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
①形谢神谢——理在事先
②听天由命——心外无物 
③见微知著——抱薪救火
④画饼充饥——邯郸学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日光层是太阳大气稀薄的最外层,是环绕并保护太阳系的一些磁泡,太阳风与来自太阳系其他地方的物质在日光层不断相互碰撞,挡住部分进入日光层的有害宇宙辐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于2024年发射航天器“星际测绘与加速探测器”,希望借此了解日光层内具体的运行机制。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这样做是基于(  )
A.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B.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物质只有通过心灵才能被认识。这两种观点( )
①都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③体现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歧
④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4.哲学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即(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关系问题
C.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5.《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有至极邪 ”古人用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的无限猜测。如今人们已经踏上了“问天”之旅。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求世界奥秘,求索万物本原,试图解开“我是谁 ”“从哪里来 ”“向哪里去 ”的“天问”,凡此种种,皆触及哲学问题。这表明(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能为生活、工作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④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能体现这两种观点对立的是( )
①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飞矢不动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③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④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下列观点组合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的( )
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
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④“心之官(官:作用),则思”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以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这体现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促进存在的发展
③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④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天地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人探求的话题:“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王阳明《传习录》;“从蒙昧混沌到天地形成,皆为元气之作用,故元气才是宇宙之本源。”——柳宗元《天对》。古人对天地话题的探讨( )
①涉及到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②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的思考
③表明了天地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④回答了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 )
A.围绕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展开的 B.围绕物质世界是否变化发展展开的
C.围绕人能否改造客观世界展开的 D.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展开的
1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12.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世界观对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C.世界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D.任何方法论都体现着世界观
13.2022年的天象,不光有超级血月和日偏食,还有火星冲日和77年一遇的7星连珠。当7星连珠+血月+日食这些天象出现后,有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异常天象是不是不祥之兆?是不是有血光之灾?这种反应( )
A.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B.是不可知论的一种具体表现
C.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D.类似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4.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 )
①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②认为物质依赖于意识,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把心灵当成世界的本原,本质上是错误的
④看到了事物和状态,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鹅湖之会发生在南宋淳熙二年江西上饶市的鹅湖寺。陆九渊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心外,即“宇宙”之间。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议三天后不欢而散。鹅湖之争的实质是(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争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争论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间的争论
D.主观与客观唯心主义间的争论
16.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 保罗二世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有的人认为,天灾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有的人认为,天灾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降到最低。
(1)试判断上述三种人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2)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8.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不懈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00年来,我们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形势、把握规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带领人民进行艰辛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后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知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9.近些年,被媒体爆出的地方官员信奉风水,且因为贪腐落马的案例并不少见。如某领导笃信风水,工程开工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奠基时间;某领导办公室朝东可见紫禁城,便称紫气东来;某县领导打造史上最牛丁字路,为风水买战斗机堵路等。公共建筑中越来越多地被融入了风水因素,各地的“风水楼”不断涌现,这其中有怎样的玄机?“风水楼”与公共权力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其实,在公共建筑兴建工程尤其在政府建筑工程中,无所不在的“长官意志”几乎决定了任何一个细节。不断出现在“风水宝地”上的公共建筑,绝大多数来自主政官员的“构思”。
运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知识,阐明加强领导干部科学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性。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强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度,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这些新媒体的报道中,还存在着“吹”的成分,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所谓“吹”,就是在网络宣传中随意夸大所宣传的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编造“新闻”。剔除新闻宣传中“吹”的成分,已成为改进和加强我国网络宣传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新闻的“实”就是客观事实,新闻必须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新闻。因此,我们要反对网络报道中的“吹”,坚持网络报道中的“实”。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网络报道中的“实”与“吹”,说到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你怎样认识?
参考答案:
1.B
2.A
3.C
4.A
5.C
6.C
7.D
8.B
9.A
10.D
11.D
12.D
13.A
14.D
15.D
16.C
17.(1)①第一种人认为“天命不可违”,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②第二种人消极对待,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③第三种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③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建立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理论遵循和科学指南,使党能够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①“长官意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客观事物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风水宝地”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而不是思维决定存在。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能从主观出发,应反对任何形式的唯心主义。上述现象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对领导干部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工作。
20.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新闻报道追求“实"体现了网民要坚持存在决定思维;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新闻报道追求“实"体现了网民认为思维是可以正确反映存在的。③网络报道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是真实报道还是凭空捏造,说到底是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