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 教案

资源简介

5.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不可违,崇尚法治权威,增强依法律己的意识。
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在“法眼观社会”等活动中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依据特征能够分辨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能够辨析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自觉做到遵纪守法。
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在时政热点的分析、生活中常见案例的探讨及法治剧场的情境模拟中,认识到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守法意识,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4.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在两难问题的思辨及法治宣讲活动中,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理性参与社会生活。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违法无小事。
2.突破策略:可以把学生置于一种无序的社会情境中,或置于两难的选择中,让学生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中去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作用,理解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同时在本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案例,对教材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通过表格或图示的方法,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不同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二、教学难点
1.难点:小错也可能违法。
2.突破策略:本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可以鼓励学生提前查阅资料,绘制有关《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民法总则》的相关宣传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法治宣讲;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案例的讨论或组织表演课堂情景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角色模拟中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进而理解教材内容,真正触动心灵,将遵章守法由外在要求真正内化于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活动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阅读教材第46页“运用你的经验”,结合栏目展示的情境思考问题。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思考: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总结:虽然小勤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都具有危害性。所以我们要三思而后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谨慎作出自己的选择。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运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直接导入新课。同时通过对小勤案例的探讨,引导学生从前因与后果、道德与法治等不同的维度去思考问题,从而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具有强制性,时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生活中要提高法治意识,认识到法不可违。本活动环节为八年级上学期法治起始课的导入环节,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行为,从而拉近法律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别自己行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新课讲授
(一)环节一 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 认识违法行为类别
学生分为三组,就教材第47页“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三个镜头进行“微话剧”展示,思考问题。
1.思考:镜头中的三种行为有哪些“相同”呢
2.思考:你能具体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操作建议】
1.课前准备。学生分三组进行“微话剧”的提前排练,并查阅资料,弄清“自己”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法律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规定的。
2.话剧展示。课堂进行“微话剧”展示,展示小组的主持人与其他同学互动,其他同学对模拟的行为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展示小组出示自己查阅到的法律资料,对展示的行为进行法律分析。
3.交流探讨。教师结合学生展示的“微话剧”及学生的讨论,深入引导学生分析这三组镜头的“同”与“不同”,得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通过三组情景剧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教师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样就做到了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内容。
4. 提升情感。让学生现场改编剧本,进行反转剧展示。教师采访展示小组:“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反转?”学生在改编剧本的活动中,深切体会到不论什么样的违法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要增强规则意识,提高法律观念,做出正确的行为,从而提升情感,实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靠近。
5.在对本案例的探讨中要注意,一是在最后的总结与梳理知识点阶段,教师可用表格或者图示的形式,把违法行为及其分类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二是在讲“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时不仅要讲清楚其危害性、严重性,是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还可以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传染病预防等内容适当延展。
(设计意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情境模拟中体验和对比三种行为所触犯的法律、社会危害性及所受的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由于本活动设计是用“微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多方面、多维度,可以是对表演本身的评价,可以是对认识深度的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小组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剧本反转”环节,由于是现场临时生成,学生的剧本或表演难免出现一些不足,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去过多地干预,并在反转的过程中,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通过案例分析,对教材介绍的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补充说明,促进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全面的认识,知道违法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慎言慎行,实现本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如果课堂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对活动进行适当拓展,比如教师出示课前查阅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法官”的身份进行研究和宣判,最后再与真正的法院判决书进行比对,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二)环节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一 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分析
阅读教材第49页“探究与分享”,结合图片反映出的生活情境,思考问题。
1.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2.思考:请大家任选一个镜头,写一则新闻短评。
教师总结:在谎报险情会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破坏铁路封闭网会妨害公共安全;殴打他人,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如果严重的话,还会构成犯罪。所以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看似较小,实际上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已经触犯法律,构成了违法。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的一些条款,了解其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的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对这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在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时候,教师注意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认识生活中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活动二 辨析民事违法行为
阅读教材第50页“探究与分享”,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问题。
1.思考:根据你的所学,上述的几个镜头违法吗?为什么?
2.思考:如果你是镜头中的买方、顾客或作者,你将怎么做?
教师总结:三种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且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属于侵犯公民民事权利的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作为买方、顾客或作者,我们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不能损害对方的合法权利。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对生活中常见案例的探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侵权行为,引导学生用法治的眼光看待身边的社会生活,感受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提高法治意识,不侵犯别人权利,同时也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利。由于本活动设计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所以活动中,教师要给于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提高学生以法断案、以案说法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本框中学生学习了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划分,违法行为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所有的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