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A. 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 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C.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2. 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写道:“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材料中的“远征”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 西欧手工工场兴起 B. 世界贸易总额骤减C.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 它的签订改变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中国长期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潮流之中。“它”指的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九国公约》5. “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延杰的《东北边防辑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地理学研究兴起C.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 学习西方成为潮流7.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中强调: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这说明了( )A. 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目标是反抗外来侵略B.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列强的侵略C. 辛亥革命的主旨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推手8. 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方案是( )A. “拜上帝会” B. 《天津条约》C. 《天朝田亩制度》 D. 《资政新篇》9. 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制度B. 主张“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C. 鼓吹变法,以实行君主立宪D. 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启蒙10. 以下是洋务派兴办的部分企业,这说明( )创办时间 1861年 1862年 1865年 1867年洋务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 上海三所洋炮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B. 洋务企业受到外国势力的挤压C. 洋务运动初期以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为主D. 清政府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11. 1872年创立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它的创办使外商旗昌轮船公司的盈利情况发生下图所示的变化。这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A. 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 变革了封建政治体制C. 粉碎了列强瓜分图谋 D. 推动了学生反帝斗争12. 2023年3月18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进行了20年。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94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A B C D13.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士大夫以及民间舆论极力主张与日本一战,他们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挡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这说明当时中国( )A. 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 B. 民众的国民意识充分觉醒C. 对中日战争存在战略误判 D. 近代化推动国际地位提高14. 下列部分内容出自(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二万万两)●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15. 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强迫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被接受 D. 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16. 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辛丑条约》的签订C.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17. 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等方式,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江沿海等城市作为口岸。下图中通商口岸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洋务运动取得成效 B. 领土主权遭到破坏C. 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D. 民族矛盾逐渐加深18.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A. 外来侵略促进国家意识觉醒 B. 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C. 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 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19.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 )A. 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B. 开始产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C.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20.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被称为(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百日维新21.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 )A. “有田同耕” B. “变法图强” C. “民主科学” D. “驱除鞑虏”22. “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A. 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 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C. 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23.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A.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 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C.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24.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 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C. 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 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25. 中国近代史上由义和团运动引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6. 《新编中国通史》中这样评价某个条约:“这是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个条约是( )A. 《马关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27. 岁月沧桑,百年屈辱,下面这张合影拍摄于120年前的北京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这次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内容是( )A. 巨额的战争赔款 B. 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C.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28. 近代以来,腐败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下图漫画《在中国的战争》中用德文写道:“我们团结在一起不停地鞭打他。”漫画反映的战争导致( )A. 清廷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29. 《辛丑条约》记载: “清廷允许张贴严禁仇外之上谕于各府厅州县,其设立或加入仇外之会党者,即行正法。布告惩办仇外之官吏……”这反映列强企图( )A. 划分势力范围 B. 增设通商口岸 C. 废除科举制度 D. 进行心理征服30. 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曾想“以夷制夷”,甚至“以夷制华”,然而最后却被列强“以华制华”。根据所学知识, “以华制华”策略产生的影响是( )A.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B.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使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40分)31. 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打开国门,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1903年发行的《爱国三字书》材料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材料三:在条约关系史上,《辛丑条约》背离对等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附件内容多为清帝上谕,这些以承诺国际义务为内容的上谕,通过附件的形式成为和约的一部分。这一新的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列强对华的强权政治和前所未有的霸道性质。——李育民《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上)》(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遭受的这几次列强侵华战争分别是什么。(3分)请你分别写出“开香港”“失台湾”的条约名称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影响。(4分)(2) 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1分)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3分)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2分)(3) 材料三中,《辛丑条约》签订于哪一战争后?(1分)根据材料,分析“这一新的方式”的内涵。(2分)(4) 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史上中国主权屡屡丧失的根源在哪里?(2分)32. 近代以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各时期国家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之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功,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予特赏以昭激励。”——人民网材料三:在过去40年里,中国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爆炸性增长、中国对先进技术的采纳吸收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断评估各项举措是否有效,并做出调整。近年来,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中国政府注重平衡“量”与“质”的关系,不单纯追逐经济增速,而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今,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金融科技、数字支付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中国智造”前景广阔。——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世界》(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2分)(2) 根据材料二,归纳光绪帝为实现“国家富强”采取的措施。(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2分)(3)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中国进一步稳步、健康地推进改革提出合理的建议。(4分)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以下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 鸦片战争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 洋务运动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 戊戌变法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1)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中国开启近代化的第一步的标志性事件。(2分)(2) 从材料中至少选择两个或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D )A. 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 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C.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2. 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写道:“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材料中的“远征”是指( A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C )A. 西欧手工工场兴起 B. 世界贸易总额骤减C.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析]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为获得市场和原料,发动对外战争,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故选C。4. 它的签订改变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中国长期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潮流之中。“它”指的是( A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九国公约》[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而且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从此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A项。5. “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B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延杰的《东北边防辑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C )A.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地理学研究兴起C.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 学习西方成为潮流7.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中强调: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这说明了( D )A. 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目标是反抗外来侵略B.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列强的侵略C. 辛亥革命的主旨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推手[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853”“起义”判断出革命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英国大炮”“鸦片”可知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是导致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外因,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排除A项;义和团和辛亥革命发生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项。8. 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方案是( C )A. “拜上帝会” B. 《天津条约》C. 《天朝田亩制度》 D. 《资政新篇》9. 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A. 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制度B. 主张“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C. 鼓吹变法,以实行君主立宪D. 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启蒙[解析]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握旧物”是指固守封建专制制度,“取新器”是指“自强”“求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选B项。10. 以下是洋务派兴办的部分企业,这说明( C )创办时间 1861年 1862年 1865年 1867年洋务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 上海三所洋炮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B. 洋务企业受到外国势力的挤压C. 洋务运动初期以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为主D. 清政府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11. 1872年创立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它的创办使外商旗昌轮船公司的盈利情况发生下图所示的变化。这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A )A. 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 变革了封建政治体制C. 粉碎了列强瓜分图谋 D. 推动了学生反帝斗争12. 2023年3月18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进行了20年。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94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D )A B 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解读图片可知,A是康有为,B是孙中山,C是陈独秀,D是邓世昌。在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致远舰与日本侵略者激战,在弹药打空的情况下,毅然指挥战舰撞向日寇的吉野舰,最终壮烈牺牲,所以民族英雄邓世昌最有资格当选1894年的感动中国人物,故选D项。13.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士大夫以及民间舆论极力主张与日本一战,他们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挡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这说明当时中国( C )A. 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 B. 民众的国民意识充分觉醒C. 对中日战争存在战略误判 D. 近代化推动国际地位提高14. 下列部分内容出自( B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二万万两)●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15. 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A. 列强强迫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被接受 D. 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16. 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辛丑条约》的签订C.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要求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明显要加强在长江流域的影响力,故选A项;《辛丑条约》的内容没有涉及在长江流域的权利,排除B项;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没有直接针对长江流域,排除C项;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是为了干预整个中国的革命活动,并不是具体维护长江地区的利益,排除D项。17. 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等方式,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江沿海等城市作为口岸。下图中通商口岸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D )A. 洋务运动取得成效 B. 领土主权遭到破坏C. 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D. 民族矛盾逐渐加深[解析]根据左图可知,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右图可以看出通商口岸从沿江已经深入到内地,说明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民族矛盾逐渐加深,故选D项;题干两幅图反映的分别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和洋务运动无关,排除A项;开放通商口岸没有破坏领土主权,排除B项;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18.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A )A. 外来侵略促进国家意识觉醒 B. 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C. 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 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19.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 C )A. 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B. 开始产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C.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20.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被称为( D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百日维新21.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 B )A. “有田同耕” B. “变法图强” C. “民主科学” D. “驱除鞑虏”22. “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C )A. 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 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C. 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23.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D )A.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 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C.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24.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A.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 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C. 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 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25. 中国近代史上由义和团运动引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 D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6. 《新编中国通史》中这样评价某个条约:“这是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个条约是( D )A. 《马关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27. 岁月沧桑,百年屈辱,下面这张合影拍摄于120年前的北京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这次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内容是( C )A. 巨额的战争赔款 B. 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C.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28. 近代以来,腐败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下图漫画《在中国的战争》中用德文写道:“我们团结在一起不停地鞭打他。”漫画反映的战争导致( A )A. 清廷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29. 《辛丑条约》记载: “清廷允许张贴严禁仇外之上谕于各府厅州县,其设立或加入仇外之会党者,即行正法。布告惩办仇外之官吏……”这反映列强企图( D )A. 划分势力范围 B. 增设通商口岸 C. 废除科举制度 D. 进行心理征服30. 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曾想“以夷制夷”,甚至“以夷制华”,然而最后却被列强“以华制华”。根据所学知识, “以华制华”策略产生的影响是( C )A.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B.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使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40分)31. 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打开国门,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1903年发行的《爱国三字书》材料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材料三:在条约关系史上,《辛丑条约》背离对等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附件内容多为清帝上谕,这些以承诺国际义务为内容的上谕,通过附件的形式成为和约的一部分。这一新的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列强对华的强权政治和前所未有的霸道性质。——李育民《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上)》(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遭受的这几次列强侵华战争分别是什么。(3分)请你分别写出“开香港”“失台湾”的条约名称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影响。(4分)[答案]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条约和影响:《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 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1分)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3分)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2分)[答案]条约:《马关条约》。形式: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对中国资本输出;等等。要求:救亡图存。(3) 材料三中,《辛丑条约》签订于哪一战争后?(1分)根据材料,分析“这一新的方式”的内涵。(2分)[答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涵:帝国主义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4) 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史上中国主权屡屡丧失的根源在哪里?(2分)[答案]根源在于社会制度落后,统治者腐败无能,国家综合实力弱。32. 近代以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各时期国家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之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功,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予特赏以昭激励。”——人民网材料三:在过去40年里,中国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爆炸性增长、中国对先进技术的采纳吸收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断评估各项举措是否有效,并做出调整。近年来,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中国政府注重平衡“量”与“质”的关系,不单纯追逐经济增速,而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今,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金融科技、数字支付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中国智造”前景广阔。——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世界》(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2分)[答案]作用:洋务运动动摇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 根据材料二,归纳光绪帝为实现“国家富强”采取的措施。(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2分)[答案]措施:大力发展商业,鼓励创新,培养人才。事件:戊戌变法。历史作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中国进一步稳步、健康地推进改革提出合理的建议。(4分)[答案]国家需结合自身国情和人民的需要,及时改革落后的制度,调整发展策略;政府增加创新投入;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在发展经济时,应推动经济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以下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 鸦片战争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 洋务运动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 戊戌变法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1)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中国开启近代化的第一步的标志性事件。(2分)[答案]洋务运动。(2) 从材料中至少选择两个或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答案]观点一:列强的侵略使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论述:19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结论:综上所述,列强的侵略使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唯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观点二: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从技术到制度的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过程。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论述: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面临着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制度变革的尝试,虽然改革以失败告终,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民主政治制度,不断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我们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 答案版.doc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