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仿真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 陕西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仿真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仿真模拟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1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沧海(cāng) 碣石(jiē) 绿水(lù)
B.竦峙(chì) 灿烂(càn) 龙标(biāo)
C.潮平(zháo) 归雁(yàn) 澹澹(dàn)
D.洛阳(luò) 夜郎(lánɡ) 天涯(yá)
2.下列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摇摆 牛棚 祷告(dǎo) 笑嘻嘻(xī)
B.跳舞 告诉嗅到(xiù) 一声不响(xiǎng)
C.花瓣廷院 膝上(qī) 罗摩衍那(yǎn)
D.沐浴 黄昏匿笑(nì) 吉檀迦利(tán)
3. 经典诗文默写。(8分)
(1)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论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4.传统的吉祥图案有着特定的寓意。请根据以下情境,做出选择。
(1)小明的爷爷八十大寿,他应该选第   幅图案送给爷爷。(1分)
(2)小明的姐姐要出嫁,他应该选第   幅图案送给姐姐。(1分)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选自《朝花夕拾》)
(1)文段中的“她”是   。除该篇作品外,“她”还在《朝花夕拾》中的《   》(篇名)里出现过。
(1分)
(2)结合两篇作品中“她"的相关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2分)
二、综合性学习(7分)
6.你所在的育英中学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1)你准备在这一主题下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出两项。(2分)
示例:主题班会
(2)请你给母亲制作一张母亲节贺卡,并写上祝福语。(2分)
(3)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3分)
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
请概括材料的关键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三、阅读(共46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选段)
【乙】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似乎也像出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全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绝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刘湛秋《雨的四季》选段)
7.分别概括【甲】、【乙】文中的雨(水)的特点。(3分)
8.从修辞的角度分别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②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9.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下面的选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所描写的雨是春季的雨,【乙】文所写是雨是秋季的雨。
B.【甲】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乙】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刘湛秋。
C.【甲】【乙】两文都是在写雨,在表达上两文也都侧重描写,都是实写。
D.【甲】【乙】两文的情感基调各有所侧重,【甲】文侧重欢快,【乙】文侧重恬淡、闲适。
10.“雨”自古是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结合下面的材料,探究友情真正的内涵。(5分)
阅读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
【材料二】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者
(《吕氏春秋·本味》)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鳝鱼骨里有妈妈的味道
林清玄
①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
②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③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④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⑤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如果一人吃一碗鳝鱼面,恐怕需要花掉家里一星期的饭钱。
⑥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剖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⑦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
⑧为什么洗也不洗?
⑨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⑩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鳝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
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
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香的鱼骨汤,深深地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每晚就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最好的美味。
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固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法。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
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忽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去外地念书。偶然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挚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妈妈早已离世,在异国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
(选自《感悟》)
11.(1)请通读全文,以鳝骨为线索,梳理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4分)
妈妈讨要鳝骨——妈妈   ——妈妈   ——“我”由鳝骨汤而怀念母亲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分)
(3)为什么说“鳝鱼骨里有妈妈的味道”呢?请根据文意作答。
(3分)
(4)阅读下面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再联系本文内容,感悟母爱的伟大,拟写一则母亲节短信。(4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文阅读】(16分)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③。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④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⑤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⑥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⑦亦皆如之。”
(节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①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②请:请教。③关尹子:即尹喜,曾任函谷关令,擅长射箭。④弗:不。⑤退:回去。⑥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⑦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12.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
①不亦说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④退而习之   
13.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14.乙文从列子这一角度来看,同甲文第⑤则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6分)
四、作文(50分)
15.请以“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如“高兴”“觉得”“温暖”“遗憾”“后悔”等;②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项,“碣”应读“jié”,“绿”应读“lǜ”;B项,“峙”应读“zhì”;C项,“潮”应读“cháo”。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C.“廷院”应为“庭院”,“膝”应读作“xī”。其余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3.【答案】(1)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遥怜故园菊月;应傍战场开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前四个小题为一般性默写,考生可根据平时背诵结合上下句提示回答即可。第五小题为理解性默写,抓住”学习“和”思考“的关键词,很容易判断出句子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故答案为:⑴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⑵ 杨花落尽子规啼 ⑶1、遥怜故园菊月2、应傍战场开 ⑷1、枯藤老树昏鸦2、小桥流水人家 ⑸1、学而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熟练背诵和准确书写是关键。后者还需要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也很容易找出具体句子。
4.【答案】(1)三
(2)二
【知识点】图表信息
【解析】 本题考查对图案寓意的理解。第一幅是“连年有余”是新年图画;第二幅“鸳鸯图”,是结婚用品;第三幅“松鹤延年”,是祝寿图画;第四幅是“鲤鱼跳龙门”,是祝福学子学有所成的。①小明的爷爷八十大寿,他应该选第三幅图案送给爷爷。②小明的姐姐要出嫁了,他应该选第二幅图案送给姐姐。
【点评】 本题考查对图案寓意的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注意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内容理解寓意。
5.【答案】(1)衍太太;父亲的病
(2)示例: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帮我们擦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名著主要情节和人物的掌握。通过阅读可知,“她” 是衍太太,她还在《父亲的病》里出现过。
(2)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掌握。需要结合具体事迹概括出形象特征。
故答案为:(1)衍太太;父亲的病
(2)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帮我们擦药。
【点评】名著阅读是中考常见题型.对于规定名著,一定要认真诵读,对于其中的出现的人物和主要情节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方可完成此类题目.
6.【答案】(1)主题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
(2)不管身边还是天边,你总是把我牵挂;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你总是待我如初;不管年幼还是年长,你总是为我奔忙;不管快乐还是悲伤,你总是伴我身旁。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愿您永远幸福健康,快乐吉祥!
(3)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 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1)活动项目可以是班会、队会、板报、小报、征文、演讲、故事等等
故答案为: 主题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
(2)祝福语就是祝福人的话,要准确得体,要完整,要有真情实感。
故答案为: 不管身边还是天边,你总是把我牵挂;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你总是待我如初;不管年幼还是年长,你总是为我奔忙;不管快乐还是悲伤,你总是伴我身旁。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愿您永远幸福健康,快乐吉祥!
(3)由材料中的数字可知清楚母亲生日的人很少;感想就是母亲为子女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儿女对母亲回报,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从自己做起,来改变这一现状。
故答案为: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 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活动项目。拟写活动项目其实就是开展活动的类型,学生可以实行的不外有班会、队会、小报制作、展览,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等,按要求写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写祝福语。祝福语就是祝福人的话,要准确得体,要完整,要有真情实感。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和谈看法。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谈看法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
7.【答案】【甲】文中的雨多、细、密、闪亮、轻柔、绵长等。【乙】文中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凄冷。
8.①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②把自然界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特点,自然引出“端庄而沉静”这句话。这是写秋雨的点睛之笔。
9.C
10.朋友的真正内涵:真正的朋友应是志同道合的、倾心相待的、彼此信任的、互相支持的、相互牵挂的……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春;雨的四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喻;排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有关雨水的句子,分析归纳雨水的特点即可。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材料探究能力。读懂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对于友情的感悟和理解,注意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即可。
7.【甲】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一层薄烟指雨的轻柔、绵长。
【乙】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似乎也像出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并让凄冷的雨滴。
故答案为:【甲】文中的雨多、细、密、闪亮、轻柔、绵长等。【乙】文中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凄冷。
8.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写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②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比喻。写了秋雨像有性情的妇人,特点是端庄而沉静。
故答案为:①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②把自然界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特点,自然引出“端庄而沉静”这句话。这是写秋雨的点睛之笔。
9.C:错误。【乙】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是虚实结合。
故答案为:C
10.【材料一】
【王诗】翻译为: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尘土,客舍边的杨柳愈发显得翠绿清新。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劝慰朋友。
【韦诗】翻译为: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末句表露情感。
【材料二】 翻译为: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朋友能理解对方的心意。
故答案为:朋友的真正内涵:真正的朋友应是志同道合的、倾心相待的、彼此信任的、互相支持的、相互牵挂的……
11.【答案】(1)熬煮鳝骨;油炸鳝骨
(2)设问。运用设问句且单独成段的形式,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用设问的形式,可以自然引出下文,使前后衔接顺畅。
(3)因为妈妈熬的鳝鱼骨汤里包含着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与挚爱。
(4)①母亲是船,日夜操劳送儿女到岸;母亲是树,帮儿女避风遮阳;母亲是光,给儿女温暖的陪伴!母亲是世上最爱我和最值得我爱的人,母亲节祝福母亲开心幸福每一天!②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您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予我的一切,祝福您节日快乐!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设问
【解析】(1)原文中有词语的,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先写妈妈讨要鳝骨,接着写妈妈熬煮鳝骨,然后写妈妈油炸鳝骨。最后写“我”由鳝骨汤而怀念母亲。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联系上下文可知“为什么洗也不洗?”是设问句,此处运用设问句,且单独成段的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使前后衔接顺畅。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文章记叙了妈妈熬煮鳝鱼骨,因为妈妈熬的鳝鱼骨汤里包含着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与挚爱,所以说那鱼骨里有妈妈的味道。
(4)本题属口语交际题,注意突出主题,注意运用排比修辞,注意语句通顺。
故答案为:⑴熬煮鳝骨;油炸鳝骨;
⑵设问。运用设问句且单独成段的形式,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用设问的形式,可以自然引出下文,使前后衔接顺畅;
⑶因为妈妈熬的鳝鱼骨汤里包含着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与挚爱;
⑷①母亲是船,日夜操劳送儿女到岸;母亲是树,帮儿女避风遮阳;母亲是光,给儿女温暖的陪伴!母亲是世上最爱我和最值得我爱的人,母亲节祝福母亲开心幸福每一天!②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您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予我的一切,祝福您节日快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修辞特点和具体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⑶句子的赏析答题方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4)解答本题,主要是不偏离”母爱“这一主题,精心组织语言,根据各题目要求辨析作答。
12.【答案】同“悦”,愉快;自我检查、反省;以……为快乐;练习(学习)
13.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②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
14.学习要虚心,要敢于向别人请教。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要阐述对主题的理解,就要回到原文寻找能表露作者观点的句子。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进行多次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懂的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乙】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1)句意:不也是很快乐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我每天进行多次自我检查。省:自我检查、反省;
(3)句意: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乐:以……为快乐;
(4)句意:回去后再去练习。习:练习。
故答案为: 同“悦”,愉快自我检查、反省以……为快乐练习(学习)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1)故:学过的知识;知:得到、知道;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2)子:你;中:射中;乎:……吗?
故答案为: 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②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
1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乙文“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意为:于是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据此可知,列子初次向关尹子请教射箭遭拒后并未退缩和放弃,在苦练三年后再次向其请教,足见列子虚心向学,恳切发问的精神;
甲文第⑤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据此可知,孔子告诫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向别人虚心学习,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综上,乙文从列子这一角度和甲文第⑤则共同说明了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请教别人的道理。
故答案为: 学习要虚心,要敢于向别人请教。
15.【答案】【参考例文】
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暖心
一片混沌中,我的喉咙像被一万只蚂蚁贪婪地蚕食看,火烧般的痛感使我难以忍受我极力想赶走这群蚂蚁,它们反而铺天盖地地向我袭来……我一惊,从周公的怀里挣脱出来。“什么情况?”我一说话,喉咙就像一个破旧的老风箱一样轰轰地响。我试着咽了一口唾沫,坏了,我心里一沉,我的嗓子哑了。
要是在平时,哑了就哑了呗,问题一点儿都不大,吃点药就完事。可是,明天是学校艺术节“歌唱之星”的决赛,我要是这样上台,就只能去比赛尬唱了。
妈妈今天值夜班,我只好向好友小明求助,他应该也是一个人在家。窗外黑漆漆的,我看了下表,已经十二点了,但我还是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喂——”我刚开口,小明就关切地问:“你的嗓子怎么哑了?”我立刻感到心里暖暖的,轻声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哑了,我家没药。”电话那头的他,只顿了一下,就对我说:“来我家吧,我家有药。”
我们两家住在一个小区里,我到他家时,他已经把药箱拿出来了。他拿着两个不同颜色的药盒对我说:“这个药是温水送服的,一次吃一粒就够了。这个,是含服的,说明书上说一个小时含一片。你今天晚上就住在我家吧,现在距离早上八点还有七个小时,你可以含七片。”他暖暖地笑笑,又说:“放心吧,听我安排”。说完,他就把已经准备好的水杯递给了我,我感激地张了张嘴,喉咙发出嘶哑的声音,算是对他表示感谢了。
温开水润湿了我疼痛难忍的喉咙,也温暖了我的心。吃过口服药后,我又含了一片药,便睡下了。那天晚上,小明每隔一个小时就会轻轻拍醒我,让我再含一片。我迷迷糊糊地一会儿睡一会儿醒。药片的清凉温柔地驱散了咬噬我喉咙的蚂蚁。
第二天早上,我一睁眼就看见小明脸上那两个大大的黑眼圈,我心头一热,赶紧转过头去,不让他看见我那夺眶而出的眼泪。
那是发生在一年前的事情,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谁又会忘记,那让人一想起来就心里暖暖的感动呢?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写好此题的关键在于选材与补题。“那件事”说明只能选择一件事来写,不能写多件事;“那”暗示所写之事已经发生,并且“那件事”给自己的心理或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根据题目中的提示,横线上所填的词应当是一个能展现自己当时的心情、情绪或精神而貌的词语。为使文章更新颖、更吸引人,可从提示语外寻找合适的“情绪词”,比如愤怒、骄傲等。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择一件让自己体验深刻的事情详细叙述,用细节描写展现自己的情绪体验。写出来的文章要注意展现积极向上的力量,尽量不要写沮丧、失落、痛苦等负面的情绪。在写作手法的运用上,因为是写对过去经历的回忆,我们可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使文章更有波澜。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