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高考评价体系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课件(共24张PPT)-以2023年山东高考政治卷第17题为例-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衔接高考评价体系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课件(共24张PPT)-以2023年山东高考政治卷第17题为例-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衔接高考评价体系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以2023年山东卷第17题为例
17.(12分)
材料一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提出,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等。
材料二 提前布局、 超前部署基础性支撑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会为更多的创新和应用场景留足孵化期。作为中央前瞻谋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斗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出发。一步步孵化出智能穿戴式设备、高精度时空服务等“北斗+”“+北斗”新业态(如图)。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约4700亿元,凸显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创新“溢出”和“杠杆”效应。但是,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周期比较长,初期往往存在应用场景不丰富、市场规模小等困难。
有观点认为,国家应超前开展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逻辑与思维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12分)
试题呈现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业态示意图
目录
1
选材立意
2
解题思路
3
试题特点
4
备考启示
选材立意
EDUCATION TEACHING
01.
选材立意
1.从问题设置上看:本题考查的是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宏观调控的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的辩证思维、超前思维等必备知识,与课标要求相对应。
模块 课程标准
必修二 1.3解析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2.1解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解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选必三 3.1体会辩证思维的特征;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3.2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3.3 辨析简单肯定一切和简单否定一切的危害
4.4把握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特点;了解创造性预测事物发展态势的意义
3.从高考评价体系上看:该题贯彻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通过让学生评析国家应超前开展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不仅增强学生对国家经济形势政策的了解,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同时还贯彻了2023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要求: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政治认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从试题选材上看:本题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为指导,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融合两本教材,创设了全新的问题情景,重点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评析事物的思辨能力,实现了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有机结合。
解题思路
EDUCATION TEACHING
02.
有观点认为,国家应超前开展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逻辑与思维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12分)
第一步:审设问
设问指向
知识围
知识范围
知识围
题型——评析类
评析类一般解题步骤
A观点
A1合理性 原因
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A3总结正确观点/做法
A2错误性/片面性
理由/补充条件
思维过程:首先,找到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原因;
其次,找到观点的错误表达并说明原因,或者观点片面并对其补充完善;
最后,阐明正确观点或者做法。
运用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第二步:找关键词、句(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运用)
材料一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提出,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等。材料二 提前布局、 超前部署基础性支撑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会为更多的创新和应用场景留足孵化期。作为中央前瞻谋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斗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出发。一步步孵化出智能穿戴式设备、高精度时空服务等“北斗+”“+北斗”新业态(如图3)。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约4700亿元,凸显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创新“溢出”和“杠杆”效应。但是,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周期比较长,初期往往存在应用场景不丰富、市场规模小等困难。
合理性,超前投资的意义。选修三角度:有利于进行规划和调整思路,作出正确的决策,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必修二角度:有利于刺激内需,提高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动新业态、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稳定产业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片面性,不应各类基础设施都投资。选修三角度:运用分析与综合、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角度看待问题。
必修二角度:盲目扩大超前投资会带来财政负担、资源浪费等现象。
正确的做法:超前投资要坚持适度原则,考虑市场需求,投资成本、经济效益等。
第三步:答案总结
①运用超前思维,有利于国家进行规划和调整思路,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扩大内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稳定产业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辩证思维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国家应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合理确定超前投资的范围,不是各类基础设施都要进行超前投资,否则容易加大财政负担、造成资源浪费。
③超前投资基础设施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注意投资力度,考虑投资成本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针对市场需求,精准发力。
试题特点
EDUCATION TEACHING
03.
1.命题角度-----看试题特点:
(1)“稳”:形式与风格。
在设问方式上“稳”,与近三年山东政治高考试题中经济题型设问一脉相承,都采用评析类题型;在选题材料上“稳”,符合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和今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2)“进”:关键能力综合评价。
在知识范围上进行教材融合,把《经济与社会》和《逻辑与思维》融合在一起。在平常练习和考试中,常见的教材融合是把《逻辑与思维》与《哲学与文化》中的知识点融合,《经济与社会》与《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所以本试题突出了创新性和思维的综合性。同时,因为评析题本身就是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而且《逻辑与思维》和哲学本身作为工具性学科,可以和任何模块融合,所以这个模块融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活”:活用情境。
本试题结合国家当前经济形势,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为指导,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情境探索样本。
(2)“实”:知能合一。
通过真实情景资料的再现,加强对设问的分析、材料的理解、知识的调动,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落实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2.从课堂教学角度-----看试题特点:
备考启示
EDUCATION TEACHING
04.
近三年山东高考题
【2021年山东高考】 有人认为同种地方特色小吃应坚持标准化发展,也有人担心标准化会让地方特色小吃失去自己的特色,请结合经济生活知识对此进行评述。
【2022年山东高考】 有观点认为,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应扩大粗钢产量并增加出口。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023年山东高考】 有观点认为,国家应超前开展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逻辑与思维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纵向看——设问方式一脉相承,考查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高质量,模块融合是趋势。
全国及其他省市2023高考试题
【2023全国甲卷】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露营热的原因及其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3全国乙卷】有人说,广泛使用服务机器人,会引发失业潮,不利于就业稳定。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2023·北京高考】根据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概括我国的市场优势,并分析这些优势如何推动国内大循环。
【2023·广东高考】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广东省预制菜产业发展卓有成效的原因。
【2023年湖北高考】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该地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2023年辽宁高考】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分析鞍钢桥梁钢逐步融入全球市场的过程。
横向看——设问方式多元(为什么、怎样做、评析),考查方向经济高质量发展,出现模块融合。
【聊城一模】对“开发文创产品,发展文化产业”,甲同学认为这是扩大内需的体现,乙同学则认为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对以上两位同学的观点予以评析。
【济南一模】针对如何扩大内需,有观点认为,当前扩大内需,就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并减少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青岛一模】有观点认为,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只能依赖财政资金投入,不能靠企业和社会力量。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烟台一模】有观点认为,扩大国内需求,关键在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并提高居民消费积极性。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山东省内各地市一模、二模、三模试题
【聊城二模】有观点认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会影响其活力,为企业"松绑"又会影响市场秩序。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泰安二模】结缘中国,就是结缘机遇;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潍坊二模】有观点认为,中国罐头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在做大产业规模、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结合所学《经济与社会》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滨州二模】有人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人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应深化开放合作。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对此进行评述。
【济南三模】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就“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深远影响”评价正反方观点并阐释你的观点。
【聊城三模】在总结该地成功经验时,有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出路就在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对该观点予以评析。
【潍坊三模】有人认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要肩负起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任。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和《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各地模拟看——设问方式大多与高考一致,考查方向经济高质量,模块融合也逐渐成为趋势。
【菏泽一模】大力发展量子信息科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发展量子科技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菏泽二模】据此,有人认为,提升质量、改善国内供给要着力加强政府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请你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对该观点予以评析。
【菏泽三模】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说明中国举办服贸会对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教”的启示
首先,重视课标,上课进行课标解读,还要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解释,以及拓展不同教材的知识衔接;
其次,关注国家经济形势,特别是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让学生会分析同一个时政材料在不同模块会涉及到的必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然后,增强评析类试题训练,重视各地市模拟考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最后,加强高考试题研究,至少对近三年山东高考试题的考查了然于心,提升自己教学能力。
首先,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其次,掌握不同设问类型的答题思路,提高分析材料敏感度,学会抓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理清设问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提高组织答案能力。
最后,熟悉高考试题,清楚解题思路,理解每个要点的逻辑关系,并学会举一反三。
对“学”的启示
众所周知,人们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在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运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思维方法指导下完成的!同理,考生在解答高中政治主观题时,也是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在特定思维方法指导下完成解题过程的。只有学生熟练地掌握归纳、演绎、推理、辩证、发散与聚合等思维方法,并用于指导自己解答不同类型试题,才能让解题如虎添翼,既准确又高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感受思维方式之美,让做题成为享受!
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把思维方法与题型有机结合起来,把 “思维之花” 融入解法之中,才是真正的解题方法,才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根本之策。
思维方法与题型有机融合才是真方法
感谢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