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5.2预防犯罪(32张PPT+教学设计+音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5.2预防犯罪(32张PPT+教学设计+音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整理
新课导入
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2预防犯罪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整理
自学导航
了解罪与罚
01
02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分类?
加强自我防范
4、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5、认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了解罪与罚
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思考:五名未成年被判刑依据的是哪部法律?造成了哪些危害?(请从个人、他人、家庭、社会角度分析)
5.2-1 了解罪与罚
犯罪带来了哪些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
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对他人
伤害了他人身体和心灵
对自己
受法律制裁
葬送自身前程
对家庭
带来精神打击和无法弥补伤痛
对社会
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5.2-1 了解罪与罚
课堂笔记—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P52AB
A.刑法的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B.刑法的内容: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定罪、量刑)
5.2-1 了解罪与罚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1.都是殴打他人的行为,为什么只有行为二才是犯罪?
社会危害程度
违反法律
承担法律责任不同
2.对比以上处罚的不同,分析犯罪行为有何特点?
我看罪与非罪
5.2-1 了解罪与罚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1、社会危害性不同 危害程度较轻 危害程度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 刑法以外的法律 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 接受刑罚处罚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
5.2-1 了解罪与罚
(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B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C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2)犯罪的
三个基本特征。
联系: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课堂笔记—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P53(1)(2)
刑事违法行为
5.2-1 了解罪与罚
近日,某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特殊的寻衅滋事案件。被害人李某今年刚满14岁,因隔壁村委会有无线网络,在村委会对面的台阶上连着Wi-Fi玩手机。
次日凌晨,被告人龙某酒后看见坐在路边上网的李某,觉得不顺眼,遂对李某随意进行殴打、罚跪,并将汽油泼在李某身上吓唬他,导致被害人李某头部、胸部、腿部多处受伤。
经宜宾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李某的损伤评定为轻伤二级。案发后,被告人龙某经公安民警电话通知到派出所接受调查,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寻衅滋事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龙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结合材料说明判定理由。
答题格式:龙某的行为属于犯罪。
理由:他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随意殴打他人,致他人轻伤二级,情节严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
③以寻衅滋事罪,被判罚有期徒刑一年,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所以他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真实案例-活学活用
5.2-1 了解罪与罚
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1.圈出的地方,属于犯罪的哪个基本特征?
2.刑罚的含义及种类有哪些,谁来进行判刑?
5.2-1 了解罪与罚
课堂笔记—3.刑罚的含义A、类型B?P54
A.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B.刑罚的种类:
主刑
附加刑
人民法院
刑事处罚
5.2-1 了解罪与罚
相关链接P54
刑罚
主刑
附加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案例:杭州中院一审以放火罪判处莫焕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二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5.2-1 了解罪与罚
刑法与刑罚
拘留和拘役、罚款和罚金、
1.拘留、罚款适用于一般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处罚
2.拘役、罚金适用于严重违法行为(犯罪)刑罚处罚
刑法,刑法明确了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法律)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处罚方法)
注意区分
5.2-1 了解罪与罚
加强自我防范
15岁中学生小陈,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小陈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为什么还是被刑罚处罚
情景探究—小错铸大罪
5.2-2 加强自我防范
新修订刑事责任年龄
不负刑事责任
应负刑事责任
16周岁
18周岁
八大罪负刑事责任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2周岁
情节恶劣犯罪行为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负刑事责任
14周岁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5.2-2 加强自我防范
3:陈某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结合案例,绘制出小陈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这说明了什么?(要求:限时3分钟,作好记录,选出发言人)
2: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5.2-2 加强自我防范
结合情景演绎—小错铸大罪-合作探究
请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这说明了什么?(要求:限时3分钟,作好记录,选出发言人)
旷课
偷东西、打骂同学
偷窃财物
抢劫
交损友
犯罪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不良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说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很容易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5.2-2 加强自我防范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P56相关链接: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等场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
多次偷窃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吸食、注射毒品;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
5.2-2 加强自我防范
思考3:陈某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善交益友
(2)做到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知错就改
(3)做到自律,不能放纵自己
(4)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意识,认清是非
思考2: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1)交友不慎
(2)没有防微杜渐,在沾染了不良习气后,没有知错就改
(3)没有做到自律,放纵了自己
(4)法治观念不强,没有认清是非
结合-P55陈某的案例
5.2-2 加强自我防范
5.2-2 加强自我防范
《远离不良行为,拥抱美好未来》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课堂笔记—4.加强自我防范,如何远离犯罪?P55-56①-④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
5.2-2 加强自我防范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
E国家
(有关部门):
A个人: 怎样加强自我防范?P55-56①-④
B家庭:
C学校:
D社会:
家长应尽到监护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
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引导;
加大法制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国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侵犯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和严格执法、严惩。
5.2-2 加强自我防范




本课课堂小结
预防犯罪
了解
罪与罚
加强
自我防范
1.刑法的作用、内容
2.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是什么
1.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要杜绝不良行为
3.要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怎么做
1.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 ,应承担 法律责任。
A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
B 触犯了刑法 刑事
C 严重社会危害性 行政
D 触犯了刑法 民事
A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虞城县人民法院宣判一起借媒体记者身份敲诈勒索的案件,被告人李某某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下列对李某某所受的刑罚的说法,认识不正确的有 (  )
A.有主刑,也有附加刑
B.有期徒刑属于主刑
C.罚金属于附加刑
D.李某某所受的刑罚都是附加刑
D




2.虞城县人民法院宣判一起借媒体记者身份敲诈勒索的案件,被告人李某某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下列对李某某所受的刑罚的说法,认识不正确的有 (  )
A.有主刑,也有附加刑
B.有期徒刑属于主刑
C.罚金属于附加刑
D.李某某所受的刑罚都是附加刑
D




3.漫画启示我们(  )
①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②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③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④一般违法必然会演变为犯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可能
A
犯罪




5.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赔偿经济损失属于附加刑。
D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必然法律。
D
严重社会危害性

附加
×
民事责任




6.2020年7月10日,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黄某贩卖毒品案,当庭宣判,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被告人黄毅清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五万元。
2.黄某受到的刑罚都有哪些?
3.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1.材料中黄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4.请你为青少年预防此类行为的发生提合理化建议?



练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
一、教材解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中的学习主题。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正义感强,但缺少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 3.法治意识:明辨是非,加强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4.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遵章守法,加强自我防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含义、种类及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设置活动: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央视新闻——惩治校园欺凌 提问: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1.认真观看视频。 2.思考教师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
教学内容: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类型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了解罪与罚 介绍寻衅滋事罪的案例 思考:五名未成年被判刑依据的是哪部法律?造成了哪些危害?(请从个人、他人、家庭、社会角度分析)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犯罪带来了危害。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我看罪与非罪 分别展示两种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提问:都是殴打他人的行为,为什么只有行为二才是犯罪?对比以上处罚的不同,分析犯罪行为有何特点? 言语引导,点评学生,利用表格区别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真实案例-活学活用 展示一起特殊的寻衅滋事案件的相关材料介绍 提问:龙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结合材料说明判定理由。圈出的地方,属于犯罪的哪个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有哪些,谁来进行判刑?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刑罚的含义、类型 相关链接:介绍刑罚的特点,并对刑法与刑罚进行区分。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认真思考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初步认识到犯罪带来的危害。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刑法的作用及内容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跟随教师引导,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违法行为的不同,并对其进行区分。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并识记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刑罚的含义、类型,并对刑法与刑罚进行区分。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内容:加强自我防范,如何远离犯罪;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探究—小错铸大罪 介绍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提问:小陈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为什么还是被刑罚处罚 介绍我国新修订刑事责任年龄 合作探究 结合情景演绎—小错铸大罪 提问:结合案例,绘制出小陈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这说明了什么?(要求:限时3分钟,作好记录,选出发言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陈某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加强自我防范 播放视频《远离不良行为,拥抱美好未来》 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加强自我防范,如何远离犯罪以及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 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问题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了解我国新修订刑事责任年龄 参与合作探究,积极讨论问题,主动分享讨论结果。 跟随老师引导,理解事件带来的启示,增强法治观念。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加强自我防范,如何远离犯罪以及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跟随教师引导,梳理本课逻辑,做好知识提纲总结。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设计 1.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应承担( A )法律责任。 A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 B 触犯了刑法 刑事 C 严重社会危害性 行政 D 触犯了刑法 民事 2.虞城县人民法院宣判一起借媒体记者身份敲诈勒索的案件,被告人李某某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下列对李某某所受的刑罚的说法,认识不正确的有 ( D ) A.有主刑,也有附加刑 B.有期徒刑属于主刑 C.罚金属于附加刑 D.李某某所受的刑罚都是附加刑 3.漫画启示我们( A )
①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②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③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④一般违法必然会演变为犯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D ) A.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赔偿经济损失属于附加刑。 D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必然法律。 6.2020年7月10日,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黄某贩卖毒品案,当庭宣判,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被告人黄毅清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五万元。 1.材料中黄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2.黄某受到的刑罚都有哪些? 3.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4.请你为青少年预防此类行为的发生提合理化建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