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秋季学期学业水平阶段质量监测(一)七年级语文(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学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学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卷上作答无效。一、积累(共21分)大自然生生不息,四季景物美不胜收。阅读以下刻画四季之美的文字,完成1-5题【春之美】春雷阵阵,草木萌( )动。雨淅淅沥沥,柳树迫不及待地绽出了新芽。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lǒng( )罩着青青的烟雾了。【夏之美】如果说秋天是代表金黄色的丰收喜悦,那么冬天就是一片冰清玉洁、银装素裹的纯真。但我依然对夏季情有独钟,烈日当空,蝉鸣枝头,枝繁叶茂正是盛夏独有的。它向人们显示了生命的旺盛与无比豪放的激情!【秋冬之美】如果说金秋是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具有魅力的背景。听着雨声,我仿佛看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声。而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冷酷无情的,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他不慌不忙地莅临,融化着积雪残冰;他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块污垢;他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1.读“春之美”,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1)萌( )动 (2)lǒng( )罩2."春之美"和"夏之美"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3分)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2分)(1)淅淅沥沥_____________________(2)莅临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幅描写春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按上下联顺序填到横线处。(2分)①南燕双归万户新②疏木摇空水凝冰③北风往复几寒枝④东风一拂千山绿(1)上联:(2)下联: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雨淅淅沥沥,柳树迫不及待地绽出了新芽。B.夏向人们显示了生命的旺盛与无比豪放的激情!C.听着雨声,我仿佛看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声。D.冬雨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块污垢。6.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10分)主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自然 诗人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下①" , ",展现了草木的茂盛。 ②诗人③ (人名)行船于绿水之上,写下④“ , ” , 展 现了江风和缓,水面开阔的景象。 《次北固山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生机勃勃,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⑤ , 。”充满希望、活力。 《 春 》情感 马致远用⑥" , 。 " 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 《天净沙 · 秋思》二、阅读(共3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勤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创新变革,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还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选自人民日报《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删改)【材料二】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学校的劳动教育遇到困难: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不断弱化。怎样让孩子爱上劳动教育 重庆市人民小学用10多年的实践做出了回答。人民小学从劳动课抓起,率先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半月谈记者旁听了一堂劳动教育融合课《舌尖上的数字奥秘》。“孩子们,你们知道鱼香肉丝的味道有哪些吗 ”在课堂上,老师从鱼香肉丝的味道入手,引导学生们动手研究菜谱中糖、醋的“少许”“适量”到底多少。每一组的同学再根据之前设想的糖醋比例,现场炒制。“如果今天要制作2000份鱼香肉丝,该怎么做呢 ”孩子们议论纷纷:一份一份炒,太慢了;雇100个厨师,一人20份,成本又太高了。老师通过小视频揭晓了答案:餐饮公司根据对数万家庭的问卷调查得出了鱼香肉丝的最佳配比,然后使用智能机器人炒制。短短的一堂课,老师把劳动实践、科学、数学、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孩子逐渐爱上劳动教育,人民小学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将家校连接起来,让孩子在学校学、回家做,让孩子明白劳动是学习的一部分,不是一次性的活动。为此,编写了《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按照各年级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围绕学生衣、食、住、行等,梳理各年级任务清单,要求孩子一学年下来至少掌握2项生活技能。同时,人民小学打破城乡“围墙”,与农村学校共享劳动教育资源。为了加强城乡交流,人民小学和10所乡村小学少年宫结对,建立劳动教育联盟校,整合城乡资源,不仅让城里的孩子走出去,也帮助农村的孩子走进来。(选自半月谈《杨浪浪:让城里娃爱上劳动课》,有删改)【材料三】2022年3月到5月期间,某市对城区6所中小学的450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某市城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调查项目 统计数据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很有必要 没有,瞎耽误工夫 无所谓或讨厌13% 16% 71%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 开设了 未开设 不清楚33% 33% 34%学校是否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考核科目 是 否 不清楚3% 79% 18%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教育。B.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立德、增智、强体、育美。C.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D.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8.下列对材料三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大部分学生讨厌劳动课,但家长很重视劳动教育。B.学生自身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的学习,但学校老师高度重视。C.大部分学生知道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学校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D.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开设劳动课很有必要,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9.材料一强调劳动教育要创新变革。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说人民小学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创新变革 (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别急着向上看①那还是孩提时代的事。小学四年级,我们的班主任姓李,是个相貌平平的老头,心肠挺好,教学也很有一套,可就是脾气怪怪的。②这天下午有节劳动课。李老师带着我们到学校的后山捡柴,让我们捡地上的枯树枝。③我和三名同学跑向后山顶,边跑边捡。在一棵大树旁,我发现了一堆枯干的小树枝,急忙奔过去。跑着跑着,我脚一滑跌进一个深深的坑里。坑太深,三名同学吓得大呼小叫,想尽办法也没能把我拉上来。④同学喊来了老师。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敢吱声。“老师,老师,我上不去!”我在坑里急得大叫。“在里面呆着吧,我们走!”李老师像陌生人一样大声扔给我一句话,带着同学们走了。⑤老师硬生生地走了,不管我的死活。我一屁股瘫坐在坑里,嘴一张,“哇哇”地大哭起来。“老师!老师!我出不去!”一边哭一边生气地在坑里打滚,滚着滚着无意间我看见了一道亮光。擦干眼泪,我坐起来向亮光处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个洞,我钻了进去,越钻越亮,不一会儿到了山坡上,一挺身我跳了出来。⑥李老师和同学们都站在山坡上,随着我的出现,山坡上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老师猛地抱起我原地转了两圈。我所有的不快,一扫而光,不解地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坑里有洞能出来 ”“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没等老师开口,阳光下同学们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争着抢着告诉我。⑦李老师蹲在我面前伸出宽大的手掌拍掉我身上的尘土,亲切地抚摸着我的脑袋,重重地点着头。同学们探着身子,咧开小嘴上下打量我。这时,老师慢慢地站起来,环视一下四周,将一只手指竖到嘴边,示意我们安静。然后,他走到高处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⑧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无法忘记儿时跌进坑里自己爬出来的经历,老师的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每当生活中遇到失败和意想不到的打击时,我总是这样提醒和勉励自己: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10.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简要概括文章相关内容。 (2分)“我”捡枯枝掉进深坑里——(1)_____——“我”在深坑中哭喊——(2)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我一屁股瘫坐在坑里,嘴一张, “哇哇”地大哭起来。12.文章开头,“我”为什么觉得李老师“脾气怪怪的” 他的确是一个脾气怪异的人吗 (4分)13.文章结尾写道:“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4.下列对这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诗歌标题和第二句中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官的地名。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D.诗歌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15.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3分)(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黄琬巧对》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里人聚集在一起B.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C.即以其言应诏 即:就D.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这样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兄女”把白雪比作柳絮,形象表现雪的轻盈之态,比喻新颖贴切。B.【甲】文用"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句营造了一种紧张的学习氛围。C.【甲】文文末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D.从修辞手法上看, 【甲】【乙】两文主人公都善于用比喻描绘形象。18.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2分)(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2分)19.【甲】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3分)20.【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琼大惊”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有何表达效果 (3分)三、综合(10分)21.七年级(1)班将要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设计栏目]下面两组诗句与文题分别出自校刊的两个栏目,请你根据所给内容的共同点,用四字短语分别拟写这两个栏目的名称。(2分)栏目一: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栏目二:《游子吟》《金色花》《秋天的怀念》栏目一名称:栏目二名称:(2)[口语交际]假如你的妈妈认为阅读课外书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反对你参加文学社的阅读活动,请你写几句话劝说妈妈。 (4分)(3)[拟写通知]班委会邀请了作家汤素兰于11月18日下午两点到学校报告厅,做“阅读·成长”主题讲座。下面是他们撰写的通知,其中在内容和格式上都存在不当之处,请你找出并进行修改。(4分)通 知为提升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我班特邀请作家汤素兰到学校做“阅读·成长"主题讲座。请七年级(1)班全体同学于11月18日下午两点准时聆听讲座。2021年11月16日七年级(1)班班委会四、写作(50分)22.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或欣喜,或悲伤,或遗憾,或刻骨铭心,或感动不已,或后悔不止,或沉醉其中,或捧腹大笑的事情。有些事情以它的独特长存于我们的脑海,让我们深受感触,难以忘怀。请以《那件事,让我难忘》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标题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2023年秋季学期学业水平阶段质量监测(一)七年级 语文 答案一、积累(共21分)1.(2分)méng 笼2.(3分)示例:淅淅沥沥 迫不及待 冰清玉洁 情有独钟 枝繁叶茂(写出其中三个即可)3.(2分)(1)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1分)(2)莅临:来到、来临(1分)4.(2分)(1)上联:④ (2)下联:①5.(2分)C(“看到”与“锣鼓声”搭配不当)6.(10分)①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②观沧海③ 王湾 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⑤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评分标准:每空1分,出现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共10分)阅读(共39分)7.(2分)B(B.“只有”表述太绝对,结合材料一“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创新变革”“劳动教育还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可知,与原文不符。故选B。)8.(2分)D(A.“家长很重视劳动教育”在材料二中未体现,属于无中生有;B.结合材料二中“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一行中,“不清楚”的师生占34% ,“学校是否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考核科目”一行中“否”和“不清楚”占79%、18%等内容可知,“学校老师高度重视”和表格数据严重不符;C.“学校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和“3%”认为“很有必要”的数据严重不符;故选D。)9.(3分)(1)人民小学率先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2)课堂上,老师将劳动实践、科学、数学、做息技术高度融合。(3)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家校连接起来,编写了《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4)人民小学打破城乡“围墙”,与农村学校共享劳动教育资源。(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10.(2分)(1)“我”向老师求救 (2)“我”自己爬出深坑。11.(3分)“瘫”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我”掉进深坑一时无法爬出的无助和恐惧。12.(4分)因为年少的“我”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并不完全理解,所以觉得他脾气怪。(2分)其实李老师的脾气并不怪,他是一位懂得教书育人之道的好老师。(2分)13.(4分)示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总是想着寻求别人的帮助,而应该自己尝试着去战胜困难,这样才能不断成长。14.(2分)B(A.有误,题目中的“龙标”指地名,诗句中的“龙标”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C.有误,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据此可知“使人赏心悦目”不当。D.有误,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故选:B。)15.(3分)拟人(1分),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2分)。16.(2分)D (D.若:如)17.(2分)B(“紧张的学习氛围”应为“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18.(4分)(1)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分)(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2分)19.(3分)示例一:“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却只有物象而没有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示例二:“撒盐空中”一喻好。因为当时雪急,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更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20.(3分)【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的“琼大惊”都运用了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分别表现了“兄女”和黄琬的机敏、聪明。(1分)附译文: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三、综合(共10分)21.(1)(2分)(示例)栏目一名称:思乡情切 栏目二名称:母爱深深(2)(4分)示例:妈妈,我知道您一直担心我读课外书籍浪费时间,会影响我的学习,但其实多读书,参加学校的阅读活动,不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也能使我精神愉悦,身心放松,提高学习效率。您认为呢 (3)(4分) 内容上,没有交代讲座的具体地点,应在“下午两点”后加上“在学校报告厅”;格式上,日期与署名位置颠倒,应将署名放到日期上面。四、写作(50分)22.作文评分细则一类50~46分 二类45~41分 三类40~35分 四类34~30分 五类29~20分 六类19~0分内容(21分) 切题,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立意正确、深刻。 切题,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立意正确。 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尚充实。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 严重偏离题意。语言(16分) 行文流畅,语言准确生动,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多样。 文从字顺,语言比较生动,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语言通顺,表达尚好。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 文理不通。结构(10分)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构思新颖、巧妙。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紧凑,层次清楚,构思新颖。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层次比较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尚完整,层次尚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层次混乱。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文面书写(3分) 字体工整、美观,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字体端正,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干净。 字迹清楚,书写、标点、格式基本符合要求,卷面干净。 字迹清楚,有少量错别字和标点错误,有少量涂改。 字迹潦草难辨,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有较多涂改。 字体不易辨认,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多,卷面很不整洁。补充说明:(1)文中每错3个字扣1分,重现不计,最多扣3分。(2)字数不足6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3)文中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一经查实扣2分。(4)没有完整题目的扣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