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 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单元素养目标
【2022新课标】
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传统美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道德修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团结同学,宽容友爱;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纪守法,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了解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责任意识: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
二、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法治观念】
1.理解法律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3.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并学会正确判断;
4.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责任意识】
1.树立法律意识,远离违法行为;
2.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
【难点】违法行为的判定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建议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少年犯看守所与妈妈团聚】 总结:违法犯罪,不仅给个人的人生道路留下阴影,而且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悲伤。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走进《法不可违》 1.看视频,思考问题:视频对你有何启示? 2.交流、分享,体会违法导致的恶劣后果。 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形成遵纪守法的价值观取向和情感需求。
学习目标 呈现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目标 明确课时所学内容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P46-51,完成问题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熟悉教材。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任务探究一 议题一:法律作用 PPT出示:小明的母亲与法官的对话材料: 问题:从“打人”、“诈骗”和“法官的婉言制止”,你能得出法律有何作用?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任务探究二 议题二:违法行为及分类 PPT出示三幅图片及相关法律规定: 问题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知识延伸: 违法行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易错剖析: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PPT出示所属结构图 知识运用:问题思考: (1)材料中的三种行为分别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分别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2)简要说明,材料一熊某、材料二李某和材料三吴某的行为有什么不同? 任务探究三 议题三:违法责任 问题思考:三种违法行为,分别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总结:不管是哪种违法行为,都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概况观点:法不可为,违法必究;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思考、分享: 1.规范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笔记整理:法律的作用 认真观察图片和法律信息,思考、分享: 镜头一: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归还,违反了民法典,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二:李某等人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陈某的行为危害社会安全,触犯了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笔记整理: 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思考、分享,填写表格 思考、判断,明确易错点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思考、分享: 1.材料一:熊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受到了行政处罚;材料二:李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了民事责任;材料三:吴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受到了刑罚处罚。 2.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受到的处罚不同。 阅读教材P48相关链接,明确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关键词语。 议题式设计,板块清晰,利于学生把握知识板块二,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的探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法律意识。 表格填写,知识运用,强化学生对不同违法行为的区分,准确把握知识间的易错点。 违法责任关键词的积累,提升学生对违法行为的鉴定能力。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任务探究四 议题四:身边的违法 PPT出示四幅图片: 问题思考:这些行为违法吗,为什么?违反什么法,属于那种违法行为? PPT出示三幅图片: 问题思考:这些行为违法吗,为什么?违反什么法,属于那种违法行为? 相关链接:民法典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 任务探究五 议题五:违法鉴定 问题思考:你有哪些鉴定三种违法行为的可行方法? 任务探究六 议题六:遵章守法 PPT出示拓展空间:小王材料 思考问题: 1.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2.为避免类似行为的发生,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思考、分享、展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安全、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笔记整理: 1.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民事权利的内容: 笔记整理:民法典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组长有序组织,分享: ①违反的法律:违反行政法律——行政违法;违反民事法律——民事违法;违反刑法——刑事违法; ②违法者受到的处罚: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开除、记过、降级、开除; 民事违法行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③违法者及对象:行政违法行为:1.行政人员执法,尚不构成犯罪;2.公民与“公共财物、秩序”,尚不构成犯罪。民事违法行为:公民与公民,因小事发生的侵权(如:某某借东西不归还) 思考、分享、展示: 1.小王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社会危害性,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笔记整理: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两组图片的对比,利于学生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 发挥小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锻炼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互动中的合作精神,熟练掌握三种违法行为的判定技巧。 重视评价题答题思路、方法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归纳总结 一:违法无小事: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回顾所学内容。 内化所学知识,利于消化吸收。
课堂练习 选择题:1-5 抢答 提高知识掌握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