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检测试卷(二)-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检测试卷(二)-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原卷版+答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检测试卷(二)
满分 12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检测范围:1.2.3单元)
一 基础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翘首(qiáo) 屏息(bǐnɡ) 烂漫(màn) 杳无消息 (yǎo)
B.悄然(qiǎo) 诘责(jié) 不逊(xùn) 不辍劳作(chuò)
C.篡改(cuàn) 滞留(zhì) 喝采(hè) 振聋发聩(kuì)
D.炫耀(xuàn) 炽热(zhì) 锃亮(zènɡ) 殚精竭虑(dā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2分)
A.刹那  瞬间  翻腾  急如流星
B.精采  慷慨  气氛  惊讶不以
C.酷似  优雅  修长  从容不迫
D.裁叛  绷直  敦煌  锐不可当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聪明可爱的雨柔说起表演来真是滔滔不绝,直叫主持人张目结舌。
B.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毛骨悚然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C.好多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D.这片昆明的花海呀,美得让人故步自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使几十件“国宝”的传奇也被带到观众眼前。
B.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大约有三百五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C.杭州亚运会第一次世界媒体大会是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媒体大会。
D.近现代的革命先烈们,实现了国家兴盛的梦想,不惜流血牺牲。
5.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原名周树人,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被称为“民族魂”。
B.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再现与放大的一种写作手法。
C.《三峡》作者郦道元。这篇散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D.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7. 综合性学习(7分)
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 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分)
(2)请你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一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
活动二:   。(1分)
(3)假设你是徐文,老师把你安排与林浩同桌,你很想与他交朋友。于是你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说:
(2分)
(4)为了解交友之道,学会如何交友,同学们分组收集了许多有关交友的名言、故事及经典论述。下面是某组同学在活动中搜集的关于交友方面的名人名言,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其内容。(2分)
①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子
③门内有君子,门外有君子至。——冯梦龙
8.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9分)
方法 古诗文名句
多视角观察 (如移动视角、仰俯结合、化静为动) 山随平野尽,①   。(李白《渡荆门送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②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多维度感受 (如多种感官或虚实结合) ③   ,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
冰霜正惨凄,④   。(刘桢《赠从弟(其二)》)
半卷红旗临易水,⑤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⑥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景与情相生 (如移情于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⑦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⑧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树叶枯黄,残阳尽染,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⑨   ,⑩   。(王绩《野望》)
二 阅读(42分)
(一)古诗阅读(5分)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春残【宋】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释】①时平:本意为时代升平,此处是反语,有讥讽朝廷之意,因为当时没有战争是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结果,并非真的太平。
(1)古人讲究炼字。比如本诗颈联中的“侵”字写出了景物   的特点,“   ”字流露出一丝寂寥之感. (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3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元半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那?”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然起行欣然:   ②念无与为乐者念:   
③徐谓黄门徐:   ④饮酒但饮湿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2.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3.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2分)
(三)名著导读(6分)

他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劳。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
14.文段选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他是▲(人名),请结合选段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3分)
15.《昆虫记》是   (国籍)昆虫学家、文学家亨利·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被称为“   ”。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习性。比如,小阔条纹蝶雌性拥有极其细微的香气,雄性拥有华美且灵敏的触角。又如   (昆虫名称)拥有带齿条的琴弓和振动膜,求偶者很会搔首弄姿,用唾液作为美发霜,会为求偶互相争斗。(3分)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日最高法院下达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涉及保护红色经典传承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案件。通知要求,要依法妥善审理好使用红色经典作品报酬纠纷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纠纷案件。在侵权认定、报酬计算和判令停止行为时,应当秉承尊重历史、尊重法律、尊重权利的原则,坚持红色经典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司法保护的利益衡平。为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对因使用红色经典作品产生的报酬纠纷案件,不得判令红色经典作品停止表演或者演出。
(摘自2018年5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中期的巨变。“红色经典”是产生于20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三】
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来源情况
认同度 能够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83.3%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73.9%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52.8%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17.3%
对自己毫无意义 3.2%
认知来源 影视剧 81.8%
教科书 72.4%
学校活动 58.3%
网络媒体 45.6%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25.2%
(摘编自《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
【材料四】
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世界各地的读者对这批红色经典纷纷发表评论。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十分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130位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位印度的读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它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因此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我至少读了5遍,我之所以阅读中国文学,都是因为受它的影响。”
(摘编自201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材料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编、翻拍“红色经典”成为影视剧艺术生产领域的一股潮流。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改编“红色经典”成“风”,是因为改编者发现了“红色经典”的商业价值。改编者认为从集体英雄主义中,可以挖掘出个人英雄主义:从“高大全”式的人物中,可以挖掘英雄多重性格的一面;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中,可以挖掘出七情六欲,改编“红色经典”有卖点,有市场。
因此,“红色经典”经过如此这般的改编,“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红色经典”开始“变色”“变味”,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如今,不少“红色经典”改编之作不成功,除了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创作者心态浮躁之外,受西方混乱的文艺思潮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改编者想当然地对作品进行所谓的“修正与补充”,而不惜与这些作品诞生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愿望唱反调。须知,这些红色经典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青春愿望,漫透了当时人们深厚的感情,颠覆这些东西,自然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不符。有些翻拍作品,一味为了收视率等,随意增添爱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场,以达到纯粹消遣、娱乐,迎合市场的目的。
(摘编自新华网)
16.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最高人民法院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依法妥善处理红色经典作品产生报酬纠纷案件时不得判令停演。
B.从Coodreads上可知,红色经典传播到海外,也感动了美国读者,能够让美国读者理解中国当时的背景和现在的生活。
C.从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学生对红色经典书籍有一定的了解,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非常了解红色经典的。
D.很大程度上受转型时期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的相互影响,所以才造成了改编、翻拍红色经典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风”。
17.请根据材料二,给“红色经典”下定义。
(2分)
18.阅读材料三的表格,请写出两条有意义的结论。
(2分)
19.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分)
(五)现代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彬彬有礼”江南杉
陈志宏
①我爱江南杉!杉是江南粗生野长的树种,高大挺阔,寻常可见。江南杉影绿动,四季常青,村前村后站成高密的绿景,河畔山岭落下尖坚的针叶,是温婉风里摇曳出的一道硬朗风景。
②多少回,听人把“杉”字错认成了“彬”。往积极里说,是师者把“彬彬有礼”深深地植入人们心田,让人不忘。江南人知礼守礼,文质兼备,对“彬彬”自然有铭心的记忆。可是,他们日日与杉照面,年年与杉同在,为何还会念错?原来,江南人都亲切地唤杉的小名——沙树。沙树的生命力顽强,从它的名字里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没有土壤,哪怕在沙地里,它也能长大成材。
③游走江南多年,没看过杉树在沙地里葳蕤成景。想来也是,江南风暖水润,绿盖四野,沙地本不多见,少量的沙地就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是荒凉的美的遗存。杉心有知,就很知趣地远离沙滩,另择地而居。
④江南杉瘦削的外形,看似柔弱,实则坚挺,高高大大,孔武有力。江南人喜欢在道路两边植两排杉树,进进出出,感觉像是受到两队魁伟卫兵的列队迎候。房前屋后,田埂河畔,也会择地植一排杉,它有顽强的生命力,防风挡雨,大有一树成林的气势。就算砍掉一棵碗口大的,再过几年,树桩周围自会长出一枝枝细长的小杉来。
⑤江南人多情而温婉,但骨子里也不乏顽强因子,就像杉木那样,无论外界多少纷扰,皆不能折损与生俱来的顽强品性。
⑥杉叶神奇,条状针形,微微弯曲像镰刀,带有攻击性,又似针一样锐利,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深绿的叶,泛着油光,近看绿得逼人眼,远望浓绿一片,像肃穆的长者,自有一分周正与庄严。江南杉长势好,或许与它独一无二的叶子密切相关。对于生长在我们身边的植物,不去打扰,就是最好的关爱。杉叶让人惧,于是少有人靠近。在无人袭扰的宁静里,江南杉顺着生命的方向,以自己的节奏生长成材。
⑦杉木浑身是宝。江南杉四季披绿依翠。秋风送凉,偶有绿叶枯老变红,随风落下,远远看去像是一把躺在大地上的篦子。这是农村灶膛里上好的柴火。小时候,提个小篮,带上火钳,秋日艳阳下,捡杉叶,这是每个孩子的生活必修课。偶见杉果,也拾。这果子更为奇绝,像一枚暗褐色的鸭蛋,顶端有坚硬的刺状尖头,一如自卫的宝剑,周身层层叠叠披挂锯齿,种子就安居在齿与齿之间的缝隙里。傍晚归家,倒出杉叶露杉果,父亲说:“叶子可以捡,杉果就不要啦,来年春天,它还会长出小树苗来呢。”不为,为有为。不拾杉果,只为杉的生生不息。这一朴素道理,风吹籽落,在一个江南少年心里生根发芽。
⑧杉皮是天然的屋瓦。伐一棵杉木,剥开树皮,压平,盖在屋棚上,遮风挡雨蔽日头。
⑨杉树干纹理直顺,结构紧致,材质轻柔,耐腐防蛀,是优良木材,被广为利用。一些零乱生长的小杉木,需砍下来,去皮,做成木柄,安在耕、犁、耙、耖、铲、锄头、柴刀和斧子等家什上面,经久耐用。搭瓜棚、扎篱笆,结结实实,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小孩子喜欢拿一根长短适宜的木棍抓在手上把玩,多取自杉木,像孙悟空耍金箍棒一样玩呢。
⑩江南杉还是一味药,提炼加工入药,可以祛风止痛,散瘀止血,江南雨水多,体质温湿,是为人所需的好东西。
江南杉不怕人取用,但乱砍滥伐会让它忧惧难安。无人来扰,以它的顽强,不经意间,自会长成江南一林、美丽一景。
“彬彬有礼”,杉杉有情。我礼赞江南杉,我爱她为人民造福,为江南添景!
(原文有改动)
20.为什么说江南杉浑身是宝?
(2分)
21.结合语境,说说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2分)
河畔山岭落下尖坚的针叶,是温婉风里摇曳出的一道硬朗风景。
2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23.第⑥段写杉叶的神奇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2分)
24.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既在写树,又在写人。作者通过江南杉体现了江南人的哪些特点?
(3分)
三 作文(50分)
25.题目一:请以《藏在……….里的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解开缚心的绳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题目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600字
8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检测试卷(二)
满分 12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检测范围:1.2.3单元)
一 基础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翘首(qiáo) 屏息(bǐnɡ) 烂漫(màn) 杳无消息 (yǎo)
B.悄然(qiǎo) 诘责(jié) 不逊(xùn) 不辍劳作(chuò)
C.篡改(cuàn) 滞留(zhì) 喝采(hè) 振聋发聩(kuì)
D.炫耀(xuàn) 炽热(zhì) 锃亮(zènɡ) 殚精竭虑(dān)
1.【答案】D
【解析】【分析】D.炽热(zhì)——炽热chì。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2分)
A.刹那  瞬间  翻腾  急如流星
B.精采  慷慨  气氛  惊讶不以
C.酷似  优雅  修长  从容不迫
D.裁叛  绷直  敦煌  锐不可当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急如流星”应为“疾如流星”;B项,“精采”应为“精彩”,“惊讶不以”应为“惊讶不已”;C项,正确;D项,“裁叛”应为“裁判”。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聪明可爱的雨柔说起表演来真是滔滔不绝,直叫主持人张目结舌。
B.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毛骨悚然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C.好多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D.这片昆明的花海呀,美得让人故步自封。
【答案】B
【解析】【分析】A张目结舌: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 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聪明可爱的雨柔说起表演来真是滔滔不绝,主持人应是非常惊奇。 B毛骨悚然: 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C雨后春笋: 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这里形容垃圾食品厂不恰当。D故步自封:比喻保守,安于现状,不求进步。这里形容美的程度不恰当。
故答案为: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使几十件“国宝”的传奇也被带到观众眼前。
B.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大约有三百五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C.杭州亚运会第一次世界媒体大会是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媒体大会。
D.近现代的革命先烈们,实现了国家兴盛的梦想,不惜流血牺牲。
【答案】C
【解析】【分析】
A、成分残缺(少主语),删去“随着”;
B、 大约和左右语义重复,删除“左右”;
C、无误;
D、 次序不当,应该是:不惜流血牺牲,实现了国家兴盛的梦想。
5.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原名周树人,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被称为“民族魂”。
B.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再现与放大的一种写作手法。
C.《三峡》作者郦道元。这篇散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D.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案】B
【解析】【分析】B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不是写作手法。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读语段,该段文字重点阐述网络阅读的特点。结合“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分析,前面讲“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后面应该接⑤(介绍其表现形式),然后是①④具体阐述表现形式(有机合成后,才能提供三方面的内容);然后是③通过和传统阅读比较,阐述网络阅读的优势;⑥是进一步补充其优势,②是达到的效果,通读排序后的语段符合语感和句子的内部逻辑关系。排序为:⑤①④③⑥②。故选C。
7. 综合性学习(7分)
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 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分)
(2)请你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一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
活动二:   。(1分)
(3)假设你是徐文,老师把你安排与林浩同桌,你很想与他交朋友。于是你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说:
(2分)
(4)为了解交友之道,学会如何交友,同学们分组收集了许多有关交友的名言、故事及经典论述。下面是某组同学在活动中搜集的关于交友方面的名人名言,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其内容。(2分)
①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子
③门内有君子,门外有君子至。——冯梦龙
【答案】(1)交友之道,贵在真诚。(仅作参考)
(2)活动二:举行“网络交友利弊谈”的辩论赛。(仅作参考)
(3)林浩,你好,我是徐文,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我们俩同桌,真是缘分,今后请多多关照!(仅作参考)
(4)交友要慎重,要多交益友。(仅作参考)
【解析】【分析】(1)拟定宣传标语,结合活动主题即可。
(2)学生阶段的活动类型可以是诗歌朗诵、征文大赛、辩论赛、黑板报评比等。
(3)语言表达题注意围绕主题,说话讲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即可。
(4)三句名言含义是:①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②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用于比喻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③君子能招致君子。都在讲要和君子相处,交友慎重。
8.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9分)
方法 古诗文名句
多视角观察 (如移动视角、仰俯结合、化静为动) 山随平野尽,①   。(李白《渡荆门送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②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多维度感受 (如多种感官或虚实结合) ③   ,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
冰霜正惨凄,④   。(刘桢《赠从弟(其二)》)
半卷红旗临易水,⑤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⑥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景与情相生 (如移情于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⑦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⑧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树叶枯黄,残阳尽染,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⑨   ,⑩   。(王绩《野望》)
【答案】江入大荒流;浅草才能没马蹄;馨香盈怀袖;终岁常端正;霜重鼓寒声不起;天接云涛连晓雾;窥谷忘反;感时花溅泪;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二 阅读(42分)
(一)古诗阅读(5分)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春残【宋】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释】①时平:本意为时代升平,此处是反语,有讥讽朝廷之意,因为当时没有战争是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结果,并非真的太平。
(1)古人讲究炼字。比如本诗颈联中的“侵”字写出了景物   的特点,“   ”字流露出一丝寂寥之感. (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3分)
【答案】(1)茂盛;稀
(2)①诗人写暮春时节野草蔓延、麦苗稀疏的田间景致,表达诗人伤春惜春之情和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②颔联“壮士无功老”表达自己报国无门之叹和对南末当权者有求偷安不思振作的不满;③“乡远征人有梦归”表达对家乡的思念;④尾联“倦游”“谁记”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英雄迟暮的无奈。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元半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那?”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然起行欣然:   ②念无与为乐者念:   
③徐谓黄门徐:   ④饮酒但饮湿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2.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3.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2分)
【答案】10.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慢慢地;只,只是
11.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12.B
13.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在所难免。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人物话语设想。读懂文言文大意,理解人物形象,结合语境,揣摩人物心里看法语境,言之合理即可。
【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了面条。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吗 ”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三)名著导读(6分)

他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劳。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
14.文段选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他是▲(人名),请结合选段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3分)
15.《昆虫记》是   (国籍)昆虫学家、文学家亨利·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被称为“   ”。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习性。比如,小阔条纹蝶雌性拥有极其细微的香气,雄性拥有华美且灵敏的触角。又如   (昆虫名称)拥有带齿条的琴弓和振动膜,求偶者很会搔首弄姿,用唾液作为美发霜,会为求偶互相争斗。(3分)
【答案】14.朱德;爱运动;爱读书;脾气温和;但对一切事情都极其认真负责;平等待人,平易近人;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同甘共苦;爱护部下;吃苦耐劳;生活简朴;有牺牲精神,为别人着想。
15.法国;昆虫(界)的史诗;蟋蟀、蛐蛐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日最高法院下达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涉及保护红色经典传承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案件。通知要求,要依法妥善审理好使用红色经典作品报酬纠纷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纠纷案件。在侵权认定、报酬计算和判令停止行为时,应当秉承尊重历史、尊重法律、尊重权利的原则,坚持红色经典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司法保护的利益衡平。为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对因使用红色经典作品产生的报酬纠纷案件,不得判令红色经典作品停止表演或者演出。
(摘自2018年5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中期的巨变。“红色经典”是产生于20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三】
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来源情况
认同度 能够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83.3%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73.9%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52.8%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17.3%
对自己毫无意义 3.2%
认知来源 影视剧 81.8%
教科书 72.4%
学校活动 58.3%
网络媒体 45.6%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25.2%
(摘编自《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
【材料四】
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世界各地的读者对这批红色经典纷纷发表评论。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十分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130位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位印度的读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它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因此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我至少读了5遍,我之所以阅读中国文学,都是因为受它的影响。”
(摘编自201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材料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编、翻拍“红色经典”成为影视剧艺术生产领域的一股潮流。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改编“红色经典”成“风”,是因为改编者发现了“红色经典”的商业价值。改编者认为从集体英雄主义中,可以挖掘出个人英雄主义:从“高大全”式的人物中,可以挖掘英雄多重性格的一面;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中,可以挖掘出七情六欲,改编“红色经典”有卖点,有市场。
因此,“红色经典”经过如此这般的改编,“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红色经典”开始“变色”“变味”,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如今,不少“红色经典”改编之作不成功,除了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创作者心态浮躁之外,受西方混乱的文艺思潮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改编者想当然地对作品进行所谓的“修正与补充”,而不惜与这些作品诞生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愿望唱反调。须知,这些红色经典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青春愿望,漫透了当时人们深厚的感情,颠覆这些东西,自然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不符。有些翻拍作品,一味为了收视率等,随意增添爱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场,以达到纯粹消遣、娱乐,迎合市场的目的。
(摘编自新华网)
16.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最高人民法院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依法妥善处理红色经典作品产生报酬纠纷案件时不得判令停演。
B.从Coodreads上可知,红色经典传播到海外,也感动了美国读者,能够让美国读者理解中国当时的背景和现在的生活。
C.从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学生对红色经典书籍有一定的了解,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非常了解红色经典的。
D.很大程度上受转型时期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的相互影响,所以才造成了改编、翻拍红色经典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风”。
17.请根据材料二,给“红色经典”下定义。
(2分)
18.阅读材料三的表格,请写出两条有意义的结论。
(2分)
19.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分)
【答案】16.B
17.红色经典是产生于20世纪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期的巨变,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学作品。
18.①青少年学生大多数认同红色经典书籍的教育价值,只有极少数青少年学生认为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对自己毫无意义”;②绝大多数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识和了解来自观看影视剧。
19.①改编不破坏原作的核心价值;②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文学著作搬上舞台或改编成影视);③融合现代元素。
(五)现代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彬彬有礼”江南杉
陈志宏
①我爱江南杉!杉是江南粗生野长的树种,高大挺阔,寻常可见。江南杉影绿动,四季常青,村前村后站成高密的绿景,河畔山岭落下尖坚的针叶,是温婉风里摇曳出的一道硬朗风景。
②多少回,听人把“杉”字错认成了“彬”。往积极里说,是师者把“彬彬有礼”深深地植入人们心田,让人不忘。江南人知礼守礼,文质兼备,对“彬彬”自然有铭心的记忆。可是,他们日日与杉照面,年年与杉同在,为何还会念错?原来,江南人都亲切地唤杉的小名——沙树。沙树的生命力顽强,从它的名字里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没有土壤,哪怕在沙地里,它也能长大成材。
③游走江南多年,没看过杉树在沙地里葳蕤成景。想来也是,江南风暖水润,绿盖四野,沙地本不多见,少量的沙地就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是荒凉的美的遗存。杉心有知,就很知趣地远离沙滩,另择地而居。
④江南杉瘦削的外形,看似柔弱,实则坚挺,高高大大,孔武有力。江南人喜欢在道路两边植两排杉树,进进出出,感觉像是受到两队魁伟卫兵的列队迎候。房前屋后,田埂河畔,也会择地植一排杉,它有顽强的生命力,防风挡雨,大有一树成林的气势。就算砍掉一棵碗口大的,再过几年,树桩周围自会长出一枝枝细长的小杉来。
⑤江南人多情而温婉,但骨子里也不乏顽强因子,就像杉木那样,无论外界多少纷扰,皆不能折损与生俱来的顽强品性。
⑥杉叶神奇,条状针形,微微弯曲像镰刀,带有攻击性,又似针一样锐利,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深绿的叶,泛着油光,近看绿得逼人眼,远望浓绿一片,像肃穆的长者,自有一分周正与庄严。江南杉长势好,或许与它独一无二的叶子密切相关。对于生长在我们身边的植物,不去打扰,就是最好的关爱。杉叶让人惧,于是少有人靠近。在无人袭扰的宁静里,江南杉顺着生命的方向,以自己的节奏生长成材。
⑦杉木浑身是宝。江南杉四季披绿依翠。秋风送凉,偶有绿叶枯老变红,随风落下,远远看去像是一把躺在大地上的篦子。这是农村灶膛里上好的柴火。小时候,提个小篮,带上火钳,秋日艳阳下,捡杉叶,这是每个孩子的生活必修课。偶见杉果,也拾。这果子更为奇绝,像一枚暗褐色的鸭蛋,顶端有坚硬的刺状尖头,一如自卫的宝剑,周身层层叠叠披挂锯齿,种子就安居在齿与齿之间的缝隙里。傍晚归家,倒出杉叶露杉果,父亲说:“叶子可以捡,杉果就不要啦,来年春天,它还会长出小树苗来呢。”不为,为有为。不拾杉果,只为杉的生生不息。这一朴素道理,风吹籽落,在一个江南少年心里生根发芽。
⑧杉皮是天然的屋瓦。伐一棵杉木,剥开树皮,压平,盖在屋棚上,遮风挡雨蔽日头。
⑨杉树干纹理直顺,结构紧致,材质轻柔,耐腐防蛀,是优良木材,被广为利用。一些零乱生长的小杉木,需砍下来,去皮,做成木柄,安在耕、犁、耙、耖、铲、锄头、柴刀和斧子等家什上面,经久耐用。搭瓜棚、扎篱笆,结结实实,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小孩子喜欢拿一根长短适宜的木棍抓在手上把玩,多取自杉木,像孙悟空耍金箍棒一样玩呢。
⑩江南杉还是一味药,提炼加工入药,可以祛风止痛,散瘀止血,江南雨水多,体质温湿,是为人所需的好东西。
江南杉不怕人取用,但乱砍滥伐会让它忧惧难安。无人来扰,以它的顽强,不经意间,自会长成江南一林、美丽一景。
“彬彬有礼”,杉杉有情。我礼赞江南杉,我爱她为人民造福,为江南添景!
(原文有改动)
20.为什么说江南杉浑身是宝?
(2分)
21.结合语境,说说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2分)
河畔山岭落下尖坚的针叶,是温婉风里摇曳出的一道硬朗风景。
2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23.第⑥段写杉叶的神奇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2分)
24.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既在写树,又在写人。作者通过江南杉体现了江南人的哪些特点?
(3分)
【答案】20.江南杉的枯叶可以做农村灶膛里上好的柴火,杉皮是天然的屋瓦,杉树干是优良的木材,江南杉还可以提炼加工入药。
21.“硬朗”是强有力的意思,这里指杉树尖锐、坚硬的针叶给人留下顽强不屈的印象。
2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江南杉看似柔弱,实则坚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杉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
23.①正面描写:描写了杉叶的外形呈条状针形,微微弯曲,带有攻击性,十分锐利;颜色深绿,泛着油光,表现其浓绿。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杉叶具有攻击性和周正庄严的特点。②侧面描写:写杉叶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表现其顽强庄严的特点。
24.知礼守礼,文质兼备;生命力强,多情温婉;品性顽强,周正庄严;造福于人,无私奉献。
三 作文(50分)
25.题目一:请以《藏在……….里的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解开缚心的绳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题目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解析】【分析】⑴【题目分析】 “藏”字 提醒我们这种爱是不表现在外的,它可能隐在某处、某个小环节中 ,也可能暗含在某个细微的眼神、动作之中, “爱”是一种抽象的情感, 是理解,是认同,是接纳,是包容,是长情陪伴。
【提取立意】 “藏”字注定要写作者拔开生活的表相,由表及里,深入认知。见到本质之前有一个探询觉察过程,具体文章中可以是表象生活对内心的冲击,唤醒内心参与,渐至本源。 写作时,要善于寻找寄托对象,于细微处窥探,在具象中表达。
⑵【题目分析】 首先,应明确“缚心的绳索”的所指。 其次,写出自己面对这些消极情绪调整心态、豁然开朗的过程,便是“解开缚心的绳索”的过程。
【提取立意】 可以指人生旅途中,面对他人优异的生活、学习条件时,很多人自叹不如,产生了自卑的心理;面对同龄人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思想素质时,感觉他人高高在上,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失败而不能自拔,产生了挫败的心理....,还可以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亲人之间产生了代沟,不理解父亲的严厉教导、严格要求,对母亲忙于工作而疏于对自己的呵护产生意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