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平面镜成像教科书 书 名: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2.会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 放在通过实验探究法,强化学生分析论证能力,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将教学难点设定为结合既往知识,自行推导出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我们都听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天上的月亮是真的掉到井里了吗?井里的月亮实际上是什么呢?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2.会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新课讲授 (一)认识平面镜 例(1)练功房矫正舞姿的镜子。(2)光滑的磁砖表面。(3)平静的水面 平面镜:表面平滑且能够反光的镜子。 (二)平面镜有什么特点呢? 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虚像的探测方法。 二、实验器材: 茶色玻璃板、刻度尺、2只完全相同的小人、2只不相同的小人、两张白纸(其中一张是带方格的纸)、支架、直角三角板等。 实验指导 1.实验过程中,铺在桌面上的白纸的位置不能移动。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且位置也不能变动。 2.等大的小人两个:一个作为物体,另一个作为“物体的替身”,用于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是否相等。 3.玻璃板上镀上半透膜后,反射光更强,成像更清晰。 4.刻度尺和直角三角板的作用是不同的,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三角板是用于确定玻璃板与桌面是否垂直。本实验中物、像连线以及该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由三角板完成;物、像到镜面距离的测量是由刻度尺完成。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1)该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2)像与物体相比大小是否相同? (3)像与物体的位置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2、猜想与假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你的猜想: (1) 。 (2) 。 (3) 3、设计实验: (1)怎样确定小人像的位置? (2)怎样证明这个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3)物体和虚像的位置确定后,怎样探究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①在带方格的白纸中部画好直线MN(多在白纸对称对折的折线位置) ②将白纸平放在桌面上固定,把玻璃板竖直固定在白纸中间,使其前表面与直线MN重合。 ③其中一个左边带红色的小人C立于玻璃板的前方,可以观察到它在平面镜里的像。 ④把另一个右边红色的小人D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从玻璃板的前方能同时看到像和后面的小人。 ⑤移动玻璃板后面的小人D,看后面的小人D与前面的小人的像能否完全重合,记下两个小人的位置。 (2)探究玻璃板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⑥将玻璃板后面的小人D拿走,用一张白纸代替,用眼睛之家观察白纸,看纸上有没有前面小人的像。 若有,说明平面镜城的像是实像;若没有,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探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⑦撤掉玻璃板,连接C、D,和直线MN交于O点。⑧用刻度尺测量CO和DO的长度,并记录表格中。用三角板检查直线MN和CD是否垂直。 ⑨改变小人C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并把测量结果记入表格中。 ⑩实验结束,整理器材。 5、设计表格 次数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的大小 关系144相等266相等388相等6、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 ;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 像与物体的连线关于镜面 垂直 ; 所成的像是正立(正立或倒立)、虚像(实像或虚像); (5)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不会改变 总结:(正立、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对称) 7、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成像原因:镜前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像点(虚像点) 8、讨论思考 (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确定像的位置 (2)为什么用两个相同的小人?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在桌面上铺方格纸的目的: 便于记录物、像、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4)为什么选用茶色玻璃板? 成像更清晰(5)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 防止出现重影 (6)实验中出现重影的原因 玻璃太厚,前后面都反光 (7)该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成像更清晰 (8)光屏的作用? 检验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9)该实验的探究方法: 等效替代法 (10)该实验的原理: 光的反射 练一练 A B C D 甲 乙 如上图(甲)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乙)中的( D ) 四、课堂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反馈练习: 1.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C ) A B C D 2.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时间是( D )。 A、7:25 B、6:35 C、5:25 D、4:35 六、布置作业基础作业:根据课堂内容,以基础概念为出发,让学生做5道练习题巩固课堂内容。 拓展作业:让学生们观察生活,收集照片、视频等资料,将生活中可以用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场景记录下来,并写出一个简单的说明报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表面平滑且能够反光的镜子是平面镜 2.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正立、等大、等距、对称、垂直、虚像教学阐释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 2 节课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本学期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对“光”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反射”,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主要为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论辩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推导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推理的思维方法; 4.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训练学生学以致用并培养其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 放在通过实验探究法,强化学生分析论证能力,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将教学难点设定为结合既往知识,自行推导出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五、教法分析多媒体演示法、情境创设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实验法、观察总结法、反馈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我们都听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天上的月亮是真的掉到井里了吗?井里的月亮实际上是什么呢?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2.会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新课讲授 (一)认识平面镜 例(1)练功房矫正舞姿的镜子。(2)光滑的磁砖表面。(3)平静的水面 平面镜:表面平滑且能够反光的镜子。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平面镜有什么特点呢? 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虚像的探测方法。 二、实验器材: 茶色玻璃板、刻度尺、2只完全相同的小人、2只不相同的小人、两张白纸(其中一张是带方格的纸)、支架、直角三角板等。 三、实验指导 1.实验过程中,铺在桌面上的白纸的位置不能移动。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且位置也不能变动。 2.等大的小人两个:一个作为物体,另一个作为“物体的替身”,用于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是否相等。 3.玻璃板上镀上半透膜后,反射光更强,成像更清晰。4.刻度尺和直角三角板的作用是不同的,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三角板是用于确定玻璃板与桌面是否垂直。本实验中物、像连线以及该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由三角板完成;物、像到镜面距离的测量是由刻度尺完成。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 (1)该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2)像与物体相比大小是否相同? (3)像与物体的位置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2、猜想与假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你的猜想: (1) 。 (2) 。 (3) 。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3、设计实验: (1)怎样确定小人像的位置? (2)怎样证明这个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3)物体和虚像的位置确定后,怎样探究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①在带方格的白纸中部画好直线MN(多在白纸对称对折的折线位置) ②将白纸平放在桌面上固定,把玻璃板竖直固定在白纸中间,使其前表面与直线MN重合。 ③其中一个左边带红色的小人C立于玻璃板的前方,可以观察到它在平面镜里的像。 ④把另一个右边红色的小人D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从玻璃板的前方能同时看到像和后面的小人。 ⑤移动玻璃板后面的小人D,看后面的小人D与前面的小人的像能否完全重合,记下两个小人的位置。 (2)探究玻璃板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⑥将玻璃板后面的小人D拿走,用一张白纸代替,用眼睛之家观察白纸,看纸上有没有前面小人的像。 若有,说明平面镜城的像是实像;若没有,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探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⑦撤掉玻璃板,连接C、D,和直线MN交于O点。 ⑧用刻度尺测量CO和DO的长度,并记录表格中。用三角板检查直线MN和CD是否垂直。 ⑨改变小人C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并把测量结果记入表格中。 ⑩实验结束,整理器材。 5、设计表格 次数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的大小 关系144相等266相等388相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6、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 ;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 像与物体的连线关于镜面 垂直 ; 所成的像是正立(正立或倒立)、虚像(实像或虚像); (5)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不会改变 总结:(正立、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对称) 7、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成像原因:镜前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像点(虚像点) 8、讨论思考(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确定像的位置 (2)为什么用两个相同的小人?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在桌面上铺方格纸的目的: 便于记录物、像、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4)为什么选用茶色玻璃板? 成像更清晰 (5)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 防止出现重影 (6)实验中出现重影的原因 玻璃太厚,前后面都反光 (7)该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成像更清晰 (8)光屏的作用? 检验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9)该实验的探究方法: 等效替代法 (10)该实验的原理: 光的反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练一练 A B C D 甲 乙 如上图(甲)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乙)中的( D )四、课堂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反馈练习: 1.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C ) A B C D 2.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时间是( D )。 A、7:25 B、6:35 C、5:25 D、4:35 六、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根据课堂内容,以基础概念为出发,让学生做5道练习题巩固课堂内容。 拓展作业:让学生们观察生活,收集照片、视频等资料,将生活中可以用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场景记录下来,并写出一个简单的说明报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4.2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表面平滑且能够反光的镜子是平面镜 2.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正立、等大、等距、对称、垂直、虚像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