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莘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试卷(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莘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试卷(三)

资源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莘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试卷(三)
一、基础知识综合运用(15分)
1.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少年正是读书时。我们应以满腔的热忱(  )去读书,从好书中jí(  )取力量。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有些书,可以跳读,以求更高的效率。不管采用什么读法,前提都是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滋养心灵,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____。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热忱    jí    取
(2)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对“琢磨”一词的解释,你觉得语段中“琢磨”的读音和释义应选择 ____
A.琢磨(zhuó mó)雕刻和打磨(玉石)。
B.琢磨(zhuó m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C.琢磨(zuó mo)思索;考虑。
(3)语段中的“这样”指的是    
(4)联系上下文,为横线处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形容词 ____
A.肤浅 B.深邃 C.怅然 D.犹豫
【答案】(1)chén;汲
(2)C
(3)多读书
(4)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容词;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1)“热忱”的“忱”应读 chén,“jí 取”的“jí”应写为“汲”。
故答案为:chén;汲。
(2)A、结合语境“ 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 ”可知,“ 雕刻和打磨(玉石) ”的释义不符合语境,语境讲的是读书,不是打磨玉石,排除此项;
B、结合语境“ 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 ”可知,“ 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的释义不符合语境,语境侧重精读和思考,没有提及文章写作,排除此项;
C、结合语境“ 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 ”可知,“ 思索;考虑 ”的释义符合语境,“不断琢磨”意思是不断思考,选择此项;
故答案为:C。
(3)根据“这样”定位文章原句“ 只有这样,才能滋养心灵,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____。 ”联系前一句“ 不管采用什么读法,前提都是要多读书”可知,“这样”指的是多读书。
故答案为:多读书。
(4)A、“肤浅”的意思是浅薄、不深刻,结合横线处所在的句子“ 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____ ”可知,“清醒”和“迷茫”是一对反义词,所以横线上应填“深刻”的反义词,即肤浅,该项最合适;
B、“深邃”的意思是深远、深奥,和“深刻”是近义词,不符合语境,该项不合适;
C、“怅然”的意思是失望、不如意、不痛快,与“深刻”一词无关联,不符合语境,该项不合适;
D、“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与“深刻”一词无关联,不符合语境,该项不合适;
故答案为:A。
【点评】(1)本题考查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书写。“热忱(chén)”的意思是态度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忱”指诚信、心意,字音要牢记。“汲(jí)取”的意思是吸取、吸收,“汲”指从下往上打水,字形要牢记。
(2)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词语的语境义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意思。首先,结合题干要求定位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将选项对词语的读音和释义代入句子理解,看其是否符合语境;最后,选出符合语境的一项即可。
(3)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词语的指代义是指词语在文章中指代的内容。解答本题时,结合题干要求定位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句子的前一句或后一句来分析词语指代的内容。
(4)本题考查形容词辨析。首先,结合题干要求定位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解释选项中形容词的意思;再次,将意思代入句子理解,看其是否符合语境;最后,选出符合语境的一项即可。
2.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3)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要写好作文,不只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陆游说的那样:   ,   。
(5)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诗句“   ,   ”表达了离别之情。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想用诗句“   ,   ”来送别朋友。
【答案】(1)何人不起故园情
(2)稻花香里说丰年
(3)山重水复疑无路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 此夜曲中闻折柳 ”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后半句为“ 何人不起故园情 ”;
(2)“ 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前半句为“ 稻花香里说丰年 ”,注意“丰”字的写法;
(3)“ 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前半句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注意“疑”字的写法;
(4) 要写好作文,不只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符合这一意思,注意“躬”字的写法;
(5) 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离别之情的一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意“唯”字的写法;送别朋友的诗句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答案为:(1)何人不起故园情;(2)稻花香里说丰年;(3)山重水复疑无路;(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词名句默写。根据名句前半句或后半句的提示,名句的出处,以及名句表达的情感/道理,默写出每句所缺少的古诗文句子即可。在默写时,要注意辨别易错字的字形。本题中“丰”“疑”“躬”“唯”的字形要牢记。
二、语言表达运用(8分)
3.如图是乙组同学搜集的“节”字金文的写法。请你按要求补全对话。
(1)小鼓:你看,金文的“节”字,像不像一节一节的竹子?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节”字的本义是    (填词义)。
小楼:不错!我还发现,图中“节”字的下半部分,竹子好像被什么东西绑着,所以“节”字又可以用作    (填词性),引申为    (填词义)的意思。
小鼓:我明白了!(①高风亮节②开源节流③细枝末节)    (填序号)中的“节”字也是这个意思!
小楼:是的!汉字很有趣,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古字形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思。
(2)为了更好地宣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丙组同学搜集了两幅漫画。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图一的标题“吃不了,兜着走”有何妙处?
②请为图二拟写标题,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图二:   
【答案】(1)竹节(竹子分枝长叶的部分);动词;节约、约束;②
(2)①示例:反用方言俗语,提倡饭后打包,杜绝浪费,诙谐亲切。(或一语双关,既指吃不下可以饭后打包带走,又指餐饮浪费造成的不良后果最终会自己承受。)②示例:别撑坏了我的肚子! 杜绝餐饮浪费,减少厨余垃圾。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根据“金文的‘节’字,像不像一节一节的竹子”可以推测“节”字的本义是竹节,即竹子分枝长叶的部分;
根据“竹子好像被什么东西绑着”可以推测“节”还可作动词用,引申为节约、约束的意思;
将“节约、约束”的意思分别代入三个词语中理解可知,“开源节流”中的“节”是节约、约束的意思,选择②。
故答案为:竹节(竹子分枝长叶的部分);动词;节约、约束;②。
(2)①“吃不了,兜着走”原是方言俗语,流传开后,它的原意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淡忘了,反倒是它带着警告、威胁语气或玩话的引申义,为大家所熟知。这里反用方言俗语,一语双关,既指吃不下可以饭后打包带走,又指餐饮浪费造成的不良后果最终会自己承受。提倡饭后打包,杜绝浪费,诙谐亲切。
②图片展示的是四个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非常满,都溢出来,表示餐饮浪费严重。所以标题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拟写为:别撑坏了我的肚子! 杜绝餐饮浪费,减少厨余垃圾。
故答案为:①示例:反用方言俗语,提倡饭后打包,杜绝浪费,诙谐亲切。(或一语双关,既指吃不下可以饭后打包带走,又指餐饮浪费造成的不良后果最终会自己承受。)
②示例:别撑坏了我的肚子! 杜绝餐饮浪费,减少厨余垃圾。
【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义。结合对话和字形推断字的本义、引申义和语境义即可。字的本义,就是指字本身的意思。字的引申义是指根据本义演变发展而成的意思。字的语境义,是字在词语、成语、句子这些语境下的意思。
(2)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和标题的拟写。分析漫画标题的妙处可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寓意三个方面来分析。拟写漫画标题,需要结合漫画内容,抓住漫画表达的重点,运用修辞手法来写。漫画标题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双关、夸张等,语言特色则指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三、诗歌鉴赏(5分)
4.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太多的    之情,眼前所见是“   ”,脑海所想的是亲人团聚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诗人用时空交错的语句,用    的手法,道出了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答案】凄苦、孤苦、思念、无奈、遗憾等;巴山夜雨涨秋池;虚实相生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虚实结合
【解析】【分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结合写作背景,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阐发了作者孤寂、凄苦、无法归家的无奈和遗憾,以及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之景,是虚写。未来与妻子团聚时,在窗下低语,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眼前的巴山夜雨与想象的巴山夜雨交织,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时空变换,虚实相生,表达出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故答案为:凄苦、孤苦、思念、无奈、遗憾等;巴山夜雨涨秋池;虚实相生。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方正》,人民教育出版社)
【乙】
桓玄问刘太常①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____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选自《世说新语 品藻》,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释】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羲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太丘舍去   
②尊君在不   
③元方入门不顾   
④我何如谢太傅   
6.根据语境,乙文横线处填入的敬辞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
A.贤 B.家 C.惠 D.舍
7.按要求答题。
①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
公 高 太 傅 深。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5.①舍弃,丢下;②“不”通“否”;③回头看;④比,比得上
6.A
7.①公高/太傅深。
②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
8.元方的回答有理有据,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责怪,元方的回答逻辑性强,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的回答生动形象,巧用“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刘太常的回答比较委婉,思考问题比较全面。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联系语境,要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不”是通假字,“舍”“顾”“如”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要牢记。
(2)本题考查学生敬辞、谦辞的运用。“贤”是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平辈或晚辈),比如“贤弟”“贤侄”“贤婿”等。“家”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比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是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比如“舍弟”“舍妹”“舍亲”等。“惠”是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比如“惠存”“惠顾”“惠赠”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句子翻译。文言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语法结构包括句子成分、句首词语、连词、省略等。句子成分包括:主谓、谓宾之间需停顿,介宾短语作状语,其前后需停顿;句首词语包括:句首发语词、连词后需停顿,句首表示时间和地点的状语后需停顿;另外,目的连词前需停顿,省略处需停顿。翻译文言句子时,首先需要解释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分析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结合虚词判断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如果是,应结合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的方式翻译。比如:省略句需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判断句格式为“......是......”,被动句格式为“......被......”;最后根据现代汉语语序,整合为一句语意通顺且完整的话。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通读两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分析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具有哪些方面的智慧,用简洁的语言条理清晰地回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桓玄问刘太常(刘瑾):“我比谢太傅(谢安)如何?”刘回答说:“您高明,太傅深邃。”桓玄又问:“比你舅舅子敬(王献之)呢?”刘回答说:“这就像山楂、梨、橘子、柚子,各有其美。”
5.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解释为舍弃,丢下;
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是通假字,通“否”;
③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解释为回头看;
④句意为我比谢太傅(谢安)如何?“如”解释为比,比得上;
故答案为:①舍弃,丢下;②“不”通“否”;③回头看;④比,比得上。
6.A、贤: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平辈或晚辈),句中是对舅子敬的敬称,选择此项。
B、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排除此项;
C、惠: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排除此项;
D、舍: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排除此项;
故答案为:A。
7.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公高明,太傅深厚,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公高/太傅深。
②解释实词意思: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去:离开;
分析虚词意义和用法:而:表承接,不译;
用现代汉语语序翻译为: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
故答案为:①公高/太傅深。②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
8.元方:面对友人的责怪,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回答有理有据,表现出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同时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刘太常:对桓玄的问题,刘太常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其美”,意思是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运用类比,即言桓玄和舅子敬各有长处,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回答委婉且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元方的回答有理有据,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责怪,元方的回答逻辑性强,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的回答生动形象,巧用“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刘太常的回答比较委婉,思考问题比较全面。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回答问题。
小狮子的教育
[俄]克雷洛夫
狮子大王很盼望有一个儿子,老天爷就赐给他一个儿子。
也许你对野兽有所认识,他们可跟咱们人类大不相同!在人类,一个一岁大的婴孩是愚笨而娇弱的,不论他是帝王还是老百姓的儿子。一只一周岁的狮子,大家知道,却是早已离开襁褓的了。所以这一年狮子大王的脑子里老在不断地考虑:怎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儿子不是笨蛋,皇家的声望不受玷污,当儿子像他一样执政的时候,他的子民们不会因为太子的缘故责备父王。所以,他该请求、雇佣或强迫谁来把国王的任务好好地教给这孩子呢?
托付给狐狸吗?狐狸是聪明的,然而他却老爱撒谎!跟撒谎的人打交道,那可要搞出乱子来的;狮子大王认为撒谎不是国王所要学习的技术。或许鼹鼠合适些?经常听说鼹鼠的屋子里是井井有条的,连食桌上摆的每一粒谷子,都是他亲自弄干净研磨过的。总而言之,据报告所说,鼹鼠是小事情的大能手。且慢!据说他对于近在眼前的事物是目光锐利的,然而他能看得到一码以外的事物吗?鼹鼠的制度是好的,对咱们可不合适,谁都同意,狮子的王国是远胜于鼹鼠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豹子来试试呢?豹子又勇敢又强壮,豹子能够整天给你讲战略。然而政治——豹子可就不大明白,对于公民权利他一点儿也不懂,那么豹子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还能教些什么功课呢?一个国王必须既是政治家,又是法官,还要是战士;而豹子真正擅长的就只有作战!国王的儿子是不宜受豹子教育的。
总而言之,狮子大王把所有的野兽都考虑过了,因为智慧而在森林中名气大得像古代的柏拉图一样的大象,甚至也被考虑过了,但在狮子大王看来,所有的野兽,都是聪明有限,愚笨透顶的。
却说对他的邻国抱有深厚的友谊的鹰王,知道了狮子大王的苦恼,就决意要为他的朋友大大地效劳,他要求亲自来教育小狮子(幸与不幸,现在只好猜测一下)。狮子大王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得到一位国王来做你的太子的教师,可不是空前绝后的大造化吗?
配备了崭新的行装,小狮子出发到外国去了;在善良的鹰王的学校里,学习治理国家之道。
一年、两年过去了。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听到的尽是赞美。“他一天比一天聪明,”鸟儿们一致说道,“没有一个学者学习得那么迅速。”小狮子终于毕业了,狮子大王派人去接他。小狮子回来了,狮子大王就把所有的野兽召来。大家坐好了,狮子大王拥抱他的儿子,跟他接吻,并且对他说道:“亲爱的儿子,当我归天的时候,必须由你来治理国家,我是已经一只脚踏在棺材里的了,你还正是旭日东升呢。我极愿意让你接替我的王位,可是你先告诉我们,好让大家听到看到,你学到了什么渊博的知识,你以为怎样才可以为你的子民谋得幸福。”“爸爸,”小狮子答道,“多谢你的栽培,我已经学到了你们中没有一个人能懂得的学问:从老鹰到鹌鹑,各种各类的鸟,在什么地方能饲养得最好,他们最爱吃什么食物,他们的各种不同的样儿,各种鸟生的蛋,各种鸟所必需的一切东西——我没有一件是不知道的。因此,如果你的意思是叫我管理这个国家,我就要叫我的子民们立刻建筑鸟巢。”
狮子大王长叹,一切野兽也同样地长叹了。
(选自《世界著名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有删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9.从狮子大王的角度理清本文的思路,填写下表。
事件 情感
①    幸福
②    苦恼
狮子大王送小狮子跟鹰王学习 ③   
④    失望
10.文中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1.下面最符合本则故事寓意的一项是 ____
A.提醒人们:不管动物还是人都不是完美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B.告诉我们:一个国王所要掌握的最大学问就是了解自己的国家。
C.讥讽类似狮子大王一样的统治者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
D.赞美狮子大王与鹰王的友谊,以及鹰王的乐于助人、善于教育。
12.这则故事虽然短小,但特别有趣,请结合文章说说原因有哪些?
【答案】9.①狮子大王盼子得子;②狮子大王选师傅而不得;③惊喜;④狮子大王得知小狮子学习所得
10.承上启下。这句话既是对上文狮子大王为小狮子选师傅的总结,也是为了引出下文鹰王亲自教育小狮子。
11.B
12.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物;文中描写逼真,特别是狮子大王的心理描写;故事有波折,多次出现意外,如想找师傅而不得,好师傅送上门等;结局出人意料,学得好却没有任何用处;故事有留白,为什么长叹、寓意是什么,没有明说;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如“大家知道”“总而言之”等。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所给提示信息,找出文中涉及的对应段落,确定题中未涉及的段落,根据题中前后所提供的情节,总结未涉及段落的内容,根据字数或其他要求填入适当位置即可。另一种是通读全文,详细写出文章所写内容,包括起因、经过(发展:转折、递进、高潮)、结果等。然后,对照文中已给出的情节,将未涉及的情节根据要求填入适当位置。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分开头段、过渡段和结尾段,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①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②过渡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开启下文......。③结尾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3)本题考查对故事寓意的把握。通读全文,概括出文章所讲的故事,抓住暗含寓意的重点段落和主要角色在故事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故事的寓意。答题思路是:文章讲了.......的故事,文中角色.......行为产生.......好/坏结果,这告诉我们......。
(4)本题考查对故事写作特点的分析。分析故事有趣的原因,可从故事的主人公、开头方式、描写、故事情节、结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9.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可知,第1自然段叙述了狮子大王盼子得子的事件,狮子大王感到很幸福;
第2-4自然段叙述了狮子大王为小狮子选师傅而不得的事件,狮子大王很苦恼;
第5-6自然段叙述了狮子大王送小狮子跟鹰王学习的事件,狮子大王得知鹰王亲自教育小狮子,感到高兴又惊喜;
第7-8自然段叙述了狮子大王得知小狮子学习所得的事件,狮子大王一声长叹,感到很失望;
故答案为:①狮子大王盼子得子;②狮子大王选师傅而不得;③惊喜;④狮子大王得知小狮子学习所得。
10.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画线句子,画线句子是第4自然段,处于文章中间位置,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句话总结了上文狮子大王为小狮子选师傅的情况,结合第5自然段“却说对他的邻国抱有深厚的友谊的鹰王,知道了狮子大王的苦恼,就决意要为他的朋友大大地效劳,他要求亲自来教育小狮子”可知,这句话也引出了下文鹰王亲自教育小狮子的叙述。
故答案为:承上启下。这句话既是对上文狮子大王为小狮子选师傅的总结,也是为了引出下文鹰王亲自教育小狮子。
11.A、通读第3自然段可知,狮子大王分析了本国各种动物的优缺点,认为谁都不能胜任小狮子的教育,没有表达“ 不管动物还是人都不是完美的 ”这一看法,排除此项;
B、通读第7-9自然段可知,小狮子去鹰王那里学习治国之道,所学结果却是如何管理鹰国,与本国情况毫无关联,狮子大王和一切野兽都失望了,这告诉我们:一个国王所要掌握的最大学问就是了解自己的国家,选择此项;
C、通读全文可知,狮子大王为了让小狮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苦思冥想,甚至送到邻国去学习,并未讥讽狮子大王作为统治者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排除此项;
D、通读第8自然段可知,鹰王只教会了小狮子治理鹰国的知识,却忽略了鹰国与小狮子国家的不同情况,说明鹰王并不善于教育,排除此项;
故答案为:B。
12.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物;从描写来看,文中描写逼真,特别是狮子大王的心理描写;从故事情节来看,故事有波折,多次出现意外,如想找师傅而不得,好师傅送上门等;结局出人意料,学得好却没有任何用处;从结尾方式来看,故事有留白,为什么长叹、寓意是什么,没有明说;从语言特点来看,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如“大家知道”“总而言之”等。
故答案为: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物;文中描写逼真,特别是狮子大王的心理描写;故事有波折,多次出现意外,如想找师傅而不得,好师傅送上门等;结局出人意料,学得好却没有任何用处;故事有留白,为什么长叹、寓意是什么,没有明说;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如“大家知道”“总而言之”等。
(2021七上·秦淮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作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你在干什么 ”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还看到什么吗?”“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你这么喜欢冬天?!”“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不是孕育着春天吗?”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有删改)
13.文中先后描写了三幅冬景,生动展现了北方山村在茫茫白雪中的情致。请仿照示例给另外两幅画面命名。
示例:画面一:郊外闲冬图
画面二:   
画面三:   
14.小语和小文都很喜欢这篇文章,便一起朗读起来。读到“你这么喜欢冬天?!”这句话时,两人将重音放在了“你”上,并且在“你”后进行了停顿,但是总觉得读得不对劲,请你帮帮他们,给出更合适的包含停连与重音的朗读方案。
15.读完文章,小语和小文又一起赏析了贾平凹传神的语言。
小语:“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明明是冷的感觉,却用了①   的修辞手法,把冷跟热的感觉相比,将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小文:还有这句,“奶奶,电线肿了。”这里的“肿”用得可真妙。②   
小语:贾平凹很喜欢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如③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小文:是的,很多作家都喜欢。《春》中就有这样的例子:④   。这些作家还喜欢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贾平凹在本文中就借冬日里物的状态、人的活动和感受,如⑤   展现了冬的寒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小语:看来想把景物描写好,这几个方法缺一不可啊!
16.贾平凹的散文往往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表达深邃的哲思。文章最后一段的“奇景”之说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思
【答案】13.农村喜雪图;雪中对话图
14.朗读方案:你这么/喜欢冬天?!(“么”字后停顿,“这么”两字重读,“喜欢冬天”连读并且语调上扬。)
理由:这句话是想表达对“雪柱”喜欢冬天的惊奇与不可思议,想要强调的是对方喜欢冬天的程度,所以“这么”重读,在其后进行短暂停顿。又因为句末是问号感叹号,所以“喜欢冬天”要连读并且语调上扬,读出一种不可置信又惊叹的感情。
15.比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电线人格化,生动形象得写出了电线被雪覆盖后变粗的形态,也写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表达了小孩对大雪到来的喜爱与惊奇。;“狗的叫声与封冻的小鱼”/“毛驴的奔跑与主人的不动不响”;傍晚时候,乡下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和雨里静默着的房屋,同样是一动一静;被动固在河里的小船、冰封的鱼/扫叶人僵硬的手,碰到树枝原地吸溜打转。
16.①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停顿与节奏;重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3.观察已知项,可以发现需要填空的部分为5个字短语,结构为XXXX图,且前2个字表示的是地点。第二步定位文段,在原文中找到“郊外闲冬图”概况的是第1-4自然段的内容。剩余文段划分成2个层次,第6-11自然段为一个部分,写的是村里各类人对大雪的不同方面的喜爱;第12-25自然段为一个部分,写的是雪地里两个人聊天对话的情景。第三步概括,这一步需要根据已经给出的内容总结填写上的字数以及格式要求,根据第一步观察的规律,画面二可以概括为“农村喜雪图”,画面三可以概括为“雪中对话图”。
故答案为: 农村喜雪图 ; 雪中对话图
14.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朗读重音与停连的把握,朗读停顿主要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出于人的生理上的换气停顿,一是为了符合结构上或语意表达上的需要;重音则是为了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者短语以重读形式加以强调。
故答案为: 朗读方案:你这么/喜欢冬天?!(“么”字后停顿,“这么”两字重读,“喜欢冬天”连读并且语调上扬。)
理由:这句话是想表达对“雪柱”喜欢冬天的惊奇与不可思议,想要强调的是对方喜欢冬天的程度,所以“这么”重读,在其后进行短暂停顿。又因为句末是问号感叹号,所以“喜欢冬天”要连读并且语调上扬,读出一种不可置信又惊叹的感情。
15.本题综合考查写景的多种方法,第①②题考到修辞手法赏析,注意点出句子使用的手法并解释分析对象的特点、人物的心理等,再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品质,文章的道理。除了要分析电线的特点,也要分析孩子的特点。第③④题考到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⑤题考到侧面描写,都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可。
故答案为: 比喻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电线人格化,生动形象得写出了电线被雪覆盖后变粗的形态,也写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表达了小孩对大雪到来的喜爱与惊奇。“狗的叫声与封冻的小鱼”/“毛驴的奔跑与主人的不动不响”傍晚时候,乡下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和雨里静默着的房屋,同样是一动一静被动固在河里的小船、冰封的鱼/扫叶人僵硬的手,碰到树枝原地吸溜打转。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思考“奇景”寄寓了哪些情思,首先从文章最后两人的对话来看,鸟“是一树会唱的绿叶”、“太阳难道会封冻吗”、冬天“是分号”、“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正是起跑前的后退”以及“不是孕育著春天吗”等语句都体现出“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的情思。再者跳出对话内容之外观察对话的这两个人,他们在寒冷的冬天观察冬天,思考冬天,感悟冬天,这样的热爱与思考的力量也使得他们成为冬天的奇景。
故答案为: ①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六、作文(30分)
17.作文。
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同伴共读,诸如此类的共读生活,是滋养我们精神的良好阅读方式。
请以“共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参考例文】
共读
那是一个湛蓝的夏天,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明在村子里骑着自行车畅游。烈日炎炎,空气中弥漫着热浪,我们决定找个地方躲躲暑气。沿着大街转了几个弯,我们来到一家小书店前。透过橱窗,书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我和小明心里一动,同时想到了同一个词——共读。
我们欣喜地进入书店,空调的凉风迎面吹来,一阵清凉扑面而来。书店里的空间不大,但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给人无限的遐想之力。
我们在书架间穿梭,每一本书籍都像是一扇扇打开的大门,邀请着我们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小明拿起一本《西游记》,我拿起一本《红楼梦》,我们边走边读,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机智勇敢,带领着唐僧一路高奏凯歌,与妖魔鬼怪周旋不断。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令人心酸,他们从相识到相离,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沉浸其中。
我们坐在书店的角落,读书的世界与现实并存。我们借用书中的智慧,悟出人生的真谛。我们不再只是单纯的读者,而是成为书中人物的朋友,与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奋斗。
在共读的时光里,我们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窗外的阳光慢慢斜照进来,书店店员提醒我们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了。我们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书籍,带着不舍离开了书店。
走出书店,我们的视野变得明亮起来,阳光灿烂。但内心却仍然满是那份阅读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力量。
从那以后,我和小明成为了一对读书的伙伴。每个周末,我们都会约上彼此,一起找一家书店,挑选喜欢的书籍,共同阅读起来。
时间匆匆,如同书中的字句一样,转瞬即逝。而我们的友谊和共读的记忆,却会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
让我们共同走进书店,拥抱书籍带来的乐趣与启迪。让我们一起共读,用心灵的对话交流,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首先,审题立意。题目要求写记叙文。根据引导语可知,“共读”的意思就是与人一起读书,我们可以选择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同伴共读等。写作前要选好与谁共读,共读的书目内容,共读中选择哪些内容讨论、交流,共读的效果和心得感受。在写作时,要重点要叙述书中的精彩之处和触动心灵之处,与父母、老师或同伴等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对书目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撞出精神的火花。
其次,选材构思。根据立意和文体选择素材,即要写的书目,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并且有深刻体会的书目的,如《西游记》《三国演义》《骆驼祥子》《傅雷家书》等;构思时,可以就读书方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在文坛的地位等去交流讨论。最重要的是写出讨论的独到见解,增进与共读人感情的过程,表达爱上读书的主题。
最后,调动积累,完成习作。调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恰当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结合行文技巧(开篇设喻/对比开头/排比开头/先声夺人,总结点题/以反问直抵人心/自问自答等),完成一篇紧扣主题、自然流畅的作文。
【点评】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首先,根据引导语认真审题,确定立意,文体是记叙文。其次,根据立意和文体选择书目,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并且有深刻体会的书目的;构思时,可以就读书方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在文坛的地位等去交流讨论。要写出讨论的独到见解,增进与共读人的感情,爱上读书。最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将内容写生动,完成一篇优秀习作。
1 / 1山东省聊城市莘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试卷(三)
一、基础知识综合运用(15分)
1.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少年正是读书时。我们应以满腔的热忱(  )去读书,从好书中jí(  )取力量。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有些书,可以跳读,以求更高的效率。不管采用什么读法,前提都是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滋养心灵,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____。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热忱    jí    取
(2)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对“琢磨”一词的解释,你觉得语段中“琢磨”的读音和释义应选择 ____
A.琢磨(zhuó mó)雕刻和打磨(玉石)。
B.琢磨(zhuó m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C.琢磨(zuó mo)思索;考虑。
(3)语段中的“这样”指的是    
(4)联系上下文,为横线处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形容词 ____
A.肤浅 B.深邃 C.怅然 D.犹豫
2.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3)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要写好作文,不只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陆游说的那样:   ,   。
(5)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诗句“   ,   ”表达了离别之情。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想用诗句“   ,   ”来送别朋友。
二、语言表达运用(8分)
3.如图是乙组同学搜集的“节”字金文的写法。请你按要求补全对话。
(1)小鼓:你看,金文的“节”字,像不像一节一节的竹子?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节”字的本义是    (填词义)。
小楼:不错!我还发现,图中“节”字的下半部分,竹子好像被什么东西绑着,所以“节”字又可以用作    (填词性),引申为    (填词义)的意思。
小鼓:我明白了!(①高风亮节②开源节流③细枝末节)    (填序号)中的“节”字也是这个意思!
小楼:是的!汉字很有趣,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古字形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思。
(2)为了更好地宣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丙组同学搜集了两幅漫画。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图一的标题“吃不了,兜着走”有何妙处?
②请为图二拟写标题,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图二:   
三、诗歌鉴赏(5分)
4.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太多的    之情,眼前所见是“   ”,脑海所想的是亲人团聚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诗人用时空交错的语句,用    的手法,道出了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方正》,人民教育出版社)
【乙】
桓玄问刘太常①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____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选自《世说新语 品藻》,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释】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羲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太丘舍去   
②尊君在不   
③元方入门不顾   
④我何如谢太傅   
6.根据语境,乙文横线处填入的敬辞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
A.贤 B.家 C.惠 D.舍
7.按要求答题。
①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
公 高 太 傅 深。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回答问题。
小狮子的教育
[俄]克雷洛夫
狮子大王很盼望有一个儿子,老天爷就赐给他一个儿子。
也许你对野兽有所认识,他们可跟咱们人类大不相同!在人类,一个一岁大的婴孩是愚笨而娇弱的,不论他是帝王还是老百姓的儿子。一只一周岁的狮子,大家知道,却是早已离开襁褓的了。所以这一年狮子大王的脑子里老在不断地考虑:怎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儿子不是笨蛋,皇家的声望不受玷污,当儿子像他一样执政的时候,他的子民们不会因为太子的缘故责备父王。所以,他该请求、雇佣或强迫谁来把国王的任务好好地教给这孩子呢?
托付给狐狸吗?狐狸是聪明的,然而他却老爱撒谎!跟撒谎的人打交道,那可要搞出乱子来的;狮子大王认为撒谎不是国王所要学习的技术。或许鼹鼠合适些?经常听说鼹鼠的屋子里是井井有条的,连食桌上摆的每一粒谷子,都是他亲自弄干净研磨过的。总而言之,据报告所说,鼹鼠是小事情的大能手。且慢!据说他对于近在眼前的事物是目光锐利的,然而他能看得到一码以外的事物吗?鼹鼠的制度是好的,对咱们可不合适,谁都同意,狮子的王国是远胜于鼹鼠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豹子来试试呢?豹子又勇敢又强壮,豹子能够整天给你讲战略。然而政治——豹子可就不大明白,对于公民权利他一点儿也不懂,那么豹子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还能教些什么功课呢?一个国王必须既是政治家,又是法官,还要是战士;而豹子真正擅长的就只有作战!国王的儿子是不宜受豹子教育的。
总而言之,狮子大王把所有的野兽都考虑过了,因为智慧而在森林中名气大得像古代的柏拉图一样的大象,甚至也被考虑过了,但在狮子大王看来,所有的野兽,都是聪明有限,愚笨透顶的。
却说对他的邻国抱有深厚的友谊的鹰王,知道了狮子大王的苦恼,就决意要为他的朋友大大地效劳,他要求亲自来教育小狮子(幸与不幸,现在只好猜测一下)。狮子大王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得到一位国王来做你的太子的教师,可不是空前绝后的大造化吗?
配备了崭新的行装,小狮子出发到外国去了;在善良的鹰王的学校里,学习治理国家之道。
一年、两年过去了。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听到的尽是赞美。“他一天比一天聪明,”鸟儿们一致说道,“没有一个学者学习得那么迅速。”小狮子终于毕业了,狮子大王派人去接他。小狮子回来了,狮子大王就把所有的野兽召来。大家坐好了,狮子大王拥抱他的儿子,跟他接吻,并且对他说道:“亲爱的儿子,当我归天的时候,必须由你来治理国家,我是已经一只脚踏在棺材里的了,你还正是旭日东升呢。我极愿意让你接替我的王位,可是你先告诉我们,好让大家听到看到,你学到了什么渊博的知识,你以为怎样才可以为你的子民谋得幸福。”“爸爸,”小狮子答道,“多谢你的栽培,我已经学到了你们中没有一个人能懂得的学问:从老鹰到鹌鹑,各种各类的鸟,在什么地方能饲养得最好,他们最爱吃什么食物,他们的各种不同的样儿,各种鸟生的蛋,各种鸟所必需的一切东西——我没有一件是不知道的。因此,如果你的意思是叫我管理这个国家,我就要叫我的子民们立刻建筑鸟巢。”
狮子大王长叹,一切野兽也同样地长叹了。
(选自《世界著名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有删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9.从狮子大王的角度理清本文的思路,填写下表。
事件 情感
①    幸福
②    苦恼
狮子大王送小狮子跟鹰王学习 ③   
④    失望
10.文中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1.下面最符合本则故事寓意的一项是 ____
A.提醒人们:不管动物还是人都不是完美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B.告诉我们:一个国王所要掌握的最大学问就是了解自己的国家。
C.讥讽类似狮子大王一样的统治者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
D.赞美狮子大王与鹰王的友谊,以及鹰王的乐于助人、善于教育。
12.这则故事虽然短小,但特别有趣,请结合文章说说原因有哪些?
(2021七上·秦淮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作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你在干什么 ”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还看到什么吗?”“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你这么喜欢冬天?!”“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不是孕育着春天吗?”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有删改)
13.文中先后描写了三幅冬景,生动展现了北方山村在茫茫白雪中的情致。请仿照示例给另外两幅画面命名。
示例:画面一:郊外闲冬图
画面二:   
画面三:   
14.小语和小文都很喜欢这篇文章,便一起朗读起来。读到“你这么喜欢冬天?!”这句话时,两人将重音放在了“你”上,并且在“你”后进行了停顿,但是总觉得读得不对劲,请你帮帮他们,给出更合适的包含停连与重音的朗读方案。
15.读完文章,小语和小文又一起赏析了贾平凹传神的语言。
小语:“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明明是冷的感觉,却用了①   的修辞手法,把冷跟热的感觉相比,将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小文:还有这句,“奶奶,电线肿了。”这里的“肿”用得可真妙。②   
小语:贾平凹很喜欢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如③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小文:是的,很多作家都喜欢。《春》中就有这样的例子:④   。这些作家还喜欢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贾平凹在本文中就借冬日里物的状态、人的活动和感受,如⑤   展现了冬的寒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小语:看来想把景物描写好,这几个方法缺一不可啊!
16.贾平凹的散文往往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表达深邃的哲思。文章最后一段的“奇景”之说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思
六、作文(30分)
17.作文。
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同伴共读,诸如此类的共读生活,是滋养我们精神的良好阅读方式。
请以“共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hén;汲
(2)C
(3)多读书
(4)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容词;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1)“热忱”的“忱”应读 chén,“jí 取”的“jí”应写为“汲”。
故答案为:chén;汲。
(2)A、结合语境“ 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 ”可知,“ 雕刻和打磨(玉石) ”的释义不符合语境,语境讲的是读书,不是打磨玉石,排除此项;
B、结合语境“ 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 ”可知,“ 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的释义不符合语境,语境侧重精读和思考,没有提及文章写作,排除此项;
C、结合语境“ 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 ”可知,“ 思索;考虑 ”的释义符合语境,“不断琢磨”意思是不断思考,选择此项;
故答案为:C。
(3)根据“这样”定位文章原句“ 只有这样,才能滋养心灵,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____。 ”联系前一句“ 不管采用什么读法,前提都是要多读书”可知,“这样”指的是多读书。
故答案为:多读书。
(4)A、“肤浅”的意思是浅薄、不深刻,结合横线处所在的句子“ 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____ ”可知,“清醒”和“迷茫”是一对反义词,所以横线上应填“深刻”的反义词,即肤浅,该项最合适;
B、“深邃”的意思是深远、深奥,和“深刻”是近义词,不符合语境,该项不合适;
C、“怅然”的意思是失望、不如意、不痛快,与“深刻”一词无关联,不符合语境,该项不合适;
D、“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与“深刻”一词无关联,不符合语境,该项不合适;
故答案为:A。
【点评】(1)本题考查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书写。“热忱(chén)”的意思是态度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忱”指诚信、心意,字音要牢记。“汲(jí)取”的意思是吸取、吸收,“汲”指从下往上打水,字形要牢记。
(2)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词语的语境义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意思。首先,结合题干要求定位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将选项对词语的读音和释义代入句子理解,看其是否符合语境;最后,选出符合语境的一项即可。
(3)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词语的指代义是指词语在文章中指代的内容。解答本题时,结合题干要求定位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句子的前一句或后一句来分析词语指代的内容。
(4)本题考查形容词辨析。首先,结合题干要求定位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解释选项中形容词的意思;再次,将意思代入句子理解,看其是否符合语境;最后,选出符合语境的一项即可。
2.【答案】(1)何人不起故园情
(2)稻花香里说丰年
(3)山重水复疑无路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 此夜曲中闻折柳 ”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后半句为“ 何人不起故园情 ”;
(2)“ 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前半句为“ 稻花香里说丰年 ”,注意“丰”字的写法;
(3)“ 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前半句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注意“疑”字的写法;
(4) 要写好作文,不只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符合这一意思,注意“躬”字的写法;
(5) 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离别之情的一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意“唯”字的写法;送别朋友的诗句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答案为:(1)何人不起故园情;(2)稻花香里说丰年;(3)山重水复疑无路;(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词名句默写。根据名句前半句或后半句的提示,名句的出处,以及名句表达的情感/道理,默写出每句所缺少的古诗文句子即可。在默写时,要注意辨别易错字的字形。本题中“丰”“疑”“躬”“唯”的字形要牢记。
3.【答案】(1)竹节(竹子分枝长叶的部分);动词;节约、约束;②
(2)①示例:反用方言俗语,提倡饭后打包,杜绝浪费,诙谐亲切。(或一语双关,既指吃不下可以饭后打包带走,又指餐饮浪费造成的不良后果最终会自己承受。)②示例:别撑坏了我的肚子! 杜绝餐饮浪费,减少厨余垃圾。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根据“金文的‘节’字,像不像一节一节的竹子”可以推测“节”字的本义是竹节,即竹子分枝长叶的部分;
根据“竹子好像被什么东西绑着”可以推测“节”还可作动词用,引申为节约、约束的意思;
将“节约、约束”的意思分别代入三个词语中理解可知,“开源节流”中的“节”是节约、约束的意思,选择②。
故答案为:竹节(竹子分枝长叶的部分);动词;节约、约束;②。
(2)①“吃不了,兜着走”原是方言俗语,流传开后,它的原意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淡忘了,反倒是它带着警告、威胁语气或玩话的引申义,为大家所熟知。这里反用方言俗语,一语双关,既指吃不下可以饭后打包带走,又指餐饮浪费造成的不良后果最终会自己承受。提倡饭后打包,杜绝浪费,诙谐亲切。
②图片展示的是四个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非常满,都溢出来,表示餐饮浪费严重。所以标题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拟写为:别撑坏了我的肚子! 杜绝餐饮浪费,减少厨余垃圾。
故答案为:①示例:反用方言俗语,提倡饭后打包,杜绝浪费,诙谐亲切。(或一语双关,既指吃不下可以饭后打包带走,又指餐饮浪费造成的不良后果最终会自己承受。)
②示例:别撑坏了我的肚子! 杜绝餐饮浪费,减少厨余垃圾。
【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义。结合对话和字形推断字的本义、引申义和语境义即可。字的本义,就是指字本身的意思。字的引申义是指根据本义演变发展而成的意思。字的语境义,是字在词语、成语、句子这些语境下的意思。
(2)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和标题的拟写。分析漫画标题的妙处可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寓意三个方面来分析。拟写漫画标题,需要结合漫画内容,抓住漫画表达的重点,运用修辞手法来写。漫画标题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双关、夸张等,语言特色则指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4.【答案】凄苦、孤苦、思念、无奈、遗憾等;巴山夜雨涨秋池;虚实相生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虚实结合
【解析】【分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结合写作背景,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阐发了作者孤寂、凄苦、无法归家的无奈和遗憾,以及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之景,是虚写。未来与妻子团聚时,在窗下低语,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眼前的巴山夜雨与想象的巴山夜雨交织,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时空变换,虚实相生,表达出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故答案为:凄苦、孤苦、思念、无奈、遗憾等;巴山夜雨涨秋池;虚实相生。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答案】5.①舍弃,丢下;②“不”通“否”;③回头看;④比,比得上
6.A
7.①公高/太傅深。
②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
8.元方的回答有理有据,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责怪,元方的回答逻辑性强,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的回答生动形象,巧用“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刘太常的回答比较委婉,思考问题比较全面。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联系语境,要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不”是通假字,“舍”“顾”“如”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要牢记。
(2)本题考查学生敬辞、谦辞的运用。“贤”是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平辈或晚辈),比如“贤弟”“贤侄”“贤婿”等。“家”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比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是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比如“舍弟”“舍妹”“舍亲”等。“惠”是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比如“惠存”“惠顾”“惠赠”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句子翻译。文言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语法结构包括句子成分、句首词语、连词、省略等。句子成分包括:主谓、谓宾之间需停顿,介宾短语作状语,其前后需停顿;句首词语包括:句首发语词、连词后需停顿,句首表示时间和地点的状语后需停顿;另外,目的连词前需停顿,省略处需停顿。翻译文言句子时,首先需要解释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分析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结合虚词判断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如果是,应结合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的方式翻译。比如:省略句需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判断句格式为“......是......”,被动句格式为“......被......”;最后根据现代汉语语序,整合为一句语意通顺且完整的话。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通读两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分析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具有哪些方面的智慧,用简洁的语言条理清晰地回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桓玄问刘太常(刘瑾):“我比谢太傅(谢安)如何?”刘回答说:“您高明,太傅深邃。”桓玄又问:“比你舅舅子敬(王献之)呢?”刘回答说:“这就像山楂、梨、橘子、柚子,各有其美。”
5.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解释为舍弃,丢下;
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是通假字,通“否”;
③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解释为回头看;
④句意为我比谢太傅(谢安)如何?“如”解释为比,比得上;
故答案为:①舍弃,丢下;②“不”通“否”;③回头看;④比,比得上。
6.A、贤: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平辈或晚辈),句中是对舅子敬的敬称,选择此项。
B、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排除此项;
C、惠: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排除此项;
D、舍: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排除此项;
故答案为:A。
7.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公高明,太傅深厚,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公高/太傅深。
②解释实词意思: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去:离开;
分析虚词意义和用法:而:表承接,不译;
用现代汉语语序翻译为: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
故答案为:①公高/太傅深。②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
8.元方:面对友人的责怪,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回答有理有据,表现出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同时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刘太常:对桓玄的问题,刘太常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其美”,意思是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运用类比,即言桓玄和舅子敬各有长处,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回答委婉且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元方的回答有理有据,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责怪,元方的回答逻辑性强,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的回答生动形象,巧用“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刘太常的回答比较委婉,思考问题比较全面。
【答案】9.①狮子大王盼子得子;②狮子大王选师傅而不得;③惊喜;④狮子大王得知小狮子学习所得
10.承上启下。这句话既是对上文狮子大王为小狮子选师傅的总结,也是为了引出下文鹰王亲自教育小狮子。
11.B
12.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物;文中描写逼真,特别是狮子大王的心理描写;故事有波折,多次出现意外,如想找师傅而不得,好师傅送上门等;结局出人意料,学得好却没有任何用处;故事有留白,为什么长叹、寓意是什么,没有明说;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如“大家知道”“总而言之”等。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所给提示信息,找出文中涉及的对应段落,确定题中未涉及的段落,根据题中前后所提供的情节,总结未涉及段落的内容,根据字数或其他要求填入适当位置即可。另一种是通读全文,详细写出文章所写内容,包括起因、经过(发展:转折、递进、高潮)、结果等。然后,对照文中已给出的情节,将未涉及的情节根据要求填入适当位置。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分开头段、过渡段和结尾段,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①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②过渡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开启下文......。③结尾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3)本题考查对故事寓意的把握。通读全文,概括出文章所讲的故事,抓住暗含寓意的重点段落和主要角色在故事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故事的寓意。答题思路是:文章讲了.......的故事,文中角色.......行为产生.......好/坏结果,这告诉我们......。
(4)本题考查对故事写作特点的分析。分析故事有趣的原因,可从故事的主人公、开头方式、描写、故事情节、结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9.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可知,第1自然段叙述了狮子大王盼子得子的事件,狮子大王感到很幸福;
第2-4自然段叙述了狮子大王为小狮子选师傅而不得的事件,狮子大王很苦恼;
第5-6自然段叙述了狮子大王送小狮子跟鹰王学习的事件,狮子大王得知鹰王亲自教育小狮子,感到高兴又惊喜;
第7-8自然段叙述了狮子大王得知小狮子学习所得的事件,狮子大王一声长叹,感到很失望;
故答案为:①狮子大王盼子得子;②狮子大王选师傅而不得;③惊喜;④狮子大王得知小狮子学习所得。
10.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画线句子,画线句子是第4自然段,处于文章中间位置,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句话总结了上文狮子大王为小狮子选师傅的情况,结合第5自然段“却说对他的邻国抱有深厚的友谊的鹰王,知道了狮子大王的苦恼,就决意要为他的朋友大大地效劳,他要求亲自来教育小狮子”可知,这句话也引出了下文鹰王亲自教育小狮子的叙述。
故答案为:承上启下。这句话既是对上文狮子大王为小狮子选师傅的总结,也是为了引出下文鹰王亲自教育小狮子。
11.A、通读第3自然段可知,狮子大王分析了本国各种动物的优缺点,认为谁都不能胜任小狮子的教育,没有表达“ 不管动物还是人都不是完美的 ”这一看法,排除此项;
B、通读第7-9自然段可知,小狮子去鹰王那里学习治国之道,所学结果却是如何管理鹰国,与本国情况毫无关联,狮子大王和一切野兽都失望了,这告诉我们:一个国王所要掌握的最大学问就是了解自己的国家,选择此项;
C、通读全文可知,狮子大王为了让小狮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苦思冥想,甚至送到邻国去学习,并未讥讽狮子大王作为统治者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排除此项;
D、通读第8自然段可知,鹰王只教会了小狮子治理鹰国的知识,却忽略了鹰国与小狮子国家的不同情况,说明鹰王并不善于教育,排除此项;
故答案为:B。
12.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物;从描写来看,文中描写逼真,特别是狮子大王的心理描写;从故事情节来看,故事有波折,多次出现意外,如想找师傅而不得,好师傅送上门等;结局出人意料,学得好却没有任何用处;从结尾方式来看,故事有留白,为什么长叹、寓意是什么,没有明说;从语言特点来看,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如“大家知道”“总而言之”等。
故答案为: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物;文中描写逼真,特别是狮子大王的心理描写;故事有波折,多次出现意外,如想找师傅而不得,好师傅送上门等;结局出人意料,学得好却没有任何用处;故事有留白,为什么长叹、寓意是什么,没有明说;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如“大家知道”“总而言之”等。
【答案】13.农村喜雪图;雪中对话图
14.朗读方案:你这么/喜欢冬天?!(“么”字后停顿,“这么”两字重读,“喜欢冬天”连读并且语调上扬。)
理由:这句话是想表达对“雪柱”喜欢冬天的惊奇与不可思议,想要强调的是对方喜欢冬天的程度,所以“这么”重读,在其后进行短暂停顿。又因为句末是问号感叹号,所以“喜欢冬天”要连读并且语调上扬,读出一种不可置信又惊叹的感情。
15.比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电线人格化,生动形象得写出了电线被雪覆盖后变粗的形态,也写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表达了小孩对大雪到来的喜爱与惊奇。;“狗的叫声与封冻的小鱼”/“毛驴的奔跑与主人的不动不响”;傍晚时候,乡下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和雨里静默着的房屋,同样是一动一静;被动固在河里的小船、冰封的鱼/扫叶人僵硬的手,碰到树枝原地吸溜打转。
16.①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停顿与节奏;重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3.观察已知项,可以发现需要填空的部分为5个字短语,结构为XXXX图,且前2个字表示的是地点。第二步定位文段,在原文中找到“郊外闲冬图”概况的是第1-4自然段的内容。剩余文段划分成2个层次,第6-11自然段为一个部分,写的是村里各类人对大雪的不同方面的喜爱;第12-25自然段为一个部分,写的是雪地里两个人聊天对话的情景。第三步概括,这一步需要根据已经给出的内容总结填写上的字数以及格式要求,根据第一步观察的规律,画面二可以概括为“农村喜雪图”,画面三可以概括为“雪中对话图”。
故答案为: 农村喜雪图 ; 雪中对话图
14.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朗读重音与停连的把握,朗读停顿主要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出于人的生理上的换气停顿,一是为了符合结构上或语意表达上的需要;重音则是为了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者短语以重读形式加以强调。
故答案为: 朗读方案:你这么/喜欢冬天?!(“么”字后停顿,“这么”两字重读,“喜欢冬天”连读并且语调上扬。)
理由:这句话是想表达对“雪柱”喜欢冬天的惊奇与不可思议,想要强调的是对方喜欢冬天的程度,所以“这么”重读,在其后进行短暂停顿。又因为句末是问号感叹号,所以“喜欢冬天”要连读并且语调上扬,读出一种不可置信又惊叹的感情。
15.本题综合考查写景的多种方法,第①②题考到修辞手法赏析,注意点出句子使用的手法并解释分析对象的特点、人物的心理等,再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品质,文章的道理。除了要分析电线的特点,也要分析孩子的特点。第③④题考到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⑤题考到侧面描写,都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可。
故答案为: 比喻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电线人格化,生动形象得写出了电线被雪覆盖后变粗的形态,也写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表达了小孩对大雪到来的喜爱与惊奇。“狗的叫声与封冻的小鱼”/“毛驴的奔跑与主人的不动不响”傍晚时候,乡下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和雨里静默着的房屋,同样是一动一静被动固在河里的小船、冰封的鱼/扫叶人僵硬的手,碰到树枝原地吸溜打转。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思考“奇景”寄寓了哪些情思,首先从文章最后两人的对话来看,鸟“是一树会唱的绿叶”、“太阳难道会封冻吗”、冬天“是分号”、“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正是起跑前的后退”以及“不是孕育著春天吗”等语句都体现出“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的情思。再者跳出对话内容之外观察对话的这两个人,他们在寒冷的冬天观察冬天,思考冬天,感悟冬天,这样的热爱与思考的力量也使得他们成为冬天的奇景。
故答案为: ①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17.【答案】【参考例文】
共读
那是一个湛蓝的夏天,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明在村子里骑着自行车畅游。烈日炎炎,空气中弥漫着热浪,我们决定找个地方躲躲暑气。沿着大街转了几个弯,我们来到一家小书店前。透过橱窗,书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我和小明心里一动,同时想到了同一个词——共读。
我们欣喜地进入书店,空调的凉风迎面吹来,一阵清凉扑面而来。书店里的空间不大,但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给人无限的遐想之力。
我们在书架间穿梭,每一本书籍都像是一扇扇打开的大门,邀请着我们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小明拿起一本《西游记》,我拿起一本《红楼梦》,我们边走边读,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机智勇敢,带领着唐僧一路高奏凯歌,与妖魔鬼怪周旋不断。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令人心酸,他们从相识到相离,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沉浸其中。
我们坐在书店的角落,读书的世界与现实并存。我们借用书中的智慧,悟出人生的真谛。我们不再只是单纯的读者,而是成为书中人物的朋友,与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奋斗。
在共读的时光里,我们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窗外的阳光慢慢斜照进来,书店店员提醒我们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了。我们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书籍,带着不舍离开了书店。
走出书店,我们的视野变得明亮起来,阳光灿烂。但内心却仍然满是那份阅读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力量。
从那以后,我和小明成为了一对读书的伙伴。每个周末,我们都会约上彼此,一起找一家书店,挑选喜欢的书籍,共同阅读起来。
时间匆匆,如同书中的字句一样,转瞬即逝。而我们的友谊和共读的记忆,却会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
让我们共同走进书店,拥抱书籍带来的乐趣与启迪。让我们一起共读,用心灵的对话交流,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首先,审题立意。题目要求写记叙文。根据引导语可知,“共读”的意思就是与人一起读书,我们可以选择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同伴共读等。写作前要选好与谁共读,共读的书目内容,共读中选择哪些内容讨论、交流,共读的效果和心得感受。在写作时,要重点要叙述书中的精彩之处和触动心灵之处,与父母、老师或同伴等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对书目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撞出精神的火花。
其次,选材构思。根据立意和文体选择素材,即要写的书目,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并且有深刻体会的书目的,如《西游记》《三国演义》《骆驼祥子》《傅雷家书》等;构思时,可以就读书方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在文坛的地位等去交流讨论。最重要的是写出讨论的独到见解,增进与共读人感情的过程,表达爱上读书的主题。
最后,调动积累,完成习作。调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恰当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结合行文技巧(开篇设喻/对比开头/排比开头/先声夺人,总结点题/以反问直抵人心/自问自答等),完成一篇紧扣主题、自然流畅的作文。
【点评】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首先,根据引导语认真审题,确定立意,文体是记叙文。其次,根据立意和文体选择书目,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并且有深刻体会的书目的;构思时,可以就读书方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在文坛的地位等去交流讨论。要写出讨论的独到见解,增进与共读人的感情,爱上读书。最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将内容写生动,完成一篇优秀习作。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