫,使父亲感到痛苦而不能安静地离开,作者为此十分懊悔、自责。看到父亲临终前的痛苦,使作者感到不安和内疚,认为自己做错了,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痛惜。据此概括作答。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西安作为中国历史古都,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外,还有大街小巷里各种让人目不暇接的美食。下面就为各位整理一些西安的特色小吃,“吃货”们若到了西安不妨照单全吃一遍。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西安特色小吃有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粉汤羊血、辣子蒜羊血、水盆羊肉、羊杂碎、腊汁肉夹馍、腊羊肉、笼笼肉等。
【材料二】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汇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体语感看,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都属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以北除定边外属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方言区以外的地域属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则促使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西安话的影响力达到鼎盛。近代的陕西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 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材料三】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陕西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周到唐朝有14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经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陕西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篇章。
阅读【材料一】,说说陕西西安有哪些美誉。(2分)
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的原因。(3分)
19.下列有关陕西方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2分)
A.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汇都有很大差异,是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B.延长、甘泉、延安以北属陕北方言区,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属陕南方言区。
C.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关中话曾是周秦汉唐四朝的官方语言。
D.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促使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这种影响力在唐代达到鼎盛。
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2分)
A.陕西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
B.西安作为中国历史古都,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美食更是冠甲天下。
C.反映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西安半坡村遗址,于1953年在陕西境内被发现。
D.秦始皇兵马俑坑,展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了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答案】1.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2.发现了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
3.B
4.C
(五)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
宗崇茂
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 ”母亲说:“早晓得了。”“他怎么晓得的 ”“从你家的碗。”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 ”母亲说:“是的。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他能不猜疑吗 你父亲可是个细心人。”
⑧我感到震惊和难过!
⑨我们在深深爱着父亲的同时,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
⑩父亲又一次从乡下来的时候,更显虚弱不堪。吃饭时,我给他换了一只新碗,他很快发觉,并固执地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我请他到桌上和我们一起吃饭,他就是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这一次,父亲住了较长时间;他说:“你们这样孝顺,为父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
现在,那只碗放在冰箱上已一月有余。仿佛被人遗忘,又仿佛在静静等着父亲的再来。我时常感到刺痛和愧疚:忙碌而粗心的我们,究竟回报了父亲多少爱 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一直以为密封性很好的环境里,向来是一尘不染的。碗上那豁了牙的口,象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
21.面对父亲的病,“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文字。
觉得不妥---   ---   ---心里感到刺痛和愧疚。(2分)
22.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23.“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中的“特殊”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24.“我”给父亲换了新碗,但他为什么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且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
(3分)
2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父亲却像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答案】(1)有些黯然;感到震惊和难过
(2)点题,引出下文与碗有关的事;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和谐、统一。
(3)把父亲接回“我”家精心伺候;妻子特意为他做了一碗汤;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碗;把菜夹到碗里端给他,让他一个人在旁边吃。(意思对即可)
(4)父亲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家人,表现出父亲在病重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意思对即可)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儿女们已经耗尽自己的一生,儿女们长大了、他却已孤独地老去。(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通读文章,本文以“父亲的碗”为明线,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暗线。从第③段我觉得不妥,到第⑤段我有些黯然。想起童年的时候,再到从母亲口里了解父亲因为用专碗,受到特殊对待而知道自己病情后心理产生巨大变化,第⑧段我感到震惊和难过!突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第⑨段我们在深深爱着父亲的同时,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2)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来分析。“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这是父亲用的碗。”这是对父亲生病所用碗的描写,文下文引出父亲从乡下来,母亲与媳妇为父亲选用专碗,收到特殊照顾做铺垫;在文章结尾“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一直以为密封性很好的环境里,向来是一尘不染的。碗上那豁了牙的口,象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又一次对父亲所用碗细致深情的描写,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照应。
(3)文章第②段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从这句话的下文是写父亲生病后所受到的特殊照顾,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妻子表示赞同,第④段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
(4)解答此题需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⑦段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 ”母亲说:“早晓得了。”“他怎么晓得的 ”“从你家的碗。”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 ”母亲说:“是的。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他能不猜疑吗 你父亲可是个细心人。”这段我与母亲的对话写出了父亲知道自己病情;第⑩段他说:“你们这样孝顺,为父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写出了父亲在得知病情后时顾虑我们怕传染给自己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体现父亲对家人的爱。
(5) “父亲却像一枚叶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失却了水分和绿意的叶子”,形象写出父亲生病后憔悴的状态,“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把子女比作大树,意昧着儿女已经长大成人,父亲却孤单地老去,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后悔。
故答案为:⑴有些黯然;感到震惊和难过;
⑵点题,引出下文与碗有关的事;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和谐、统一;
⑶把父亲接回“我”家精心伺候;妻子特意为他做了一碗汤;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碗;把菜夹到碗里端给他,让他一个人在旁边吃。(意思对即可);
⑷父亲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家人,表现出父亲在病重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意思对即可);
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儿女们已经耗尽自己的一生,儿女们长大了、他却已孤独地老去。(意思对即可)。
三 作文(50分)
26.请以《开在心中的花朵》为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抄袭是不良行为, 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不少于600 字。
【答案】【参考例文】
开在心中的花朵
那个身影, 在我的梦中若隐若现, 那朵“百合花”, 在我的记忆中默默地绽放, 永不凋零。
那天黄昏, 我向同学们宣布我要在生日时办生日派对, 大家都争着要参加, 而我的同桌却格外安静, 在座位上一言不发。
“嘿! 朋友! 你怎么了? 不想参加我的生日派对吗? ”她勉强地笑了笑, 然后转过身去, 一副不愿搭腔的样子。“不想来就别来, 亏我平时对你那么好! ”我看着她那副模样, 心中不知是该愤怒还是该忧伤。
夜晚, 我躺在床上, 用被子裹住身子, 可还是觉得冷飕飕的, 便起了床, 望着宁静的夜空, 自言自语道: “她到底怎么了? ”正当我深思时, 我的眼前浮现出她的身影和她那甜甜的微笑。我的心“咯噔”一下, 突然明白了什么。我爬上了床, 静静躺下, 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 我早早地来到学校, 想向她道歉。我走到她身旁, 想看看她在做什么, 顺便巧妙地搭上话。她一看到我来了, 便马上转过身去。“嘿! 你……没事吧。”她不回答我。“昨天的事, 对……对不起啊! ”她低着头仍不说话。我的怒气一下子冲了上来, 大声喊道: “我好心好意向你道歉, 你却不领情。”她还是一言不发。我也转过身去, 不和她说话了。
下午的体育课, 她跑到我面前, 支支吾吾地想说什么, 但还没有表达清楚, 就又哭着跑开了。
那几天, 我们没有说话。
一转眼, 我的生日到了。派对上, 大家玩得很开心, 但我却并不快乐。派对结束了, 大家都被家长接走了, 我一个人站在门口等待着。忽然, 天空下起了雨, 雨越来越大, 越来越猛。我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跑, 近了, 咦, 她的衣服里护着什么? 她的身影好熟悉啊! 难道…… 是她! 她冒着雨跑到我面前, 她的眼睛泛红, 似乎刚哭过。她从衣服下拿出一朵纸做的百合花, 看着我, 说: “生日快乐! ”她的笑容是多么甜! 我的眼眶湿润了, 我抱住她, 小声地说: “谢谢! ”我抱着她, 迟迟不肯松开。
后来我才知道, 那段时间, 她的父母在闹离婚, 她每天都在悲伤中度过。
她是带着泪折的百合花。
那朵“百合花”一直摆在我的桌头, 它现在已经很旧了, 但它一直开在我的心中, 永远绽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写作技巧。第一: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第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第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第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 粒沙里见世界,-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例文】
开在心中的花朵
那个身影, 在我的梦中若隐若现, 那朵“百合花”, 在我的记忆中默默地绽放, 永不凋零。
那天黄昏, 我向同学们宣布我要在生日时办生日派对, 大家都争着要参加, 而我的同桌却格外安静, 在座位上一言不发。
“嘿! 朋友! 你怎么了? 不想参加我的生日派对吗? ”她勉强地笑了笑, 然后转过身去, 一副不愿搭腔的样子。“不想来就别来, 亏我平时对你那么好! ”我看着她那副模样, 心中不知是该愤怒还是该忧伤。
夜晚, 我躺在床上, 用被子裹住身子, 可还是觉得冷飕飕的, 便起了床, 望着宁静的夜空, 自言自语道: “她到底怎么了? ”正当我深思时, 我的眼前浮现出她的身影和她那甜甜的微笑。我的心“咯噔”一下, 突然明白了什么。我爬上了床, 静静躺下, 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 我早早地来到学校, 想向她道歉。我走到她身旁, 想看看她在做什么, 顺便巧妙地搭上话。她一看到我来了, 便马上转过身去。“嘿! 你……没事吧。”她不回答我。“昨天的事, 对……对不起啊! ”她低着头仍不说话。我的怒气一下子冲了上来, 大声喊道: “我好心好意向你道歉, 你却不领情。”她还是一言不发。我也转过身去, 不和她说话了。
下午的体育课, 她跑到我面前, 支支吾吾地想说什么, 但还没有表达清楚, 就又哭着跑开了。
那几天, 我们没有说话。
一转眼, 我的生日到了。派对上, 大家玩得很开心, 但我却并不快乐。派对结束了, 大家都被家长接走了, 我一个人站在门口等待着。忽然, 天空下起了雨, 雨越来越大, 越来越猛。我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跑, 近了, 咦, 她的衣服里护着什么? 她的身影好熟悉啊! 难道…… 是她! 她冒着雨跑到我面前, 她的眼睛泛红, 似乎刚哭过。她从衣服下拿出一朵纸做的百合花, 看着我, 说: “生日快乐! ”她的笑容是多么甜! 我的眼眶湿润了, 我抱住她, 小声地说: “谢谢! ”我抱着她, 迟迟不肯松开。
后来我才知道, 那段时间, 她的父母在闹离婚, 她每天都在悲伤中度过。
她是带着泪折的百合花。
那朵“百合花”一直摆在我的桌头, 它现在已经很旧了, 但它一直开在我的心中, 永远绽放!
【点评】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审题应从辨析作文侧重点、明确写作的方向、明确限制,规范作文的要求入手做到准确审题;立意要求深刻、有格调、有时代感。选材应做到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生动新颖、避免雷同。在布局上要从做好开头、结尾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且容易掌握的技巧。当然,规范、工整的正楷或行楷书写也是获得作文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