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仿真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 陕西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仿真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仿真模拟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积累和运用(17分)
1.下列加粗字音有误的一项(  )(2分)
A.前沿(yán) 酷似(sì)
B.慷慨(kǎi) 屏息(bǐng)
C.凌空(líng) 轻盈(yíng)
D.悄然(qiāo) 旋风(xuá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喜欢妈妈用和颜悦色的态度跟我说话。
B.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屋里,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
C.上次的登山路线非常难走,把大家弄得筋疲力尽。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3.根据提示填空。
(8分)
(1)《三峡》用“重岩叠嶂,   ”和“自非亭午夜分,   ”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绘了三峡山势的挺拔高峻。
(2)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三峡》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3)《三峡》中写夏水浩荡,凶险万分的句子是:   ,   。
(4)《三峡》中总写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   。
4.“长忆孤洲二三月,春山偏爱富春多。”春天的韵致总把山水整合得美轮美奂,令这个季节的富春江更是别有一番魅力。于是带着好奇,李阳参加了“春游富春江”的旅行活动。
(1)如果你是旅行社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李阳介绍富春江呢?请结合课文《与朱元思书》中的相关描写,写一段导游词。(1分)
(2)行至一处,李阳看到在富春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副对联,只可惜下联已经模糊不清,请你为其拟写一个合适的下联。(1分)
上联:千峰争雄,奇山飘出天籁音
下联:   
(3)在休息时,李阳在墙上发现了下面四幅关于《与朱元思书》的书法作品,其中属于楷书的是(  )(1分)
A.
B.
C.
D.
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分)
任劳任yuàn(  ) 和蔼(  ) 妯娌(  ) 和mù(  )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1分)
二、综合性学习(7分)
6.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3分)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4分)
阅读(共46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题目。
【材料一】①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他们只有俘获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导引路。他们同这些向导交上了朋友,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许多向导继续参加长征。有些人现在是陕西党校的学员,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释“红”汉和“白”汉的不同。
②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①红军大部队刚一进入草地,小红军谢益先就遇到了迷失在草地里的一对母女,她们是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川陕根据地逃出来的。在以后的行军中,只要部队停下开始吃干粮,谢益先就躲在一边。红军干部问他是不是没有干粮了,他说自己已经吃饱了。两天后,谢益先走路开始摇晃,副班长就扶着他走;第四天,谢益先一头栽倒再也没能站起来。当这支红军部队到达草地边缘的时候,红军官兵发现在队伍的最后走着一对母女,她们到处打听一个姓“谢”的小红军,手里捧着的那个干粮袋上缝着歪歪扭扭的一个“谢”字。副班长顿时声音哽咽,他告诉那对母女,小红军谢益先已经死了。那位母亲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直到部队走远了,红军官兵还能听得见她的哭声。
②先头部队出发后的第三天,毛泽东走进了松潘大草地。他的警卫员吴吉清后来回忆道:天空像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小心,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了如胶似膝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我因子性子急,走进草地不久就碰上了这种倒霉的事,幸好主席那宽大有力的手一拉,我才摆脱了危险。一上来,主席就对大家打趣地说:“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
——节选自《长征》
7.【材料一】中红军过草地面临的两大主要困难是什么?(4分)
8.从【材料二】小红军谢益先的事迹中表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性?(4分)
9.两则材料都在讲述红军过草地,但同中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邵华良——渡江支前立功劳
蒋同明
①1949年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肥东支前第一团紧随其后,乘风破浪,跨越长江。解放军登岸后即紧追仓皇逃跑的国民党部队,他们猛打猛冲,前仆后继,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担架队员个个气喘吁吁,扛着空担架跟随部队前进。
②邵华良的任务,是边行军边解决全连100多人的吃饭问题。进入石台、绩溪山区后,沿途村庄稀少,即使遇上几户人家,也因听信谣传,躲得不见踪影。在绩溪山区的一个夜晚,有人实在饿得招架不住,从一个财主家箩筐里找到几个黄澄澄的大油果。一位医生说是山果,并带头尝了一口,觉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几个人就把果子分吃了。当邵华良叫大伙开饭时,几位吃山果的队员全部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后来才知道,这是桐树上结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医生中毒最严重,第二天行军时,成了第一位被担架队抬着走的病员。
③山路崎岖,云遮雾绕。解放军一边轻装前进,一边翻山越涧抄近道,欲用双脚超过敌人汽车轮。这时,部分担架员改做运输员,用担架抬着弹药器械随军行动。头一月,几乎天天风雨相伴,白天冒雨行军,浑身湿透,夜晚宿营,架柴烤衣。偶尔遇上好天气,敌机就来跟踪侦察、扔炸弹、低空扫射。夜晚敌机发射的照明弹将天空照得如同白昼。支前队伍中,有少数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辞而別,开了小差。作为预备党员的邵华良,既要解决全连的生活问题,还要照顾其他队员,他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④随着部队越来越深入南方,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很难满足过境大军的需求。邵华良走东家串西家,找村长问保长,人家只认银元,邵华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银元购买;人家没有大米只有稻谷,担架队员就自己打开水碓舂米。队员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庄稼汉,舂米做饭,个个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应,在兵荒马乱之际,有钱无货,能搞点儿盐水泡饭即为奢侈生活了。
⑤5月上旬,部队进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峡谷,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拦路虎摩天岭,上山15里,峭壁丛林,下山15里,悬崖荆棘。邵华良身背行军餐具带头爬山,大谢村刘玉林紧随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机枪子弹,下山后,两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5月中旬,支前队伍经浙江转至江西玉山,解放军第十七军后勤部首长带来汽车,将担架团的弹药器械等辎重装车运走。至此,第一民工团完成渡江支前的光荣任务。
(有删改)
10.(1)请你分析本文的切入点。(3分)
(2)“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中的划线字“竞”和“强”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3)作为记述渡江战役的文章,这篇文章以   为写作顺序;在表达方式上,以   为主。(3分)
(4)写作时,选择事例(选材)需要围绕表达的重点,强调其某一方面的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所选择的材料,都突出了解放军渡江战役之顺利,而本文所选材料则突出了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两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5)毛泽东笔下的人民解放军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本文中的邵华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6)读完本文后,你能从中找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国民党军所谓的“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时所向披靡的原因吗 (3分)
【古诗文阅读】(16分)
1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沿溯阻绝/猿则百叫无绝 B.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C.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甲】文在写三峡的水时先写夏季,原因是本文重点在于写水,而水以夏季最大。
B.【乙】文写“奇山”,用“负”“竞”“争”等字,将崇山峻岭化动为静,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C.【甲】文第②段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写景,抓住了春冬之时三峡的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幽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D.【乙】文中的“鸾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描写水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水的共同特点。(4分)
四、作文(5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战争与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这是东晋战乱频繁,人民向往和平自由,文学家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生活。
②7月,重庆再造城市温情邻里,重建的城市邻里关系已从民间关注上升到了城市宜居建设层面。
③由境外三股势力支持的新疆“7·5打砸抢事件”,暴徒袭击无辜群众,致死197人,致伤1724人,其中一名武警战士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被歹徒杀害。
④中新网7月26日电,“和平使命-2016”中俄军事演习实弹开练,上百架战机战车出动,双方表示共同应对恐怖分子挑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和辨析。D: 悄然:应读作qiǎo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造句;错用修改
【解析】【分析】A和颜悦色: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形容态度温和亲切,使用正确;B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使用正确;C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使用正确;D洗心革面:指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常用于比喻彻底悔改。这里不符合语境,故错。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不要错用。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我们所学的课文里面涉及的成语我们平时要注意搜集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3.【答案】(1)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字词有:蔽、曦、朝、陵、襄、溯、峻。
故答案为:(1)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
(2)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3)(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4)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4.【答案】(1)示例:各位旅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正置身于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江。瞧,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高山奇伟嶙峋,令人惊叹。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江水,潺潺流淌,鱼儿嬉戏其间,似与游者相乐。面对如此人间仙境,你是否已经陶醉其中,“窥谷忘反”了呢?
(2)百舸竞流,异水传来鼓角鸣
(3)B
【知识点】诗歌对联;与朱元思书;语言得体;书法
【解析】(1)导游词注意结合《与朱元思书》中关于山水的描写。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语言得体,有称谓和礼貌词即可。
(2)对联注意格式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结构相衬;节奏相应;内容相关。 千峰对百船,争雄对竞流,奇山对异水,飘出对传来,天籁音对鼓角鸣。
(3)B笔画端正,字体不连接是楷书。
故答案为:(1)各位旅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正置身于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江。瞧,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高山奇伟嶙峋,令人惊叹。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江水,潺潺流淌,鱼儿嬉戏其间,似与游者相乐。面对如此人间仙境,你是否已经陶醉其中,“窥谷忘反”了呢?
(2)百舸竞流,异水传来鼓角鸣
(3)B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注意结合《与朱元思书》中关于山水的描写,有称谓和礼貌词,语言合理得体即可。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注意上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一二声。
(3)本题考查书法。要求掌握常见书法字体及特点。隶书:蚕头燕尾,左右分展。楷书:清寒硬瘦,神气充足。字体端正,结构不连接。行书:笔断意连,潇洒自如。草书: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篆书:比较圆滑,简洁明了。
5.【答案】(1)怨 ; ǎi ; zhóu; 睦
(2)解释说明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破折号;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识记。任劳任yuàn:任劳任怨:意思是不辞劳苦,不怕埋怨。和蔼:hé ǎi,指人性情温和,态度可亲,让人心里感到温暖。妯娌:zhóu li,已婚妇女对丈夫兄弟的老婆称呼。和mù:和睦,意思是相处融洽,没有争吵。
(2)本题考查破折号作用的理解。 1)表示解释说。2) 、表示递进。3) 、表示延长。 4) 、表示转折。5) 、表示插说。6) 、补充说明。7) 、副标题前。“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是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的解释说明。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同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多音字的辨析和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考生要在平时掌握和运用各种标点符号,注意其不同的用法,结合语句进行理解和分析。
6.【答案】(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壁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知识点】创新题型;诗歌对联;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记承天寺夜游;名人事迹
【解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可得出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景点,然后写出苏轼所写的有关这处景点的诗文名句即可。如: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干寻刹。
(2)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据此可拟写为: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故答案为:(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壁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点评】(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文人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2)本道题考查广告标语的拟写。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
7.【答案】行军难;吃饭难。
8.表现了红军战士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9.【材料一】重在写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遇到的行军、吃饭、宿营等方面的困难;
【材料二】重在表现红军战士舍己为人、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品质和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长征》节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根据内容抓住住人物、事件的核心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文段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断人物身份;然后根据文段中与人物相关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本题考查两则材料的比较阅读。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7. 根据"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可知,红军在长征途中行军难;结合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可知,红军在长征途中吃饭难。其次,根据"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可知,红军在长征途中还有宿营的困难。
故答案为: 行军难;吃饭难。
8.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遇到了迷失在草地里的一对母女,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牺牲。这是谢益先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的体现,他也用他的干粮和生命践行了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起的承诺,这是长征精神的深刻写照。
故答案为: 表现了红军战士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9.两则材料都写到了红军过草地,[材料一]结合"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
们就蜷缩在捆扎在﹣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等内容可知,重在写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遇到的行军、吃饭、宿营等方面的困难;[材料二]写了小红军谢益先舍己为人救母女的故事,写了毛泽东对警卫员吴吉清的赞美:"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因此,[材料二]重在表现红军战士舍己为人、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品质和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 【材料一】重在写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遇到的行军、吃饭、宿营等方面的困难;【材料二】重在表现红军战士舍己为人、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品质和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答案】(1)本文是从微观角度,从参加支援渡江战役的某个具体人物(邵华良)来记述,切入点较小,属于以小见大。
(2)这两个字写出了解放军战士争先恐后、英勇无畏的磅礴气势。
(3)时间;记叙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突出渡江之顺利是为了显示人民解放军的能征善战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从而达到鼓舞士气、鼓舞全国人民和瓦解敌人的目的;而本文突出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则是为了显示以邵华良为代表的支前同志们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
(5)毛泽东笔下的人民解放军具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特点。邵华良具有英勇、敢于吃苦的特点。
(6)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有众多普通中国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会有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1)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以小见大”即写作时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本文从参加支援渡江战役的某个具体人物(邵华良)来记述,切入点较小,属于以小见大。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词语的妙用注意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动词和拟人化的词语,语境来赏析词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即可。“竞”和“强”展现了解放军战士争先恐后、英勇无畏的磅礴气势。(3)此题是对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式的考查。从“1949年4月21日”“5月上旬”“5月中旬”等词语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即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
(4)此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本文突出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则是为了支前同志们不怕吃苦的精神。(5)此题考查的是对两篇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邵华良:英勇、敢于吃苦。
(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可以从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
故答案为:(1)本文是从微观角度,从参加支援渡江战役的某个具体人物(邵华良)来记述,切入点较小,属于以小见大。
(2)这两个字写出了解放军战士争先恐后、英勇无畏的磅礴气势。
(3)时间;记叙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突出渡江之顺利是为了显示人民解放军的能征善战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从而达到鼓舞士气、鼓舞全国人民和瓦解敌人的目的;而本文突出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则是为了显示以邵华良为代表的支前同志们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
(5)毛泽东笔下的人民解放军具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特点。邵华良具有英勇、敢于吃苦的特点。
(6)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有众多普通中国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会有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语言赏析类的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同学们在文中自选。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另一种是指定语段、语句让考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进行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复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的术语。
11.【答案】(1)D
(2)B
(3)①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②治理国家大事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清、疾、奇。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D项“奔”都是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B项分析错误,【乙】文段写“奇山”,用“负”“竞”“争”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虽”是“即使”意思,“疾”是“快”的意思,“反”通“返”,返回的意思。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仔细阅读两篇文章,找出描写山、水的句子,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甲乙两文都写了水“清、疾、奇”的特点。
故答案为:(1)D
(2)B
(3)①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②治理国家大事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清、疾、奇。
【点评】(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找到相应的关键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12.【答案】【参考例文】
战争与和谐
战争是十分恐怖的,很多人因为战争,死于非命,所以,战争让我们受到极大的破坏。
在以前,中国还是分贫穷,经不起敌人的挨打,经常被别的国家欺负。别的国家觉得中国好欺负,就来抢我们的领土,中国人们为了防止被其他的外国侵略者抢走领土,不得不展开战争。就这样,一场场战争就渐渐地开始了。
然而,因为战争。我们的美好家园就被侵略者搞得就变成了一片血腥的地方,到处都是废墟,到处都是人的尸体,一片狼藉。有一些小孩被导致失去亲人,无家可归。不但如此,一些国家打赢了,就感觉很爽,很刺激,就想再打一次;一些国家打输了,就想在赢回损失,也就继续打仗。战争就这样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就这样没完没了,反反复复的,世界就越来越不平静、不安宁、不和平。
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战争让无数人失去了生命,战争让我们受到一次次的伤害,这么一件件事情,难道觉得还不烦,还好受吗?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我也从电视、电脑、新闻、书籍、故事等许多方面了解了战争的严重危害,惨不忍睹!我也十分憎恨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我要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我们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再也不要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的滋味!”
既然许多人都明白恐怖的战争的不好的意义,但却仍然一不做,二不休地向我们展开战争,向各国展开战争,向全世界展开战争。明知故犯,让我很想问一下你们这些侵略者:
你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你们应该停止战争,维护和平为战争的制止做点什么,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大家能够做点什么,全世界可以做点什么?
我们可以宣传抗战争片,告诉大家战争的恐怖性和危害性;我们可以为维护和平而作诗,写歌来一起维护和平;我们可以探揭身边的不和平、不和谐行为,让这些行为一一改正掉,让世界更少打骂;我们可以为战争做手抄报,写信给联合国领导,让他们了解战争的不好;我们还可以……
只要我们有心,就一定能做好,让世界的战争逐渐消失,让世界的和平永驻人间。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就一定能辛福生活,记住:“我们要和平”!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作文话题“战争与和谐”。题面宽阔,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选材范围广泛,难于把握,话题“战争与和谐”更难于驾驭,因为它是一个抽象的大命题,就要在大与小之间灵活转换。化大为小,能把写作范围缩小到可掌控的范畴内。同学们都没有亲历战争,没有亲身感受,就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果非要大家去抨击战争的罪恶,也是东拉西扯,空洞无物。选材时,大家要关注自我,聚焦生活,给战争来个巧妙定义:对于国家而言,战争带来的可能意味着生灵涂炭,对两个伙伴而言,战斗可能让他们感情越来越深;对于两支队伍而言,战争带来的可能是血流成河,对同窗而言,竞争可能让他们共同进步,获得双赢。如此,战争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如父与子;可以是人与物,如孩子与他的近视眼,战斗的对象可以是坏习惯或是代沟,要保卫的可以是因距离而疏远的感情,或因封闭渐渐失去的自信……“战争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消灭“战争”就意味着“和谐”。
【点评】关系型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认为,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