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语文园地四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课时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会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理解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情节,感受名著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3.结合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进行心理描写的仿写训练。 4.学习古诗《回乡偶书》,感受诗人久别回乡的复杂情感。学习 重难点 1.交流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感知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小说有了初步的认识,需要做的就是单元回归。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是难点,需要加强指导。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回顾课文,交流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习历程,强化小说阅读中方法的习得。梳理清晰后,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1.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学生回忆,教师板书。)2.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3.学生自由表达:学习《桥》这一课,我们认识了沉着冷静、不循私情的老支书;《穷人》这一课,让我们认识了宁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桑娜和渔夫;《金色的鱼钩》这一课,刻画了舍己为人的老班长形象。4.提问,我们是怎样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呢?请结合课文说一说,5.学习“交流平台”。(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2)引导梳理:学习小伙伴以《穷人》这一课为例,交流了哪些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呢?学生交流。(课件出示)6.小结: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环境描写等方面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学习任务二:词句段运用(一)朗读片段,感受形象(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反复、深入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将本单元学到的方法——在情节中感受人物形象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并读出张飞的神勇。)谈话:小说中的情节会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如“长坂桥张飞退曹军”就是一个经典情节。(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片段)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从“长坂桥张飞退曹军”这个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飞?3.指名朗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张飞的神勇?请圈画出关键词句。4.学生交流。【预设】: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5.讨论:“尽皆股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尽皆股栗”呢?引导发现:这个小小的细节,更突显了张飞的神勇。6.朗读指导。(1)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张飞的神勇。(2)教师指导: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出豪迈:抓住“睁圆环眼”读出气势:读“厉声大喝”时语气要重,让人感觉心惊胆战:结尾“尽皆股栗“略停顿。(3)教师范读。(4)师生合作朗读。(二)朗读片段,仿写心理(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学以致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课件出示教材中两个心理描写片段。(1)引导:请自由读一读这两段话,想想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2)学生交流。【预设】:这两段话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忐忑不安。2.读第一段话,体会桑娜的内心世界。(1)思考:桑娜的内心有哪些变化?(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课件出示)体贴丈夫——害怕丈夫突然回来——责问自己——下定决心想一想:作者还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预设】:作者还密集地使用省略号、问号来表现桑娜从忐忑不安到下定决心的心理活动。3.读第二段话,体会“我”的内心世界。(1)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资源链接,简介写作背景:这个故事记叙了在朝鲜战场上的革命故事,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茅草丛被敌人用燃烧弹点燃,自己被燃烧了起来,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壮烈牺牲。(3)再读第二段话,学生谈体会。(4)仿照学习桑娜内心活动的方法,理一理“我”内心的思绪变化。(5)交流梳理课件出示:心紧缩着——担心暴露——不忍心看——忍不住不看——心如刀绞一般学习方法,试着写出复杂心理。(1)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让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事情?(2)教师点拨:①生活中有没有做过错事,想认错又不敢,或想做好事又不好意思做?②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或跟自己的贪玩之心、惰性斗争等经历?(3)学生画出自己的心理变化示意图(4)同桌交流。根据心理变化示意图,互相说一说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5)借助图示,仿照两个片段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心理活动。5交流评价。(1)同桌交流:把自己的练习片段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是否写出了复杂的心理。(2)全班交流:说说谁的仿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在哪里。学习任务三:日积月累(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古诗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积累诗句。最后,老师补充古诗的背景,拓展相关的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诗歌节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了解诗人,明晰诗题:(1)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其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诗题,理解“偶书”。偶,偶然。书,写诗。偶书,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3.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帮助学生了解难懂的字词。[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有什么变化。[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2)交流古诗的大意:【预设】:诗人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乡,乡音没有改变但两鬓头发已经发白了。小朋友见到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诗人:“客人从哪里来啊?”4.感悟诗意,读中悟情:出示学习任务单,小组合作,思考交流。(1)4到6人一组,可按照“读一读(小组内多种方式读诗)——解一解(理解诗意)——说一说(交流看法、解决疑难)——想一想(想象画面)——演一演(改编故事,表演故事)——背一背(互相检查,背诵古诗)”的步骤来学习本诗。思考以下问题:①诗人年轻时离开家乡,直到86岁才回到家乡,哪句诗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找出关键词。②诗人离家太久太久,等他回到家乡时,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③想象画面:孩子看到这么一位陌生的老人,会说些什么?老人看到孩子,又会说些什么?④体会情感:诗人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心情是怎样的?⑤说说诗中你印象深刻的字词。(2)小组交流汇报。【预设】:①“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离家时很年轻,“老大”写出回家时已经很衰老了。②家乡变了,家乡不再认识他了;他的年纪变了,当年的小伙子变成老人了。但是他的乡音没有变,对家乡的热爱没有变。③孩子可能会说:“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呀?您是来拜访朋友的吗?”老人可能会说:“孩子们这儿就是我的家乡啊,你们听听我说的话,和你们的方言是一样的呀!”④诗人一定非常激动,因为他这么多年没有回到家乡,现在终于如愿了。他也一定很失望,也会有些忧伤,因为家乡物是人非,几乎没有人能认出自己了,此时的他,虽然是回乡,却被当成了“客”。⑤如“无改”,写出了诗人乡音不改、乡心不改,虽离家多年,却依然心系故乡;“笑”,这里的笑是儿童在笑,但诗人内心肯定是伤心的,这里有种对比的意味;“客”,此时的诗人被当成客人,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忧伤啊!(3)教师提示:在中国古代,86岁已经是高寿了,所以当贺知章在86岁回到故乡时,很显然,他儿时的朋友大都不在了,而他“少小离家”,离家太久了,故乡应该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了。5.阅读续篇,深化感情。过渡:诗人这次回乡,感慨很多,除了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一首诗,他还写了另外一首《回乡偶书》,写完这首诗不久,诗人便离开了人世,好在他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首《回乡偶书》吧!(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回顾了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再次走进了桑娜的内心世界,体会了心理描写对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觉得原来心理描写这么重要,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还学习了一首看似平淡,实则包蕴了深沉情感的诗——《回乡偶书》,大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了这首诗,虽然我们阅历尚浅,还无法感受离家几十载后重回故乡的那份深沉的情感,大家可以多读一读这首诗,再仔细品一品,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1.完善课堂上的小练笔。2.完成分层作业单。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语言、动作、心理理解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